对隐喻概念的认识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7760987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隐喻概念的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对隐喻概念的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对隐喻概念的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对隐喻概念的认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对隐喻概念的认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隐喻概念的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隐喻概念的认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首先,对六篇阅读的论文作一些简单的摘录:前后方位隐喻的拓展:Lakoff(1980)提出隐喻概念的理论,隐喻并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 的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 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行为,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方位隐喻是一系列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隐喻概念。认知语言学隐喻、“体验哲学”、“体验主义”认知观Lakoff&Johnson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将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 方位隐喻、本体隐喻。Lakoff 总结的意向图示:The partwhole schema部分整体图示The link连接图式The center

2、periphery schema 中心边缘图示The sourcepathgoal schema 起点路径目标图示Linear order schema线性图示Frontback前后图示“语言的共性不在于语言的形式而在于人的认知心理。”“方位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人类共同的空间概念,不同语言的这类概念隐喻具 有相当普遍的相似性。”垂直性空间隐喻初探:隐喻是人类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通过隐喻这种基本认知手 段,运用较具体、结构较清晰的概念去理解较抽象、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隐喻 的本质是以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动觉、物理和社会经验等为基础的,将一个 概念域(源域,source dom

3、ain)投射到另一个概念域(的域,target domain), 该投射具有方向性、系统性、不完全性等诸多特点。(单向性:只能将B的结构投射到A上,而不能将A的结构投射的B上。系统性: Lakoff 的“恒定假说”:映射前后的拓补结构是不变的,目的域和源域 是一致的。?不完全性:并不是B的所有框架结构都投射到A上,而只是部分的投射。汉语中的时间隐喻 )“通过长期建立的常规关系而无意识进入语言的隐喻才是最重要的。”(Ungerer&Schmid, 1996)隐喻的形式有一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此外还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民族性。对隐喻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大脑是如何把一概念(源域)投射到另一概念(目的域)

4、上的。汉语中的时间隐喻:汉语中的时间隐喻:时间是空间,时间是金钱,时间是实体(如容器、流水) 诗学 亚里士多德 隐喻理论的发展:从隐喻的修辞观到隐喻的认知观。隐喻又可根据用途分为三类:概念隐喻(约定俗成)、诗歌隐喻、语法隐喻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在几乎所有已知的语言中,时间概念都是程度不等、以空间 概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在有关时间的隐喻中也是最重要最基本的。空间到时间的投射:远近、长短(距离)、前后(又分时间在动和自我在动)、上 下(过去是上,将来是下)以及用过、过去、到、到来、来临等动词表示空间的 内外1、时间在动:观察者位置固定,时间则是运动的,它面向运动的方向。2、自我在动:时间的位置是固

5、定的,观察者在动。 (这两种隐喻方式可以用不同表达方式表达同一概念或同一词汇表达不同概念, 思维认知上的歧义也由此产生)由于文化差异,汉语偏向时间在动,而英语则多用时间在动。浅析英语空间隐喻的意象图示: 意象图示是隐喻的心理基础,是人来在与客观世界互动中形成的基本认知结构, 是我们形成概念范畴的基本途径,是我们组织思维的重要形式。隐喻的两个域之 所以能发生映射,主要是它们存在相同的意象和意向图示。心中之身Johnson (1987)提出意象图示。Lakoff (1987)将意象图示定义为:相对简单的、在我们的日常身体体验中反复 出现的机构,如容器、路径、连接、动力、平衡或某种空间方位或关系:上

6、下、 前后、部分整体、中心边缘等。意象是指事物在人的大脑中的具体映像,是对实物作出的一种类似的和模拟的表 征形式。意象图示则摆脱了具体的、丰富的意象,是先于概念的抽象认知结构。?时间系统中“前后”和“来去”的认知隐喻分析:“无形的时间要用具体的空间或视觉行为来体现。”Lakoff &Johnson 认为,隐喻的核心是按某一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事物。国内关于“前后”空间隐喻时间表达系统的三种观点:1、汉语中“前”只表过去,而“后”只表示将来。 刘宇生2、“前”可表示过去和将来,“后”只能指将来。吕叔湘、李宇明3、有自我在动和时间在动两种方式周蓉时间左视认知和右视认知,右视中,前后分别为将来和过去

7、,左视中,前后分别为过去和将来。张建理1、 把时间看作人,时间前面的是过去,后面的是将来(时间的序列性)2、 立足于人自身来认知,前是将来,后是过去 (时间的方向性)?人体构造和心理,“前”在语素构成的词中所占的比例更大,更具有独立性。“思维贫困假说”:隐喻的最初使用者因为思维能力的局限,把某两种实际上不 一样的事物当作同一事物,因而产生了隐喻。时间的科学定义: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使物质的运动变化的连续性的表现。为什么现代汉语采取一种认知视角而古代汉语却采用两种认知视角是一个有待 研究的问题。我对隐喻的初步理解读完以上六篇文章后,有关隐喻,时间隐

8、喻以及英语、汉语的隐喻的概念在 我头脑中形成初步印象。隐喻是一种思维现象,一种交互方式,在人类社会中主要表现为语言现象。 在修辞中的比喻可分为明喻和暗喻,暗喻的意义与隐喻相似但又不尽相同,准确 地说隐喻是将比喻包含其中的,因为隐喻是还一种意识行为,如将空间概念转嫁 到时间上在任何语言中都存在,而不同文化下的修辞则不尽相同,环境、思考方 式、偏爱等等都能导致修辞的差异。既然隐喻超越修辞观达到了认知观,那么其复杂程度就又加了一层,特别是 跨文化视角下,要考虑不同民族的心理习惯、社会经验以及语言发展史。隐喻简 言之就是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的投射,只要找到两事物间思维形式上的统一点 这种投射便能形成。

9、早期的人类或者幼儿都是先最先认识空间,因而更易趋向在 空间特性上寻找与时间的联系点,长此以往便形成了约定俗成的时空隐喻观。当 然,这也就是说还能有无数的与时间联系的隐喻观,只要是自然界存在的事物都 有资格,比如时间可以是石头,因为它们都在某种程度上是永恒的;时间又可以 是生命,因为它在人的意识里是在动的。也许因为时间是不存在的抽象因而能成 为任何事物及具有它们的某些特性,就像水是无形的因而可以成任何形状。当然, 时间究竟该如何定义不是在此讨论的重点。在空间隐喻中有线性图示、上下图示、前后图示、部分整体图示等众多图示, 其中上下图示和前后图示又是最普遍的。在英语中有学者研究出时间还有左右图 示,

10、汉语里没有明显的语言习惯,但是否也具有此图示仍有待研究。在上下和前 后图示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同一词汇能同时表示过去和将来,或者 过去(将来)能用两个日常语义相反词汇来表示,这样就导致了歧义,因为不同 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因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无论在汉语还是在英语中都 是存在的。经过研究,Lakoff和Johnson提出了类似于相对论的理论,即选取不 同的参考系会得出不一样的理解,他们将时空隐喻分为时间在动和自我在动两 种,即时间和观察者互为参考系。比如相向运动的火车中,乘客可以认为对方运 动自己静止,也可以认为自己在运动,而对方是静止的,还可以认为双方都是运 动的。但有一点是可

11、以肯定的,即观察者观察到了运动,只不过对这种运动有不 同的见解而已。而实际上,在火车没有完全错开之前,人几乎是不可能分辨自己 一方或对方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同样,自我和时间到底谁动谁静也是不可判断的, 因而,语言的创造者会创造出两种认知视角下的词汇含义,这种含义之所以流传 至今是因为后来的使用者按照创造者的意图去理解时取得了认同感,如果按照另 一种方式也如此,久而久之,两种认知语义都被认同了。我觉得在汉语的习惯中时空隐喻的重点在前后图示;上下图示在现代汉语里 才使用比较多,这或许是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导致的,因而可以作为英汉时空隐 喻关系的纽带来探究它们之间前后图示的差异之大和上下图示的差异之微。

12、我在 看论文举的例句时有这样的感觉,但没有根据可以证明。Lakoff&Johnson 的理论是分散在各篇论文里边的,我是寻章摘句得到的,因 而没有成为系统,但我把握住了一点,即隐喻无非是通过另一件事情来理解、经 验某事,而时空隐喻是它最普遍、最形象、最深刻的一方面,因而对时空隐喻的 研究也是对人类心理的一种研究,即为何最初创造这些语言的人会有从空间采集 源域的初衷,然后这些语言又是如何得到继承的,不同文化之下这种认知心理又 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这些在众多论文中都作了或多或少的介绍。虽然时空隐 喻是语言学的领域,但我认为应该从社会学方面入手考量人们的思维习惯,然后 以语言为工具和证据来佐证一些

13、研究者的猜想和发现。因为,Lakoff说隐喻是“人 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而不单单是就语言的创造和使用 这方面而言的。而我们要探究的是汉语中时间认知的图示是怎样的,英语时空隐喻的研究较 汉语早,并且对多种意象图示都进行了实证研究,而汉语的时空隐喻的研究主要 是应用英语中已成熟的理论来进行验证,得出的结论是大体上英汉语言的思维习 惯是相同的,目前论文中反映的空间隐喻主要是前后图示和上下图示,至于是否 还存在更具合理性的表征方式,首先要对古汉语进行研究(虽然古代和现代认知 环境已经完全改变,但语言基础却是不变的)来确定方向,然后为验证假说收集 充分的语言证据,最后测试人们意识里是否果真存在这个认知习惯。以上便是我的一些摘录和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