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77488417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最新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最新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最新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最新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有害生物的防控是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是每一个农业生产经营者和管理者政府所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农业部在2022年专门召开了全国植保植检工作会议,具体研究全国的植保植检工作。这次会上,农业部提出了二个重要理念,那就是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第一节:公共植保一、 概念:公共植保就是把植保工作作为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局部,突出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效劳职能。通过实施公共植保,将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上升为政府行为,制定防控应急预案,增强公共财政支持力度,逐步形成有效的应急工作体系。二、 重要性:一 、有害生物种类多农作物生

2、物灾害包括虫害、病害、草害和鼠害,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开展。据统计,我国常见的农业有害生物有1 648种,其中,害虫838种、病害742种、杂草64种、害鼠22种,而且分布广、突发性强、成灾频率高,每年都有几种重大病虫草鼠害爆发和流行,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减产和失收,品质严重下降。二、主要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1990年小麦条锈病全国大流行,发病面积600多万公顷,损失小麦265万吨;1991年水稻褐飞虱在我国稻区特大发生,面积达2 320万公顷,损失稻谷250万吨;1992年棉铃虫特大爆发,发生危害面积400万公顷,全国损失棉花3 000万担,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亿元;1993年南方稻区稻瘟病流

3、行,面积约600万公顷,损失稻谷110万吨;1995年棉花黄萎病流行成灾,导致皮棉损失300万担;1997年吉林省玉米螟大发生,损失粮食100万吨以上;1998年小麦赤霉病和纹枯病全国大面积流行,发病面积1 500多万公顷,等等。在全国大面积开展防治的情况下,每年仍因各种病虫草鼠害损失粮食1 600多万吨,棉花600万担,油料140万吨以上,几乎是1亿人的年口粮。三、引起有害生物严重发生的原因农作物有害生物此起彼伏,防不胜防,再加之21世纪我国将进入新的一轮生物灾害频发期,故届时对我国16亿人口的食物平安将构成很大威胁。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生态系统比较脆弱,重大有害生物种型不断变异,导致主栽生产

4、品种不断丧失抗性,失去继续种用的价值;农作物生物灾害预警能力差,减灾手段落后,难以摆脱被动应付的局面;化学农药投放量过大,环境污染、人畜中毒和农作物药害日趋严重,有害生物抗药性不断产生,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质量下降,严重影响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出口创汇;农业科研投入低(我国仅为国家年度财政预算总金额的0.170.27,世界平均1,兴旺国家超过5),对一些重大生物灾害的成灾机理和灾变规律等方面的根底研究薄弱,缺少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致使关键防御技术革新后劲缺乏;农业科技推广效劳体系不健全,不少地方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现象,农民素质比较低,防灾减灾水平不高、意识不强,导致农业科技推广乏力,成

5、果转化率低(我国缺乏30,兴旺国家在60左右),许多植保科研成果尚未在农业生物灾害的防灾减灾中发挥重要作用。上述问题是我国植保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不仅要正视,而且必须着手全力研究解决。进入新的21世纪,世界性的农业科技革命及我国科技兴国和可持续开展的战略,为我国农业科技的开展提供了大好的机遇,如何进一步做好灾害生物的综合治理,如何增强社会综合减灾能力,是亟待正确认识和早日付诸实施的。我们认为,其根本途径应是:贯彻“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综合治理的防灾减灾总方针,以加强根底研究、开发应用高新技术为前提,以革新关键防御技术、提高社会综合减灾能力为目标,全面开展农作物产前、产中、产后生物灾害的研究与防

6、治工作。第二节:绿色植保一、根本概念 绿色植保是指植物保护的方法和措施是“绿色的,许多专家把绿色植保又称为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方法。根据全国植保会议定义:绿色植保就是把植保工作作为人与自然界和谐系统的重要组成局部,突出其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平安农业的保障和支撑作用。这一定义的核心是强调植保措施要与自然界和谐友好。因此,可以用一句简单明了的话来讲,绿色植保就是采取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友好的植保方法或措施手段。因为植保措施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友好了,就不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就能保障农业生产及其产品质量平安。 有害生物危害是最为严重的自然危害之一。据有关部门统计,从危害频率及损失量比较,有害生物的危害

7、超过气候危害,位居自然灾害之首。防治有害生物危害就是与自然界打交道。以往的防治,由于过度地依赖化学农药,特别是大量使用高毒农药,造成人畜中毒、农产品残留超标、农业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的严重后果,不仅由于高毒农药大量杀死自然天敌或害虫产生抗药性,导致有害生物再猖獗,形成了加大农药用量、加大自然生态破坏、有害生物再猖獗的恶性循环,而且对人类生存环境及人类健康造成了威胁许多农药可破坏人体免疫力而致癌致畸。这种人与自然界的不和谐现象,是每一个地球人都不愿看到的,许多植保专家对这种以牺牲自然生态系统为代价的植保方法称为黑色植保。今天,我国人民十分重要的任务是建设和谐社会,我们植保工作者的具体任务是建设

8、和谐植保,和谐植保包括植保工作社会系统的和谐,也包括植保措施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因此,必须大力倡导绿色植保方法,杜绝和克服黑色植保现象。关于黑色植保的恶果,大家可阅读?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这是由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编著的,这位被称之为“自然生态保护之母的女科学家,针对美国40年代以来由于大量使用DDT防治有害生物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后果进行了四年的实地调查,并进行了科学的联想,描述了河流是死亡之河,树林里再也听不见鸟儿的歌唱,农作物花而不实、人类因患上了许多怪病在痛苦中挣扎的悲惨局面,从此唤醒了人们在高毒农药使用中的迷茫,奠定了自然生态

9、环境保护的里程碑。 二、绿色植保的根本要求 农作物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种类多、发生范围广、危害程度重,一直制约着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每年造成的产量损失15%30%,严重的可达50%以上。我国农耕文明灿烂辉煌,在与农作物病虫害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综合防治经验,这些经验在当代绿色农业中仍具借鉴意义。以化石能源投入为主的现代农业,虽说生产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面临资源、环境、生态及食品平安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农业的持续开展。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赋予农作物有害生物控制理论新的内涵。特别是利用生物、生态和物理机械等绿色控制技术来防治病虫害,已成为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手段,也是绿色农业生产工作中病虫

10、害防治的必然选择。绿色植保虽然是一种方法,但具有技术性、强制性二个特点,具体要求如下: 一、禁止高毒、高残农药的生产和使用。1、农药的毒性1概念:农药的毒性是指药剂对人体、家畜、家禽、水生动物和其他有益动物的危害程度。2等级:农药对人、畜的毒性可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所谓急性毒性,是指一次口服、皮肤接触或通过呼吸道吸入等途径,接受了一定剂量的农药,在短时间内能引起急性病理反响的毒性,如有机磷剧毒农药1605、甲胺磷等均可引起急性中毒。慢性毒性是指低于急性中毒剂量的农药,被长时间连续使用,接触或吸入而进入人畜体内,引起慢性病理反响,如化学性质稳定的有机氯高残留农药666、滴滴涕等。根据农药致死

11、中量(LD50)的多少可将农药的毒性分为以下5级:1.剧毒农药。致死中量为1至50毫克/公斤体重。如久效磷、磷胺、甲胺磷、苏化203、3911等;2.高毒农药。致死中量为51至100毫克/公斤体重。如呋喃丹、氟乙酰胺、氰化物、401、磷化锌、磷化铝、砒霜等;3.中毒农药。致死中量为101至500毫克/公斤体重。如乐果、叶蝉散、速灭威、敌克松、402、菊酯类农药等;4.低毒农药。致死中量为501至5000毫克/公斤体重。如敌百虫、杀虫双、马拉硫磷、辛硫磷、乙酰甲胺磷、二甲四氯、丁草胺、草甘磷、托布津、氟乐灵、苯达松、阿特拉津等;5.微毒农药。致死中量为5000毫克以上/公斤体重。如多菌灵、百菌清

12、、乙磷铝、代森锌、灭菌丹、西玛津等。2、禁止生产、使用的农药1983年以来,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农药有:六六六、DDT、毒杀芬、艾氏剂、狄氏剂、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毒鼠强等;禁止使用的其它农药有: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汞制剂、砷、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氟乙酸钠、毒鼠硅。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药材上不得使用的其它农药有: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治螟磷、内吸磷、克百威、涕灭威、灭线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氯唑磷、苯线磷等。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不得用于茶树上。二大力倡导生态防治1、 概念: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植物健康生长的前提。根据病菌、蔬菜对生态条

13、件的不同要求,采用轮作,调节设施温湿度、光照等均可有效地控制许多病害。2、实例:如一些霜霉菌和锈菌在昼温达30以上,夜温达20以上时很少产生孢子,一些真菌的孢子要在水膜存在时才能萌发,枯燥土壤抑止线虫及其它土传病菌的生长。在保护地栽培中进行叶露的生态调控,可有效地防治霜霉病及黑星病。叶面上凝结的水珠是霜霉病等病害发生的先决条件,叶面结露再加上适宜的温度病害就会迅速蔓延。通过调节通风,控制棚内温、湿度,减少叶片结露,使病菌失去有利萌发的生态环境条件,减少病害的发生和蔓延。三、实施的具体措施一、农业防治轮作、垄作、合理施肥、灌水、深翻伏晒等1、轮作1实例:大豆重迎茬引起的病虫害及减产的原因:病害:

14、大豆根腐病;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疫病;虫害:地下害虫;根潜蝇;食心虫营养失调:缺硼钼等有毒物质积累 改种玉米解决了问题。2、新的种植方式1大豆行间覆膜:来自农业部种植业司的消息说,我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通过应用行间覆膜技术,拉动了大豆单产水平大幅度提高。示范证明,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大豆行间覆膜技术增产率可达30以上。 采用大豆行间覆膜技术具有增温、保水两大优点。此技术应用于平播地块,在苗的行间覆盖地膜。干旱时,以往的无效降水聚集到苗的根部渗入就变成了有效降水;雨季时,撤掉覆膜,又使降水得到充分利用。同时,通过覆膜还可增加作物生长所需的有效积温。2大垅密:哈尔滨市巴彦县农业委员会,该县科技人员

15、与美国大豆专家库波教授合作,研究出了大豆“大垅密高产栽培模式,这项技术是把美国大豆平作密植技术与我国传统垅作技术相嫁接,表现了很强的优越性,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大豆“大垅密栽培技术先进性在于:、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增加株数到达合理密植,实现群体增产。、扩大了绿色面积,提高了光能利用率,由于密度增加,大豆叶面指数相应增加,增强了光能利用效果,同时提高了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土壤保墒性能好,提高了抗旱能力,小垅改大垅减少了土壤外表积,使土壤水分损失相对减少,发挥了良好的保墒作用。大豆“大垅密栽培技术平均亩增产40.4公斤,增产幅度27%,亩增加经济效益72.72元,全县80万亩大豆可增产

16、粮食3236万公斤,实现产值29,088万元,增加经济效益5817.6万元。此项技术已成功推广到全国八个省、区,六十多个市、县及国营农场,在河北、内蒙、辽宁、吉林等地均取得较好的增产效果,平均亩增产47.6公斤,增产率到达28.6%。在我省三十多个市、县示范推广中,平均亩产到达202.8公斤,突破了大豆亩产200公斤大关,实现了稳产高产。大豆“大垅密栽培技术曾获得省农业厅科技成果二等奖、省农业厅丰收方案一等奖、市政府科技成果一等奖,获得国家专利权,被国家科委列入“九五国家科技重点工程大豆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被国家计委列为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工程。实践证明,这种高产栽培模式具有科技含量高,增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