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概论重点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77413063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医学概论重点(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础医学概论重点第一章绪论1生理学研究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规律2生命的基本表现: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殖3反应的基本形式:兴奋、抑制。兴奋性即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用阀强度来衡量,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4. 兴奋:有相对静止转变为活动,或由活动较弱转变为活动较强。(抑制:概念相反)5兴奋性: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6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7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8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环境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9反射的结构: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10. 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准确、局限、短暂。11. 体液包括:

2、细胞内液、细胞外液12. 体液调节:缓慢、广泛、持久13自身调节:范围较小、不十分灵敏14负反馈:体内的控制系统大多数为负反馈,是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方式。例:减压反射13. 正反馈:例:分娩、血液凝固、排尿。第四章神经系统1神经元有一个至多个树突。功能:接受刺激并将兴奋性传递给胞体2-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功能:传递神经冲动,冲动沿轴膜传向轴突终末3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接触并传递的部位4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例:排尿,唾液分泌,膝跳反射等)5乙酰胆碱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神经递质,能够产生乙酰胆碱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6能够和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称胆碱能受体,分

3、为两类:M型、N型7毒覃碱受体(M型受体)阻断剂:阿托品。激动剂:毒覃碱或毛果芸香碱8烟碱受体(N型受体):阻断剂:筒箭毒9有机磷中毒现象:多汗、流涎、腹痛、瞳孔缩小、心跳减慢等症状10. 去甲状腺素:能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能受体,分为:a型(阻断剂:酚妥拉明)和B型(阻断剂:普萘洛尔)11. 中枢兴奋的传播特征:单向传递、中枢延搁;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对内环境改变的敏感和易疲劳。12中枢抑制分为:1、突触后抑制:结构基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电位变化:超极化又包括:传入侧支性抑制(主要发生部位:感觉传入神经元:被抑制的神经元是非同类的神经元)和回返性抑制(是一种负反馈机制,被抑

4、制的神经元是同类神经元或该神经元)2、突触前抑制:电位变化,去极化13. 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收到外力牵张而伸长时能反射性的引起被牵张的同一肌肉收缩。感受器:肌梭。传入神经:Ia和II类纤维。中枢:脊髓。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元。效应器:梭外肌14. 脊休克:脊髓与高位中枢断离后,断面以下的脊髓在一段时间内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15去大脑僵直: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可出现四肢伸直、脊柱后挺、头尾昂起,成角弓反张状态。16. 去大脑僵直的原因: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脑网状结构区失去了来自大脑皮层运动区和纹状体的传入冲动,使网状结构下行抑制系统的活动大大减

5、弱、造成网状结构下行抑制系统占绝对优势,出现去大脑僵直。17. 小脑的功能:1、前庭小脑即绒球小节叶维持躯体平衡2、脊髓小脑(分布在小脑前叶和半球中间部)协调随意运动和调节肌紧张3、皮层小脑(分布在半球外侧部)参与运动设计和程序编制18. 基底神经节:是从脑端衍生的一些皮下核团总称。主要包括: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部和黑质19. 人类的主要运动区中央前回(4区)和运动前区(6区)20. 神经系统对内脏的调节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实现的不受意志控制。21. 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有助于机体动员力量,应对紧急情况。副交感神经紧张系统的活动则有利于保护机体

6、,贮存能量和休整恢复等。22. 交感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的特征:1紧张性作用2、拮抗作用3、对整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作用不同23. 调节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基本中枢位于延髓。延髓被称为生命中枢眼睛1眼球壁由外至内可分为眼球纤维膜,眼球血管膜,眼球内膜2眼球内膜即为视网膜,可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色素上皮,内层为神经细胞层,视神经盘无感光细胞称生理盲点3在视神经盘的颞侧稍下方约3.5mm处有一黄色小区称为黄斑,其中央有一凹陷,称为中央凹4视网膜视部的神经层有三层,外层为感光细胞层内有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中层为双极细胞,内层为节细胞5眼球内容物:晶状体,玻璃体,房水(具有屈光作用)6光学介质包括:角膜,房水,晶

7、状体,玻璃体7. 认为看远处物体(6cm以上)时,从物体上发出的所有入眼光线为平行光线8. 屈光不正包括:近视眼,远视眼,散光眼9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系统(暗视觉)视锥系统(明视觉)10. 视杆细胞感光换能系统的物质基础是视紫红质,由视蛋白和视黄醇组成11. 维生素A长期摄入不足,会影响暗视觉,引起夜盲症12. 暗适应:当人从亮处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清任何东西,经2530秒后才逐渐恢复在暗处的视力13. 视野: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14. 耳又称前庭蜗器,包括外耳,中耳,内耳15. 声波在整个中耳传递过程中总的增压效应为18.6x1.3倍,即24.2倍16. 声

8、波传入中耳的途径:气传导,骨传导第六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 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糖类、脂质、蛋白质、(存在形式:内在、整合、镶嵌2. 细胞膜转运物质的方式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及出胞与入胞。3. 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4单纯扩散:一些脂溶性物质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O2、CO2、N2、尿素等)5. 易化扩散:一些不溶于脂质或其溶解度很小的物质,在膜中一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K+、Na+、Ca2+、Cl-)6. 易化扩散类型:1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特点:特异性咼、有饱和现象、有竞争性抑制现象(葡萄糖、氨基酸)02离子通道介导的易

9、化扩散:特点:离子选择性、转运速度快、门控特征(各种带电离子)7. 主动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8. 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耗能、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钠泵是主动运输的典型代表,其本质是Na+-K+依赖式ATP酶:其特点:每分解一个ATP分子可以使三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两个K+移入膜内9钠泵活动的生理意义:01由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02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03(最重要的意义)建立起一种势能贮备,共细胞的其他耗能过程的利用。10继发性主动运输:在进行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

10、膜运输时间接利用ATP能量完成的主动转运11生物电现象两种表现形式: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12静息电位(RP):概念:静息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特点:01跨膜电位,内负外正02不同细胞的RP值不同,一般都是稳定的直流电位产生机制:01主要是K+外流02小量的Na+内流13极化:静息状态下膜两侧内负外正的状态14去极化:在某种因素的影响下,使静息电位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15超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增大方向变化16复极化: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17动作电位(AP):概念: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特点:

11、01“全或无特征02不衰竭传导。产生机制:01(上升支的产生机制Na+内流)02下降支的产生机制K+外流03后电位:钠泵活动的结果18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动作电位产生条件: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19阈电位:能使细胞膜去极化达到产生动作电位的膜电位的临界值20阈强度:是指能使膜的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而爆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21.局部兴奋的特点:01非“全或无”式的02呈电紧张性扩布03可以总和22.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传导机制:局部电流。传导方式:跳跃式传导第八章血液与免疫1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2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均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3血细

12、胞经离心分散后分三层:01上层,微黄色或无色透明的液层即血浆02底层,深红色红细胞03两层之间有一层灰白色物质为白细胞和血小板4血浆,淡黄色液体,其与组织液的区别在血浆蛋白的浓度5盐析法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免疫)、纤维蛋白原(机体血液凝固)三大类6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被称为细胞外液,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少量淋巴液和穿细胞液(如脑脊液、消化液等)7稳态: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征始终保持相对恒定的动态平衡状态。8血浆渗透压:促使纯水或低浓度溶液中的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中渗透的力量。高低取决于:溶液中溶质颗粒(分子或离子)数目的多少9血浆渗透压包括:1

13、晶体渗透压(主要是Na+和CI-构成),作用是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和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2胶体渗透压(主要是白蛋白),作用是具有维持血量、调节血管内外水交换10. 血细胞比容(HCT):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11. 血液的基本功能:运输功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免疫防御和保护功能12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生理特征:可塑变形性,渗透脆性,悬浮稳定性。生理功能:运输02和CO2。生成原料:主要是铁和蛋白质,还需要叶酸和VB12等辅酶13. 血液凝固:指流动的液态血液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本质: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14.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液中直接参与血液凝

14、固的物质有12种15. 除因子III来自组织液外其余均来自血浆。除因子IV(Ca+)外其余的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大多数因子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中,需要时才被激活并发挥作用16. 血液凝固过程分为:凝血酶原酶复合物(也称凝血酶原激活复合物)的形成T凝血酶的激活纤维蛋白的形成17. 内源性凝血途径: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凝血因子是XII外源性凝血途径: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启动的凝血过程,凝血因子III18. 抗凝血系统: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血物质是抗凝血酶III和肝素19.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维蛋白凝块被分解液化的过程20. 正常使血液不凝保持流动状态的原因:1血管壁光

15、滑,凝血因子不能接触活化2血流快,即使局部有少量凝血因子被激活随即被血流冲走3血浆中存在抗凝物质4存在纤溶系统21. 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也即红细胞血型22. 红细胞凝集的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红细胞膜上具有特异性抗原称凝集原23. 输血的原则:1首先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容2对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患者,还必须有Rh血型相合3在输血前还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24. A型有A抗原无抗A抗体;B血型有抗B抗原无抗B抗体第九章循环系统心肌细胞具有自动节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前三种为电生理特性收缩性是机械特性.1兴奋的周期性变化。刺激,可引起幅度很小的局部除极反应(局部兴奋)但不能引起可传导的兴奋)相对不应期:钠通道已大部分复活,给予阈上刺激能产生新的动作电位超长期:钠离子通道基本恢复至备用状态,给予阈下刺激即可引起动作电位A2兴奋性的影响因素离子通道的形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