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题: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76891015 上传时间:2023-09-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专题:力的分解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育专题:力的分解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育专题:力的分解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育专题:力的分解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育专题:力的分解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专题:力的分解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专题:力的分解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力的分解教学设计房县第三中学钞昌文 13177481826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五节力的分解,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由于分解法是高中物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奠定了基础。通过学习对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因此,力的分解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高中物理要求的基本能力之一,本节内容要求学生要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等数学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学情分析:学

2、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对力的基本概念、力学中常见的力、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并通过力的合成的学习初步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力和力的分解的概念; 2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表达分力;3 . 会计算分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会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2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感受力的分解在相关问题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有关力的分解的实例分析,感受力的分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物理思

3、维能力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 教学难点 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分力的方向。教具准备 长塑料尺、木块、细绳、小车、橡皮筋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归纳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点评 复 习 回 顾 引导回顾 :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那么这一个力就叫做哪几个力的合力,哪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通过复习回顾,了解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检查学生是否正确掌握了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的方法便于学习新课。 力的合成? 遵守的规则?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和方法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的方

4、法? 作图法、计算法。 问题:力的合成结果是否是唯一的? (在知识回顾和学生回答问题同时多媒体显示相关内容)是唯一的。 演示实验 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 1、如图所示,将长塑料尺两端用垫块支起置于水平桌面上,将一较大的木块放于尺的中部,观察塑料尺的形变。 2、通过木块一侧的细绳施加如图所示的斜拉力,使木块在尺上缓缓移动,再观察塑料尺的形变有何变化。 3、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结果,思考下面的问题: 木块受到的斜拉力F产生了哪些作用效果? (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多媒体显示分解示意图) 观察现象、思考原因: 1.塑料尺因受到木块的压力被压弯了。 2.木块受斜拉力后,塑料尺被压弯的程度减小了。 斜拉力对木块有

5、水平向前拉的效果和竖直向上提的效果。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力产生的多种作用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提出问题 、获取新知既然一个力可以产生几种作用效果,那么这一个力就可以用两个(或几个)力来代替力的分解。 问题1:什么叫做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法则。多媒体显示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力的分解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把已知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与F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就表示F的两个分力。)问题2:请同学们作图试一试 ,同一个力可以分解成多少对大小和方向都不同的分力?问题3: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分解一个力呢? 练习、讨论归纳:

6、1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2学生通过作图得出同一个力若没有条件限制可分解成无数对大小和方向都不同的分力。 3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 在前面实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思考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自然过度到新知识的学习中。通过作图练习让学生带着疑问:“如何根据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力的分解”进行后续学习。 两个力的分解实例及巩固练习.斜拉力的分解由前面的实验可知斜拉力有两个作用效果: (1) 一个水平的分力F1使物体前进 (2) 一个竖直的分力F2把物体向上提(3) 若已知F与水平面间的夹角,由三角函数知识写出这两个分力表达式。多媒体总结上例并出示应用练习

7、练习: 用与地面成夹角向下的推力F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木块。此推力有那两个作用效果的分力?已知 F =100N,=370这两个分力各是多少?2.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分解演示实验:(1)将塑料尺的一端放在水平桌面上,另一端用物体垫高,形成一个斜面,将一用橡皮筋拉着的小车放在斜面上,观察塑料尺和橡皮筋的形变。 (2)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结果,思考下面的问题: 小车对斜面和橡皮筋产生了什么作用效果?如果没有小车重力的作用,会有这些作用效果吗?师生共同总结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分解:练习: 如下图所示,小球静止于斜面和挡板之间,挡板垂直于斜面,各接触面均光滑。小球的重力怎样分解?已知小球的重力为50牛,斜面的

8、倾角为300这两个分力各是多少? 变式迁移: 若上题中的小球静止于斜面和竖直挡板之间,小球的重力应怎样分解?这两个分力又是多少?讨论作答:学生能根据力产生的实际效果将力进行分解,并写出分力的表达式。 F1 = Fcos F2 = Fsin 学生解答展示:解:斜推力有一个水平分力F1使木块前进,一个竖直向下的分力F2将木块向下压。 由三角函数知识可知:F1 = Fcos =100N = 80NF2 = Fsin =100N = 60N观察、讨论、归纳:塑料尺被压弯了;橡皮筋被拉长了。 小车对斜面产生了压的作用,同时对橡皮筋产生了拉的作用。这些作用效果都是由于小车的重力产生,如果小车没有重力就不会

9、产生这些作用效果。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分解:(1)一个是使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分力F1,方向沿斜面向下(2)一个是使物体紧压斜面的分力F2,方向垂直斜面向下 F1 = Gsin F2 = Gcos 解:小球的重力有使小球挤压挡板的分力F1和使小球挤压斜面的分力F2,这两个分力都垂直于接触面。球对挡板的压力为:F1=Gsin300 =50N =25N 使球压斜面的力为:F2= Gcos300=50N =25N 解:小球的重力有使小球挤压挡板的分力F1和使小球挤压斜面的分力F2,这两个分力都垂直于接触面。使球挤压挡板的分力为F1=Gtan300 =50N = N使球紧压斜面的力为F2= /cos300

10、=50N= N根据力产生的实际效果将力进行分解。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纳,获取知识能力。 通过课堂练习学会按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学会用作图法表达分力,并写出解析式计算分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对知识进行迁移应用。通过实验演示和探究,让学生感受力产生的多种作用效果,化解教学难点。进一步掌握分解力的方法。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力的分解方法的认识,学会正确分解力。通过变式迁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小结学生总结并通过多媒体显示. 力的分解: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合力分力F1、F2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是互逆的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

11、边形定则 2.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时,先根据已知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再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然后计算分力的大小和方向。通过学生归纳形成知识体系。作业布置学生完成作业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一个演示实验引入,实验效果明显引入新课很成功。特别是课堂中演示的两个实验,使力的作用效果更直观,学生感受深刻,从而使本节课重点突出,难点被化解得以突破,并能充分挖掘教材。教学设计合理,教学过程井然有序,课堂中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练习设计循序渐进即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足之处:在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力时,必须强调学生应规范作图,教师应走下去及时提醒学生并指出其错误与不足之处;还应进一步加大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安排,这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以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