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养生论文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76837693 上传时间:2024-02-1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养生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国传统养生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养生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养生论文(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健康的养生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的急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了,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时候,我们都忽视了养生。杂乱无章的饮食,毫无规律的运动,俨然成为了人们健康的隐形杀手。世界卫生组织(WTO)早就指出“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死于自己不健康的饮食方式”。这就更说明了养生的重要性。 关键词:饮食养生 运动养生 健康生活一、适度的量和饮食细节是重要的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可见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注重饮食了,饮食养生也被我国古代医学家们研究,并留下了大批可贵的文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代养生学家曹庭栋说道:“食欲少而数,不欲顿而多;少吃多餐,身体自安。”也就是说,饮食宜

2、少吃多餐,不要吃一顿,管一天。少吃多餐不但能使人不至过胖,减少消化系统疾病,而且有益于身心健康。现代人们对饮食养生有这么一段话:饮食养生,早饭要早,中饭要饱,晚饭要少;少吃一口,舒服一宿;想要寿而安,须减夜来餐;晚饭少吃口,活动九十九,睡前不可饱食,亦不可饥饿;饭后莫急躺,吃饱就上床,压断肝和肠;饮食即卧,乃生百病。记住这段话并且实实在在的实行,对我们的养生有着很大的帮助。 众所周知,饮食不宜过快,吃的太快,体积大的食物没有经过嚼碎就被吞下,一方面会加重脾胃的承担,另一方面,大的食物可能会卡在消化道中生成小东西构成急性梗阻,也会间接加重脾胃的承担,从而严重减低了食物的消化吸收,这些无疑使百害而

3、无一利的。饮食的时候要专心致志,最好吃完半小时后再进行各项活动。有些人会在吃饭的时候特地看看报纸,或者是饭后即刻去散步,他们相信“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其实这是不对的。若此时看书,大脑活动加剧,会导致消化不良。 养生作为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一直被人们研究和畅谈,纵观古今中外饮食养生家们的经验,我觉得在于坚持两大原则:均衡的日常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这些,对养生是有很大的帮助。二、 运动养生的概念和方式 人类有史以来,都希望自己长生不老。早在古时就有人花费毕生精力去炼制丹药和发掘长生不老的药的研究。随着社会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人们不仅满足于长寿,

4、还希望在长寿的同时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运动养生”的概念,开始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待生活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意识到宇宙生物界,特别是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运动的特征,因而积极提倡运动保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体育运动被作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如吕氏春秋中明确指出运动养生的意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这里用流水和户枢为例,说明运动的益处,并从形、气关系上,明确指出不运动的危害。法国医生蒂索曾说:“运动就其作用来说,几乎可以代替任何药物,但是世界的一切药物并不能代替运动的作用。第一,就是“走”。我过传统

5、医学认为“走为百练之组”。坚持走步锻炼,就是运用脚掌与地面的机械接触来刺激脚掌的穴位,激活经络,借以运行血气,营养全身,使人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保持协调平衡,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对正常人而言,无论男女老少,走的运动强度度是相对较小的,因而可以持续较长的运动时间第二,是“跑”。短跑,对于青少年来说,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体运动在缺氧情况下的工作能力,发展无氧代谢能力;提高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交替速度,使反应速度加快,反应时间缩短,对发展速度、力量、灵敏等素质有积极的作用。那么长跑的特点是运动强度较小,持续时间长,能量消耗大,坚持长跑健身锻炼大有好处。它能增强和提高心血管、呼吸、神经等系统的功能

6、,对某些慢性疾病也有体疗作用,所以当今第三,是“跳”。通过经常的跳跃练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多种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和支配肌肉收缩与放松的能力,能改善位觉器官和前庭器官的技能,提高平衡与协调能力。“动则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这同现代医学的认知是完全一致的。从上文中可以看出,正确的运动可以使人健全体魄,防病防老,延长寿命。 最后,我想说,促进健康的最好良策是规律的饮食和正确的运动。两者只要相结合,相辅相成后,不仅能强健身体、增强体质,还具有完善身体、发展身体、修炼人生、健康心灵、健全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功能,其重要价值还在于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生命活力、心理品格和实现人的现代化,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体现,不仅从身体上,也从精神上、社会适应上达到人的健全、健康状态。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