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基本特征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76780246 上传时间:2023-10-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1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的基本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地球的基本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地球的基本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地球的基本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地球的基本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球的基本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的基本特征(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地球的基本特征教学目的与要求认识地球的形状、大小、物理性质;了解地球的内外圈层结构;掌握地质作用。 重点:地质作用,圈层结构;难点:地质作用。第一节 地球概况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不是一个圆球体,而是一个实心椭球体,赤道半径长,两极半径短。(一)对地球形状、大小的认识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反复曲折的过程。 第一级近似:圆球形第二级近似:旋转椭球体 第三级近似:大地水准体 大地水准面:是指由平均海面所封闭的球体形状。(二)地球大小赤道半径 a=6378.137KM两极半径 c=6356.752KM平均半径 R=6371.004KM 长短半径差 a-c=21.38

2、5KM扁平 5= (a-c) /a =1/298.257表面积 S=4 n r2=510064472KM2体积 V=4 n r2/3=10832 亿 KM3地球的形状呈梨形,其实地球确切地说,是个三轴椭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二、地球的表面形态地球表面高低起伏。以海平面为界分为海洋和陆地两大地理单元,海洋面积占70.8%, 陆地面积占 29.2% 。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陆地主要在北半球,而且非洲、南美洲、北 美洲、大洋洲、欧洲等大陆的形状均为尖端向南的倒三角形。另外,大西洋东西两岸的海岸 线形状十分吻合。大陆平均海拔高度875m,最高8844.43m(8.8km)(珠穆朗玛峰)。

3、 大洋底平均深度3729m,最深11034m (马里亚纳海沟)。若将地球表面地形拉平,则地球表面位于现在的海平面以下2.44km。(一)陆地地形特征按照高程和起伏特征,陆地地形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和盆地等类型。1、山地 海拔 500m 以上,切割度大于 200m。呈线状延伸的山体叫山脉。如美州西缘安第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世界上高大的山脉 大多是在地壳活动特别强烈的地带。它们可分为两大地带:一为环太平洋两岸地带;另一为 略呈东西向横贯亚洲、欧洲南部、非洲北部的地带(地中海沿岸,即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 上述两带是现今地球上火山和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由此可见,全球的主要山系基本上是

4、南北方向或东西方向延伸。2、丘陵一海拔低于500m,相对高差小于200m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如我国东南丘陵 区、川中丘陵。3、平原一海拔V200m的广阔而平坦的地区。如华北平原、松辽平原。4、高原高原是海拔高程在 600m 以上、面积较大、顶面较为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 区。5、盆地一一四周为山地或高原、中央低平的地区称盆地。如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6、洼地一一高程在海平面以下的低洼区。吐鲁番盆地中的艾丁湖。(二)海底地形特征根据海底地形的总体特征,海底大致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1、大陆边缘(continental margin)是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由海岸向深海 方向,大

5、陆边缘常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有时在大陆边缘则出现岛弧与海沟地形。(1) 大陆架(continental shelf)是海与陆地接壤的浅海平台,其范围是由海岸线向外 海延伸至海底坡度显著增大的转折处。大陆架部分的海底坡度平缓,一般小于0.3,平均 约 0.1。(2) 大陆坡(continental slope)是大陆架外侧坡度明显变陡的部分。其平均坡度为 4.3,最大坡度可达 20以上;( 3 )大陆基( continentalrise) 是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的缓倾斜坡地。坡度通常为 535大陆基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和印度洋边缘,在海沟发育的太平洋边缘不发育。(4)海沟与岛弧海沟是大洋边缘

6、的巨型带状深渊,其长度常达 1000km 以上,宽度近 100km。深度多在 6000m 以上。海沟常与岛弧平行伴生。岛弧是大洋边缘延伸距离很长、呈弧形展 布的岛群。活动型大陆边缘, 陆架、陆坡不宽,缺失陆基; 稳定型大陆边缘,陆架、陆坡、陆基 环绕着大陆。2、.大洋中脊(midoceanicridge)是绵延在大洋中部(或内部)的巨型海底山脉,它 具有很强的构造活动性,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大洋中脊在各大洋中均有分布,且互相连接,全长近65000km,堪称全球规模最大的“山系” 。大洋中脊轴部常有一条纵向延伸的裂隙状深谷,称中央裂谷。大西洋中脊,中央部有一巨大的裂谷, 称中央裂谷。陡,宽数

7、十公里,深 1-2km。太平洋洋隆,中央裂谷不发育。洋中脊被一系列横向断裂错开。3、大洋盆地(oceanic basin)大洋盆地是介于大陆边缘与大洋中脊之间的较平坦地带。 大洋盆地主要可分为深海丘陵和深海平原两类次级地形。大洋盆地中常可见规模不大、地势比较突出的孤立高地,称为海山。 有些海山呈链状分布,延伸可达上千公里,称为海岭。海山顶部如露出海面以上即成为大洋中的岛屿。(一)密度和压力地球质量5.976X 1027g,地球平均密度5.52g/cm3。按实际测得地表岩石的平均密度2.7, 地表水的密度为1,故推测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较大。地心最大达13。地球内部的压力主要 是静压力,是由上覆地

8、球物质的重量所产生的压力。地球内部的密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同时,深度越大,压力越大。(二)重力地面重力随纬度增加而增加,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两极重力最大。重力异常一一由于地球各部分的物质组成和地壳构造不同,因而实际测量的重力值往往 与理论值不符,称为重力异常。正异常一一实测重力值大于理论值,一般为金属矿区,由于物质密度大,对地面物质的 引力较大。负异常一一实测重力值小于理论值,一般为石油,炔,石膏等非金属矿区,物质密度小, 引力小。利用重力异常找矿的方法称为重力探矿法。(三)地磁地球是一个球形磁铁,磁力线在地球周围分布,形成一个偶极地磁场。地磁场的南北两极与地理南北两极不重合,地磁极

9、位置也在不断变化。地磁轴与地理轴 (地球自转轴)不相重合,两者交角目前约11.5。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经线)之间也就有交角,这个交角叫磁偏角。罗盘指针是地磁南北,指北针偏在经线东边叫做东偏角,符号为正;偏在经线西边叫西 偏角,符号为负。用罗盘测方向时应加以校正才能得到地理方向。磁针的空间位置与水平面之间夹角叫磁倾角。磁针与磁力线重合,赤道水平,两极直立。 我国地处北半球,南翘北倾,故南针绕有铜丝。使磁针偏和倾的磁力大小的绝对值叫磁场强 度。当把地磁场近似地看成是均匀磁化球体产生的磁场,这种磁场叫正常磁场。磁异常:正磁异常实测磁场大于正常磁场f磁性岩体和矿体(如磁铁矿、镍矿、超基性岩、高磁性

10、物质);负磁异常实测磁场小于正常磁场f低磁性或反磁性矿物 和岩石(如金、铜、盐、石油、花岗岩)。(四)地电大地电流的平均密度约为2Akm2,发电厂是以大地作为回路的。电导率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电暴 地电异 电法勘探(五)放射性在地表的岩石、水、大气、生物中都有放射性元素存在,但主要集中在地球上部特别 是酸性岩浆岩中。 238U、235U、232Th、40K、87Rb。放射性的主要表现是放出热量,是地热的主要来源之一(能源)。放射性物探、放射性检测-环保。(六)地热地内温度分布状况可分为三个层:1外热层(变温层)-地球表层,温度来自太阳热。2常温层(恒温层)-内、外热层的分界面,相当于年平均温度。

11、3内热层(增温层)-热能来自地球内部,即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热异常区(温泉、火山)一热水、发电、医疗。地球的温度:地下100km约为1300C1000km 约为 2000 C2900km 约为 2700C地心温度约为 40006000C地热梯度(深度增加100m所增加的温度)是+2.5 /100m。地温极(地热增温级),增加1度所需的米(深度40m)。(七)弹塑性在作用速度快、持续时间短的力的条件下,地球表现为弹性;在作用速度慢、持续时间 长的力的条件下,地球表现为塑性。地震波有纵波、横波两种:纵波(p波)一传播介质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相同; 横波(s波)一传播介质质点振动方向与波

12、传播方向垂直,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震波在不同密度和刚性程度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一致;在地下压力很高的情况下, 固体物质密度大,波速快;遇到不同物理性状介质的界面时,发生折射与反射;在液体介质 横波不能通过,纵波减速。人工地震-地震勘探法。2QQ0如00部51606000637L0辿衣波谨/F果毎秒注竇1第二节地球的结构地球不是均质体,具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内圈和外圈。一、地球外部圈层的特征1、大气圈:是地球的最外圈,由空气、水气和尘埃组成,对地表气候分带和生命活动 起着很大的作用。(1 )根据气温的垂直变化和密度状况,把大气圈自下而上分为五层:A. 对流层:越高越冷B. 平流层:自对

13、流层顶到50km高C. 往上还有:中间层、暖层、散逸层。(2)根据大气成分把大气圈分为均匀层(低层大气)和非均匀层(高层大气)。A.在100km以下是低层大气,大气由18种气体混合组成,分布均匀,故叫均匀层。主要成分n2、O2,次要成分对地质作用意义较大的有co2、o3、h2o。B. 100公里以上为高层大气,分O2、N2、H2三层,不均匀。2、水圈:地球表面上的海洋、河流、湖泊、冰川以及地下水等可看成是一个包围地球的连续水层,称为水圈。水循环海陆水分之间的交换。水以各种方式对地面(或地下)岩石进行破坏、改造,并把破坏的物质带到另一些地方 堆积下来,形成削高补低结果。3、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命物

14、质组成的一个封闭的圈层。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生长三要素:空气、阳光、水 微生物是地质作用的重要因素。二、地球内圈的特征组成地球的8种主要化学元素及其百分比含量元素氧o铁Fe镁Mg硅Si硫S镍Ni钙Ca铝Al百分比30.2529.7615.6914.724.171.651.641.32据物探资料推测(地震波、重力)。地球内部有两个最明显的地震波速度变化界面,称为不连续面。莫霍面、古滕堡面、康拉德面(据此划分地壳、地慢、地核)1. 莫霍面位于地表以下数公里一40km土。大洋浅(平均8km)、大陆深(平均33km)。是由南斯拉夫学者莫霍洛维奇(Mohorovicic)于1909年首先发现的,因此

15、被称为莫霍 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莫霍面之上为地壳、之下为地幔。2古登堡面位于地下2900km深度。横波到这一界面就消失了。以最早(1914年) 研究这一界面的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古登堡的名字命名。古登堡面之上为地幔,之下为地核。3.康拉德面位于地壳内部。表现为纵波速度由6km/s突变为6.6km/s。由此而推断地壳分为密度不同的上、下两层,上层为花岗岩层(硅铝层),下层为玄武岩层(硅镁层)。层圈名称特征地壳岩 石 圈1是由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上部花岗质层(硅铝层)平均密度为 2.7g/cm3,下部玄武质层(硅镁层)平均密度为3.3g/cm3。2.大陆地冗平均厚33km (最厚70km),广泛分布有沉积岩、岩浆岩、 变质岩,最老的岩石年龄为38亿年,具有硅铝层和硅镁层大洋地壳平均 厚8km (最薄v3km),主要为玄武岩类及现代沉积物,只有硅镁层没有硅 铝层。3是所有地质作用的场所,也是目前地质学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