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临海市第六中学高中政治 2.5.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7671171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临海市第六中学高中政治 2.5.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浙江省临海市第六中学高中政治 2.5.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浙江省临海市第六中学高中政治 2.5.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浙江省临海市第六中学高中政治 2.5.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浙江省临海市第六中学高中政治 2.5.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江省临海市第六中学高中政治 2.5.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临海市第六中学高中政治 2.5.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五课 文化创新 第一框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自主学习】一、 学习目标1. 识记文化发展的实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2. 理解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3. 分析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作用,完整地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知识梳理(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 。文化创新是 发展的必然要求。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1)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创造出自己 。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就成为 、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 的文化创造。(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2、。一方面,是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 不断创新,以适应 ,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 ,准备了更加充足的 。(二)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创新是文化富有 的重要保证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 的发展。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是适应 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发展,是文化创新的 ,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 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 、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 和富有 的重要保证。(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1.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增强全民族文化 ,推动文化内容形式、

3、、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发展 ,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 。2.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 的主体。谁想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谁就应该自觉投身于发展 的伟大实践当中。【精讲点拨】1.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们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

4、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2.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有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不是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而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2)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误区警示】文化创新的渊源与源泉是不是一回事。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

5、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文化创新的唯一源泉是社会实践。3.推动文化创新,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进行文化创新首先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新潜力。其次,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文化创新的根本价值取向,把服务群众作为文化创新的价值目标。4. 推动文化创新,必须强化文化工作者的使命与职责。中国当代文化工作者必须深刻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要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误区警示】文化创新的主体是文艺工作

6、者,文化创新来自于文艺工作者的灵感。文化创新离不开文艺工作者的努力工作,但文化创新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创新的确与文艺工作者的灵感分不开。但文化创新的最终灵感来自社会实践。上述观点夸大了文艺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而忽视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实践的作用,因而是错误的。【合作探究】(要求:分组讨论,互补完善;学生展示;教师点拨,归纳提升。)(探究活动一)情景:康定情歌与青春歌舞这两首歌是由西部歌王王洛宾创作的。他一生中无数次参加各地巡回演出,并经常深入民间采风,除康定情歌、青春歌舞外,他所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马车夫、大阪城的姑娘等大批歌曲,既优美、舒展,富有民族风味,又有许多创新内容,因而深受群众喜

7、爱。问题:王洛宾为何能创作出那么多优秀的、深受群众喜爱的音乐作品?【课堂小结】(思维导图)【当堂检测】(要求:限定时间8分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互批,找出问题,并商量解决。)一、选择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最符合题意的)1.杜甫是“大地的诗人”,他如此真切、如此深情地注视着吾土吾民。他对公正的关切、对天下苍生的关怀,源于他最深刻的生命体验。杜甫活着,他依然行走于大地。这表明A.以人民为本,维护人民利益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B.立足实践,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才能获得艺术的永恒 C.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源于中华民族仁爱、中和的善良本性 D.中华传统美德一其先进性推动中华文化从历史走向本来2.茂腔是山东独特的

8、地方戏曲。由茂腔经典剧目墙头记改编制作而成的茂腔动漫剧,既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又不乏时尚元素,深受观众喜爱。材料反映的文化生活道理是A.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B.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C.大众传媒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D.不同地方文化存在着共性和普遍规律3.100年来,中华书局以出版古籍和经典为特色。如今他们把自身的定位从“传承者”扩展为“传播者”,既出版古籍学术著作,又出版面向大众的“解读经典”式图书,丰富了文化市场,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由此可见A.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发展要兼收并蓄C.文化融合离不开博采众长 D.文化繁荣要锐意创新4.“一谢共产

9、党,做人把您想,过去当牛又做马,如今翻身把家当。党的恩情数不尽,件件铭记在胸膛,万众一心跟党走,共建和谐奔小康!”四川古稀老人金辉饱和深情创作的诗歌感恩颂十谢共产党写出了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展现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这说明.文化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劳动群众是文化创作的主体 A. B. C. D. 5.黄梅戏源于民间歌舞。山野村夫的劳动之作,妇孺皆知的里巷歌谣,灯会社火之中的欢哥劲舞,是黄梅戏活泼的源头。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姐妹艺术的精华,使自己逐渐完善起来而成为一个名剧。这说明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文化是人民

10、群众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A. B. C. D.6.国家语委主任李卫红在新华字典第11版出版座谈会上指出,新华字典影响着亿万民众的语言生活,支持和体现着国家语言文字的诸多规范,随着网络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做到了及时跟进,维护了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严肃性。新版本新华字典收录“房奴”“和谐”“嗮工资”等网络热词A.肯定了网络文化是一种传统文化 B.尊重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创新C.将推动网络语言的全面推广 D.有利于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7.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漫画“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反映的道理是A.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 B.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C.只

11、有通过创新,文化才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D.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主观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因缺乏想象力、制作工艺粗糙、营销手段落后等,在国际电影届备受冷落。但文化“走出去”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如中国交响乐团在德国演奏了改变创作的交响乐剧贵妃醉酒,以德国人喜爱的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国京剧的魅力。因此,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的认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参考答案探究活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离开社会实践,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王洛宾的多次参加巡回演出,经常深入民间采风,说明他注重社会实践,他的音乐创作来源于生活、反映民俗,才得到人民群众喜爱。课堂训练:选择题:1.B 2.B 3.D 4.A 5.D 6.B 7.C 主观题:文化“走出去”能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文化“走进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深化,只有被其他文化了解与接受,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走出去”。要推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文化创新意识,提高文化创作能力,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提升文化产品的思想性、艺术性。通过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创造出能为其他文化接纳、欣赏的文化产品。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