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75378118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说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马说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马说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马说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马说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说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说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说教案马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重点】 翻译并背诵课文 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一)PPT上展示徐悲鸿六骏图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下这样一幅图,这是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所画的六骏图。画面上的几匹马意气风发、纵横驰骋,我们今天要了解到的这种马,它的遭遇确实截然不同。到底是什么马呢?学了韩愈的马说我们就明白了。那有哪位同学能简要的介绍下你所了解的韩愈呢? 生:韩愈,字退之。 师:这位

2、同学答除了一部分,让我们看一下有关韩愈的有关介绍。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自己默看。(PPT展示韩愈生平)好,同学们请看一下标题马说,在我们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有没有和这篇文章类似的标题? 生:有。师:有哪些? 生:爱莲说 师:那这些标题中都有“说”,说是一种文体,有哪位同学能来说一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生:议论题材,作者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好那我们来看一下“说”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PPT展示,大家来看一下。)接下来我们就进入课文的学习。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是要掌握字词翻译。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之后小组进行讨论,每组组长上来抽签。(在最开始的时候进行任务分配) 二、朗读课文,实现读准、读对停顿

3、(一)让学生拿出导学案一起读一读文言字词积累中的第一题。 (二)请生读课文,并让同学点评。(让生指出需注意的字词及停顿,PPT展示重要字音) (三)音频范读。 师:同学们都读的很正确,现在请同学们听一听音频。(有些同学听的很认真并未能做好注释这样的学习方法是十分值得学习的。) 三、掌握字词及全文翻译 (一)请生将导学案中的重点字词答案写在黑板上,并生进行点评。 师:在这篇课文中还有哪些字词我们应该注意? (二)请学生翻译,并进行点评。 之后挑出重点句,开火车形式下来进行翻译。 四、分析文章内容 (一)师:接下来我们进一步去学习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请大家看这几个小问题:(1)

4、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请用课文原句回答) 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和伯乐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作者要说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答案:伯乐对千里马有重要作用。 师:但是这篇文章中的千里马并没能遇到伯乐而是遇到(生答:食马者和奴隶人) (3)食马者是怎样对待马的?(用课文原句回答)答案:策之不能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 (4)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造成了什么后果?(原文) 答案: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2.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这样对待千里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即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千里马?(原文) 答案

5、:1.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其真不知马也。 师:课文中“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情感达到了高潮,这两句话大声斥责了那些食马者。课文围绕一个中心即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被摧残进行分析。这是伯乐不常有造成的,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造成的。那么文章写千里马真的只是在写千里马吗?请生回答导学案中主题探究。(千里马、食马者、伯乐的比喻义) 这种写法叫做“托物寓意”,那么作者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抨击 五、拓展延伸 在韩愈所处的社会存在这种现象,那么在我们的社会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如果你是“千里马”,如果没有遇到“伯乐”你会怎么对待? 生:各抒己见。 总结

6、:1.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2.不断的完善自己。3.抓住机会去展示自己。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拓展延伸写一写 3.相关练习朱静思 马说教案 篇2 【设计思想】 本文通篇设喻,托物寓意,篇幅短小,但文意曲折,阐明了不遇伯乐千里马会被埋没的道理,借此讽喻了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致使众多有识之士埋没于世的当时统治者,表达了作者对怀才不遇的忧愤。 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及顺畅理解课文是教学的重点,理解托物寓意的手法是教学的难点。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由学生汇报自学所得,教师适时点拨并利用多媒体检测自学效果,师生共同完成教学难点部分。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主要文言字词的用法。 2、理解短文所阐

7、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导学生学活动目标媒体应用及分析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导入听、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听,朗读课文 听 感知课文、激发兴趣 课件(感知课文激发兴趣)学习课文 教师适时点拨 适时演示幻灯片 交流学习内容。 看老师展示应学相关内容。 培养自学能力 通过学习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程度得发展 课件(检查自学效果,熟知应学内容)逐段翻译课文 教师适时点拨、讲解 适时演示幻灯片讨论、交流 学生学会翻译本文 课件(助教、助学)深入理解课文 教师设问、适时点拨 1、理解第一段,思考: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伯乐指的是什么?(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识人

8、才的人。) 2、分别理解第二、三段 思考、回答 学生理解课文深层意思 课件(助教、助学)作业 看 思考 课外拓展 课件(助学)结论 与反思 1、限于学校具体情况,课件只能做成演示形。 2、在学生做好预习的基础上来上此课,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可有选择地进行演示,有些也可以作为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反馈。 3、此课件也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但略显单薄,还需配备其他资料。 马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过程与方法: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教学重

9、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

10、步的认识。 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并掌握重点实虚词的含义。 1、通假字: 1)食:通“饲”,喂养 2)见:通“现” 3)材:通“才” 4)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 故 虽 称 等 安 策 道 通 临 是 或 3、虚词:而之其以也 而A 转接可以译为“却,可是” B 顺接可以不译 之A 结构助词“的”B代词,代人或物 C无意义,句中停顿 D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 A 代词,代人或物B代词他

11、的它的C指示代词那种 D反问语气词难道 E推测语气词恐怕 以 A介词因为 B介词按照 也 A肯定语气B反问语气C推测语气D句中停顿 4、实词: 见教材及资料 5、学生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课文的中心与层次 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平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2、读了这篇课文,你对千里马的遭遇有何感想?请你谈一谈。 (学生可

12、根据自己对课文意思的把握进行叙述) 3、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伯乐”和“马”有没有别的含义?它们各比喻什么? (韩愈当然不是在仅替马鸣不平,他写这篇文章旨在抒发自己的感情,伯乐指能够识别人才的人,结合作者的当时背景,指封建统治者,而且应该是指能够识别赏用人才的所谓明君。)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写出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 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才很多,但是封建统治者却很少有能够真正赏识人才的明君,真正的人才不能做到人尽其才,很难发挥自己的才能,有才之人是壮志难酬。 4、找出文中描写千里马遭遇的语句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学生当堂熟读成诵 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2、根据自己的了解及查阅资料,谈谈中国现在的用人制度。 附:板书设计 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