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青未了:山东当代文学审美流变论

上传人:杨*** 文档编号:475070760 上传时间:2024-05-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2.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齐鲁青未了:山东当代文学审美流变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齐鲁青未了:山东当代文学审美流变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齐鲁青未了:山东当代文学审美流变论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齐鲁青未了:山东当代文学审美流变论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齐鲁青未了:山东当代文学审美流变论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齐鲁青未了:山东当代文学审美流变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鲁青未了:山东当代文学审美流变论(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齐鲁青未了山东当代文学审美流变论 田振华内容提要:山东文学一直都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镇。纵观山东当代文学70余年的发展历程,整体上给我们呈现的是一幅春色满园、繁花烂漫的“齐鲁青未了”图景。第一代山东作家率先开启了对历史、战争和社会现实的审美书写,呈现的是社会主义文学的山东想象;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第二代文学鲁军在新时期异军突起,以古船红高粱为代表的史诗性、宏大题材作品率先并集中在山东问世,诸多作品展现出厚重的民间气息、文化意味以及道德理想主义和现代化批判色彩;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鲁军对时代“新现实”的反映、对艺术形式的新探索和对语言运用的新变化,彰显了文学鲁军成熟性的写作样态;新世纪前后

2、到今天,第三代文学新鲁军对齐鲁大地的城乡变迁、山东人日常生活和精神走向及价值观念的变迁等进行了审美书写和深度思考。Key:山东当代文学 创作与审美 齐鲁文化山东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文化大省,新中国成立后一直都是支撑乃至引领中国发展前进的重要省份之一。在7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山东既与整个中国的发展步调协调一致,又有着自我发展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在文学创作方面,纵观山东当代文学70余年的发展历程,整体上给我们呈现出的是一幅春色满园、繁花烂漫的“齐鲁青未了”图景。山东文学之所以能够构成一个独特的学术论域,是因为山东地区“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既是山东文学风貌的外在显现,又是它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民族底

3、蕴依托。”a本文以时间为界,大致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作家群主要划分为三代:从新中国成立初到改革开放前的第一代山东作家群;改革开放后到世纪之交的第二代“文学鲁军”作家群;新世纪以来的第三代“文学新鲁军”作家群。当然,这种时间划分并不是绝对的,部分作家可能跨越两代甚至更长时间进行创作。整体而言,山东文学一直都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镇,是探索中国当代文学审美流变的重要依据,是熟悉、了解和研究山东乃至整个中国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的重要参考和支撑。第一代作家群中,以刘知侠、峻青、郭澄清、曲波、王安友、李心田、冯德英、于良志、翟永瑚等为代表的老一代山东作家率先开启了对历史、战争和社会现实的审美书写。他们深刻反映

4、中国战争的合理与艰难,表现现实中社会主义变革的摧枯拉朽历程,成为中国“十七年”文学革命叙事的重要代表群体。在轰轰烈烈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方面,山东文学与整个中国文学一道,与国家意识形态有着直接的联系,成为表现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山东文学也从历史、战争和现实表达等方面展现着山东独有的地域特色,传达着这一时期山东人独有的情感和生命体验。进入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时期,以李存葆、王润滋、张炜、矫健、尤凤伟、莫言、刘玉堂、苗长水、李贯通、马瑞芳、毕四海、刘玉民、左建明、赵德发等为代表的第二代“文学鲁军”异军突起,成为引领中国文坛的重要力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鲁

5、军”对时代“新现实”的反映、对艺术形式的“新探索”和对语言运用的“新变化”,彰显了“文学鲁军”“成熟性”的写作样态,其中部分作家至今依然是中国当代文学队伍中的核心力量,他们的部分作品也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乃至核心地位。进入新世纪,山东文学同样表现出异样的色彩,虽然受到整个文学功能减弱、地位下降等的影响,但新世纪以来的第三代“文学新鲁军”在齐鲁大地城乡变迁书写、山东人“日常生活”的新现实表达和价值观念变迁等方面,依旧表现着作家们独到的思考。以张继、刘照如、刘玉栋、路也、王方晨、东紫、常芳、王秀梅、艾玛、宗利华、王月鹏、方如等为代表的60后、70后作家陆续登上中国文坛并展现着蓬勃的创作活力

6、,成为赓续“文学鲁军”之路并再创辉煌的重要力量。“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应当注意区分文化共性与文化个性,并以文化个性为立足点来展开研究。”b那么,70余年来,山东文坛三代作家具体走过了什么样的创作历程,呈现出怎样的审美流变,为何他们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站在当下视角,山东文学还有哪些值得探讨和挖掘的价值?这都成为研究70年山东文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山东文学70年发展历程中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当下山东文学也面临着很多困境,如何弥补这些不足并走出困境也是研究山东当代文学必须面对和不得不说的重要问题。一、“十七年”社会主义文学的山东想象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人们普遍怀有高涨的革命热情和对未来社会主义发展

7、和建设的崇高理想。就文学创作而言,首先,作家们对过往历史中战争的残酷和中国共产党的必然胜利进行着文学性的书写;其次,作家们对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特别是对农业合作化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生产现状和现实诉求进行了审美表达;再者,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明显透露着普通民众高涨的革命热情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虽然这一时期整个中国的文学创作有着较大的共性,但明显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山东文学是在山东地域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现实书写和文化想象,表达着山东作家对山东地域风格自觉或不自觉的历史挖掘和现实观照。对历史和战争的书写是“十七年”时期山东文学的一大特色,可以说重要的代表作品特别是长篇小说都有着对历

8、史和战争正面或侧面的描写,战争的胜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和谐和稳定,战争的残酷和战时中国共产党表现出的无畏艰难、英勇牺牲精神也深深感动着作家。特别是战争中八路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表现出的爱民亲民作风,既使得广大群众义无反顾支持中国共产党,进而加快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又为作家正面描写战争和生活场景及歌颂中国共产党的政绩和优良作风做好了铺垫。值得一提的是,山东部分地区特别是作为革命老区的鲁南和鲁东南沂蒙地区,战时出现的感人故事和英雄事迹数不胜数;胶东半岛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注定成为战争所在地。这为“十七年”时期山东文学创作提供了鲜活而震撼人心的素材,也为作家提供了足够多的创作空间。首先要提及的

9、当然是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作品由于具有感人至深的故事和鲜明的地域风格而广为流传,后多次改编为影视、话剧、歌剧,以荧幕的方式呈现在普通大众面前。“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的琵琶曲至今仍是家喻户晓的经典曲目,这更加大了作品的知名度和传播效果。这部被称为“新传奇小说”的抗日武装斗争故事明显受到了同样出自山东的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的影响,甚至其艺术结构布局、人物性情展现乃至风俗图景都与水浒传有着或隐或显的相似之处。这体现出作家对山东古典文化有意或无意的继承,正如鲁迅所言:“新的艺术,没有一种是无根无蒂、突然发生的,总是承受着先前的遗产。”c铁道游击队的故事主要在“煤矿”“铁路”“微山湖”三

10、个空间中展开。整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故事生动有趣,人物性格典型突出,可谓山东乃至中国抗日战争文学的不朽之作。除鲁南、鲁东南等革命老区之外,胶东半岛因距离日本较近的原因而更多受到侵略者的打击。战争期间,这一地区也产生了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冯德英的“三花”系列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就是书写胶东半岛地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代表作品。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并没有过多正面描写中国共产党同敌对势力的战争场景,而是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胶东地区人民或支援前线、或巩固后方,以同日本侵略者、汉奸走狗、封建势力等进行顽强斗争的感人故事。故事基本都把背景放在胶东半岛的农村地区,通过普通老百姓的所作所为,既写出了中

11、国共产党战争的正面性以及與人民共生死的英勇精神,又通过敌人的残暴塑造了胶东地区普通民众善良和坚贞不屈的精神,还展现了胶东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郭澄清多卷本的长篇巨制大刀记以极为广阔的生活画面同样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军民一道英勇抗敌的故事。该书不仅写出了战争期间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而且重点展现出主人公长工的儿子、大刀队队长梁永生不断累积和成长的革命热情以及他身上流露出的地域性格。小说以极为接地气的语言风格,真实展现这一地区人们与中国共产党肩并肩英勇抗战的决心,进而体现群众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和历史的决定者的深刻道理。此外,曲波的林海雪原桥隆飙、向春的煤城怒火等都是这一代作家历史战争书写的重要收获。除了

12、对历史和战争的书写外,作家们还将书写重点放在了广阔地现实生活中,而对现实生活着墨最多的就是关于农业合作化的书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给千千万万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作家们以敏锐的眼光、多样化的视角反映着农民生活和心理的变迁以及阶级斗争的尖锐和复杂。于良志的白浪河上、王安友的海上渔家等作品都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白浪河上是较早关注农业合作化的长篇佳作。作品塑造了一个矛盾式人物“老革命”形象,最初他是一个既有革命倾向但还有着资本主义思想的矛盾体,后经过党的教育,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老革命”和另一位农村干部的英雄人物形象纪常胜同农村中各种不同人物之间,围绕秋收分配问题展开了思想斗争,

13、细致真实地展现了农业合作化到来之前农村阶级斗争的尖锐和复杂。王安友的海上渔家同样书写了农业合作社由建立到发展的艰难历程。上至区委书记、乡村干部,下至贫困渔民等各个阶层支持合作化的人,同反动的富裕渔民展开了激烈斗争,最终随着民众觉悟的不断提高,他们终于战胜了手腕用尽而无计可施的富裕渔民,进而走上了合作化道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老一辈作家的创作中,无论是对历史和战争的书写,还是对现实社会主义改革运动的展现,都明显地带有革命的激情和崇高理想主义的色彩,这与时代的发展变迁是不能分开的。虽然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学多是在国家意识形态指引下进行的创作,但是山东作家并没有完全为了表现某种政治目的而进行模式化写作,而

14、是一方面展现着这一时期山东独有的生活气息,塑造了一系列颇具地域风格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也展现着作家们以齐鲁大地为根基而进行的文化想象。由于时代风尚的影响,这种想象带上了理想化色彩和道德诉求。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诉求的呈现与齐鲁文化对山东作家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但是作家们对齐鲁文化的继承和转化不是自觉的行为,而是齐鲁文化精神在作家作品中的无意识呈现。正是有了齐鲁文化精神根深蒂固的浸染,作家们才塑造出了刘洪、杨子荣、李二嫂等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成为山东文学区别于同时期其他地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志。以王安友李二嫂改嫁中的“李二嫂”为例,被保守、隐忍等传统观念束缚的李二嫂失去丈夫后,喜欢上了小六却不敢迈

15、出有违传统的一步,但最终在妇女会主任和共产党的支持下,李二嫂终于冲破旧的习惯势力,与小六结为终身伴侣。在这里,“齐鲁文化”中的忠贞、保守元素使得李二嫂成为受人尊敬的女性形象,但这种元素也严重阻挠了她的人生选择,在这里作者对这些元素持批判大于弘扬的态度。这显示出作者冷静独到的思考和拒绝模式化创作的追求。这从另一个层面也说明:“在任何民族、任何情况下,固有的文化艺术传统都不会完全成为文学艺术前进的阻力。哪怕这种传统已经显得貌似腐朽和衰败,但是一经新的文化艺术力量的撞击,就会使它原有的旧质变异,新质萌生,重新焕发出自身的活力。”d以今天的视角回顾“十七年”时期山东文学的创作,不论是主题选择、人物塑造

16、还是审美取向,可以说,山东文学都取得了较高的成绩,甚至部分作品不输同时期文学史中记载的名篇。但就这一时期山东文学的研究和价值发掘来看,则显得很不充分。从这一意义上而言,这一时期部分山东作家和作品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遮蔽。以被誉为“主流文学的典型性高端作家”的郭澄清为例,首先,为了能够更为真实、准确地表达农村现状,塑造有血有肉的社会主义人物形象,他曾扎根农村多年,其农村生活经验和执着坚守精神不输比他稍微年长的柳青。其次,就具体作品来看,他的大刀记自不必说,纵是就他创作的“人民公社”系列小说而言,不论从现实和历史价值还是从人物典型性塑造和作品审美价值来看,都是那一时期不可多得的佳作。以他的公社书记为例,作者对“公社书记”形象的塑造可以说非常成功。主人公“我”曾以为“公社书记”会是一个整天埋头书案的知识分子,但实际上,“公社书记”通过自己的行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能使用“锄秆”“笔秆”和“枪杆”的全能干部形象。他始终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