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公开课教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74976545 上传时间:2023-10-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创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公开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原创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公开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原创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公开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原创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公开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原创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公开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原创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公开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创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公开课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课时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授课人:张鹏飞教师寄语:坚持物质与运动的统一,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学习时间:11月29- 30日【目标导航】【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理解运动、静止的哲学含义;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习运用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分析事物,锻炼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初步树立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教学重点难点】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2、。【课前预习案】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 和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 和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 的物质。运动是 的运动, 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 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区别:含义不同。静止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 没有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运动是 的、 的和 的;而静止是 的、 的和 的。联系: 是 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 和 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 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

3、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 和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的、 的、 的、 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 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 ,也不能被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 。)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3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 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 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 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课堂导学案】

4、温故展示:(上节内容升华体验,构建知识体系。)1一个概念:什么是物质?唯一特性?2一个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教师总结展示知识体系图片) 知新探究: (展示神八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视频,导入新课)问:有何感想?成功的根本原因?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自主探究一:(展示生活中各种运动形式图片)问:图片说明什么问题?(分组讨论,学生展示,教师总结)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那么,到底什么是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呢?2什么是运动注意:哲学所说的运动与生活中的各种运动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合作探究一:

5、(展示想一想图片,学生思考,然后展示运动能否离开物质图片,学生回答,教师展示总结物质与运动关系图片。)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形而上学物质唯心主义过渡:世界上有没有静止的事物? (学生讨论举例回答,老师总结展示静止含义图片。)4.静止的含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二是:(学生分组讨论,依据两方面的含义举例展示说明。)过渡问:静止是不是意味着不运动?合作探究三:(展示刘德华一生图片,学生分析说明)(展示探究思辨图片) 这两个命题谁对谁错?为什么?(生生互动,老师展示运动与静止关系图片。)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区别:联系:两种错误倾向:问:世界的本质是

6、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那事物又是如何的变化发展的呢?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可循的?并举例说明。(学生展示,老师总结展示规律含义图片:具体-抽象):2、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 固有的不是主观添加的 本质的不是现象的 必然的不是偶然的 稳定的不是易变的 自主探究二:(展示图片下列是规律的有, 学生讨论回答。)(2)规律的特点自主探究三:(展示多媒体:人类违背规律的典型案例) 图片说明什么问题? 规律是客观的(展示多媒体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三个不同的领域规律,学生总结,老师展示图片。)规律是普遍的 过渡:依据哲学的含义,在学习时应坚持什么原则?(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展示方法论意义图片)(

7、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方法论意义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呢?合作探究四:(展示人类认识利用规律图片,学生感悟总结)课堂小结:(展示小结图片,明确问题,形成体系)教学相长:(判断对错,说明理由)1.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则、定律、定理、公理、公式,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不能等同于联系。不能等同。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规则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主观的。2.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3. 任何规律都是无

8、条件的,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的。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于一定的客观条件的。4.思维规律是主观的.(注意: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5. 规律有好坏之分。(注意:规律是客观的,无好坏之分。)随堂演练:1(2011江苏单科T26)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A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具体

9、形态的存在方式2.(2010江苏卷高考2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3.“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从哲学角度看,是因为:A.他尊重规律,能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规律B.他具有创造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C.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D.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规律4.“天人合一”是太极核心理念,也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强调人与自然密切相连,不可分割。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在于能够引导人们( )承认人与自然的客观联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规律征服自然,造福

10、人类 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A.B.C.D.5.宋朝张先木兰花中云:“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下列诗句与题诗所含哲理相近的是()A月满中秋夜,人人惜最明 B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AAABD6. 近年来,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到舟曲特大泥石流,让中国人民几经磨难,但在灾难面前中国人民表现出顽强精神,迅速投入了救援,彰显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因此,有媒体评价说:“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请运用规律的知识,分析说明媒体评价的合理性。答:(1)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它符合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观点。(2)“

11、天灾不由人”即天灾是客观的,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人们不可能改变自然现象中的天灾,如地震的发生不可避免。(3)“抗灾不由天”即抗灾的成败不是由天意决定的。人有主观能动性,对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4)人们在尊重实际和遵循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顽强的精神、不懈的努力是可以战胜困难(天灾)的,在抗震救灾中,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充分体现了“抗灾不由天”。【课后升华体验】概括梳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方法论意义】附: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课时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授课思路【指导思想】:贯彻落实“自主学习,愉悦课堂的” 方案,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

12、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都有收获,都有愉悦感。真正实现学生能够自觉、自主、愉快地学习,形成学习能力。【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阐述这些思想是为了形成认识和探讨客观世界应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为第五课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作好铺垫。依照上述指导思想,结合本课教学目标,设计授课思路如下:1.通过【课前预习案】力求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实现教与学的

13、最佳结合。2.在【课堂导学案】的“新知探究”环节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炼方法、总结规律的能力,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教师适时点拨讲解,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合作探究意识,为课堂的展示交流做准备。3.设计“课堂小结”环节,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确定“讲”与“不讲”的黄金分割点,及时进行点拨,相机指导。力争做到“不缺位”、“不越位”。4.通过“教学相长”环节,针对易考易混点,师生合作探究,释疑解惑,拓展思维,明辨是非,进一步深化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细微区分,掌握有力答题工具。5.设计 “随堂演练”环节,实现学以致用,提升能力,服务于“运用所学解决所问”的高考宗旨。6.最后的【课后升华体验】,设计巩固拓展训练,设计与本课有关的基础性、拓展性、探究性作业。能够体现知识能力重点,有层次,有梯度,以供不同起点学生选择使用,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