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胆道疾病为例探索外科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上传人:杨*** 文档编号:474861228 上传时间:2024-05-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胆道疾病为例探索外科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以胆道疾病为例探索外科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以胆道疾病为例探索外科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以胆道疾病为例探索外科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以胆道疾病为例探索外科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胆道疾病为例探索外科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胆道疾病为例探索外科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践(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以“胆道疾病”为例探索外科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王向 俞文隆 张永杰 傅晓辉总书记在2019 年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笔者团队作为教学骨干成员多年来从事本科生及研究生的肝胆外科教学工作,发现外科学课程是富含思政内容的生动宝库,思政教学不仅未“浪费”课堂时间,反而能起到“怡情、傅彩、长才”的作用,可丰富外科知识内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涵养其人文精神,实现授业、传道的教育宗旨,从而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然而,外科知识本就卷轶浩繁,加之思政话题向来曲高和寡,易于成为“枯燥、

2、空洞”的说教,长期以来,如何在高度压缩的外科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教学工作的痛点和难点。在此,笔者以“胆道疾病”一章的教学为例,分享课堂思政的教学经验,既可为未来肝胆外科思政案例库的构建打下良好基础,也可为外科同道提供思政教学的借鉴思路2。1 外科“大思政”是要用一生去备的课就胆道外科教学而言,课程思政是以课堂知识传授为载体进行的思想、观念、精神与价值的隐形教育过程,思政教育之盐要溶解到外科知识中自然而然吸收3-4。然而,借用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5在其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开篇所言,教科书中浓缩的文字不可避免的是说服和教育,学生难以得知支撑书中外科理论的科学观。要让书本不能仅仅是“轶事或年表的堆

3、栈”,就要求教师高效利用课堂将机械化知识变为启发式认知,从知识的碎叶中梳理出思想的脉络,让学生同时感知到外科的科学性和人文性5。笔者认为这也是思政教育融入外科教学的要义所在。审视外科教学的特点,它通常以“外科疾病”而非“外科技术”为主线,常与多个门类的临床及基础学科交汇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通识教育的特点6。以胆道疾病一章为例,它既融入了其他临床学科(如消化内科学、影像学、介入放射学、肿瘤学等)的相关内容,也融入了基础学科(如解剖学、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等)的背景知识,充分体现了本科阶段外科教学“系统”“通识”的特征。胆道疾病诊疗的每一次进步都深植于科技发展、历史文化的时代背景,在单

4、纯的技术进步之外,常常伴随着治疗理念的飞跃,也时刻面临着道德伦理的审视。此外,在看似日复一日、艰苦枯燥的外科工作中,医者的文艺修养、哲学思辨及美的情操,往往支撑起他们求知探索的兴趣,并最终成为发明创造灵感的源泉。因此,外科课堂思政应拓展视野,主动与外科学、内科学、生理学甚至艺史文哲等多学科碰撞融合,体现出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大思政”特征,共同搭建起立体化的知识架构(图1)。以笔者开篇介绍胆管为例,笔者以树枝树干的形态来讲解胆管的解剖,借用河流湖泊的比喻引导学生理解胆管的生理,从希波克拉底誓言引入他的“黄胆汁、黑胆汁”理论7,并启发学生反思理论的局限性。通过立体式思政教学,涵养学生的人文精

5、神、科学精神和思辨气质,进而实现教学从传业到授道的升华(图1)。图1 外科学“大思政”多学科融合的特点教师是课堂思政的推动者和主力军,尽管外科教员对本领域的理论知识多已熟稔于心,但思政教学带来的教学范式变革,无疑对教学备课提出了高要求,促使笔者更新甚至摒弃原有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引发了外科教学的一系列新思考:(1)如何获取思政资源?(2)如何构建思政教学框架?(3)如何自然融入思政内容?(4)如何生动地讲好思政故事?显然,靠临时备课是远远不够的,外科教师更应在平时积累思政素材、积淀学识修养、提升学术品味。在这方面杨振宁先生为大家树立了榜样。作为课堂教学的“大先生”,他的讲课常与文学历史、逸闻趣事

6、和人生况味交汇融合。以“美与物理学”的论述为例8,他以唐代诗人高适的“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讲述狄拉克方程之美,以英国诗人布莱克的“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来形容物理学是造物者的诗篇,让学生感受到了美的洗礼,提振了学习兴趣。“育人先树己,教学相以长”,提升自我思想水平和政治修养,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会于理、授渔于学,无疑是外科教师毕其一生要去备的课。2 外科思政教育的目标和源泉外科思政教学就是要在课堂上激活学生的听觉、视觉细胞,让他们对看似深邃高远的外科知识产生共情。从情感目标而言,外科思政要让学生感受“亲亲、仁民、爱物”的大医情怀;从知识目标而言,外科思政要让学生

7、站在历史的视角,感受外科发展的曲折历程,理解外科进步的客观规律。例如,1867 年,李斯特在Lancet杂志首次介绍“无菌术”,打开了现代外科学的大门,而同一年的清政府才刚刚开始洋务运动,我国的现代外科学尚属一片空白。笔者在思政教学中通过融入中国胆道外科的发展史9-10,让学生们感受外科知识的厚度与温度,从新中国外科先驱们的身上看到学习的标杆。在胆道外科章节的具体教学设计中,笔者总结了7 个方面的知识点可以作为思政教育的灵感源泉(图2):(1)以人名命名的经典解剖标志或综合征,如胆囊三角(calots triangle)、夏科氏三联征(Charcot triad)、米里斯综合征(Mirizzi

8、 syndrome)等,这些名词初读佶屈聱牙,却往往是学习重点,结合思政教学可加深记忆;(2)学科相关的历史文化意象,如传统文化中对“胆”的理解等;(3)学科发展过程中首创的术式,如第1 例胆囊切除等;(4)学科领域的外科巨匠,如Karl Langenbuch、黄志强院士等;(5)学科领域中的里程碑研究,如基于胆盐、卵磷脂和胆固醇动态变化提出的胆石成因三角(admirand-small triangle)等;(6)罹患相关疾病的名人先贤;(7)临床工作中危重、疑难等特殊病例的诊治经历。图2 外科学思政教育的灵感源泉3 外科思政教育的精神内涵与实施路径以上述知识点为线索,笔者归纳了在外科课堂思政

9、教育的精神内涵(图3),并对具体的教学实施路径进行分类举例阐释。图3 外科学思政精神内涵图示3.1 寻找文化意象,树立文化自信以胆道疾病为例,笔者从以下问题出发进行了课堂思政的设计:古人对其如何认知?与传统文化有无交汇点?有无对应的掌故轶事?例如,从卧薪尝胆的故事出发,引出“胆”的概念;从肝胆相关的古诗句出发,引导学生了解“胆”的文化意象;从“胆”在中医中作为六腑之首的认知讲起,引导学生思考胆囊的生理功能;引入在马王堆汉墓女尸中发现胆囊结石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11;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谚语讲起,让学生加深对胆道梗阻后继发感染的理解。通过多视角的课堂思政,既让学生们以旧知了解新知,丰

10、富了外科知识的文史内涵,又让学生们从科学视角审视传统文化,以批判精神传承文化自信。3.2 寻找家国情怀,守护精神家园笔者在讲述胆道疾病时常常援引历史人物及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胆道肿瘤时,笔者从孙中山先生和陶铸将军两位前辈讲起,他们都是罹患胆囊癌英年早逝。从他们的光辉事迹出发,厚植学生们的家国情怀。而林俊德院士和黄大年教授两位战略科学家都是罹患胆管癌去世。林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核试验工程专家,隐姓埋名52 载,2012 年罹患胆管癌,在生命的最后10 h 里仍坚持工作了74 min12。黄大年教授则填补了我国深地探测的多项学科空白,践行了以身许国的誓言。通过将科学家精神融入

11、思政教学13,既让学生们了解了胆道肿瘤作为“癌中之王”的侵袭性之强、死亡率之高,又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和学好知识的使命感。3.3 献身医学事业,激扬奋进终生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通过外科思政教学引导学生早早思索如何将医学变成毕生追求的事业。在思政课程设计中,笔者将国内外肝胆外科学大家的奋斗故事融入其中。例如,为了激发学生们树立远大志向,笔者在讲解外科知识时,自然地引入23 岁时描述胆胰汇合部括约肌生理功能的医学生Ruggero Oddi14,29 岁时提出胆囊三角的博士研究生Calot15,以及35 岁时就完成全世界首例胆总管切开探查的Hans Kehr16。同时,为了让学生们感受终身学习的

12、精神,笔者在教学设计中引入了62 岁首次报道十二指肠游离方法的Kocher7,还有79 岁凭肝胆管结石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黄志强院士11。这些名家前辈的故事都超越了课程知识本身,成为思政教育的生动案例。3.4 乐观笑对人生,传递生命力量笔者在讲述胆道多次再手术这部分内容时,常援引以乐观心态与胆道疾病抗争的名人故事。例如,贾瑞斯罗伯特森是一名罹患先天性胆道闭锁的男孩儿,从1 岁开始,他接受了十几次胆道手术,但他热爱篮球、热爱生活,2017 年的NBA 全明星比赛邀请他进行压轴表演,为全世界球迷传递了正能量。安东尼艾登是继任丘吉尔的英国首相,1953 年在胆囊切除术中发生了胆管损伤,自此他

13、先后经历了5 次开腹手术,与病痛相伴的20 余年政治生涯也是他乐观精神的写照17。笔者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引入类似的典型病例,既让学生们对疾病的特点加深了认识,也让他们汲取积极昂扬的精神力量。3.5 敢想敢做敢写,敢为天下之先裘法祖教授曾教育后辈要“会做、会说、会写”18。除此之外,外科医生还应有更高的要求,即“敢想、敢做、敢写”,也即敢为人先的精神。年仅36 岁的德国医生Karl Langenbuch 在完成首例胆囊切除的时候,面临的是同行们的否定和质疑;Cesar Roux 开创了Rouxen-Y 吻合术式,但在他初期尝试15 例胃肠吻合患者时,曾承受过7 例患者死亡的巨大压力19。1955

14、年,一位叫Morio Kasai 的33 岁日本医生为一名胆道闭锁婴儿做手术,肝门区胆管切开后因出血明显找不到肝外胆管,他用十二指肠压向肝门区止血缝合后勉强下台,患者术后黄疸却意外减退,由此开创了Kasai 术式20。2012 年,另一位德国医生Hans Schlitt 为一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做扩大右半肝切除术,当离断了左肝管、门静脉右支及肝实质后,却发现剩余肝体积不足无法完成肝切除,他将残肝旷置在原位,进行左肝管-空肠吻合后完成了这例“姑息”手术,8 d 后复查影像时却意外发现左外叶已明显代偿增生,他再次手术完成扩大右半肝切除,首例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ssociatin

15、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ALPPS)由此诞生21。在讲解相关疾病的治疗术式时,笔者引入以上事例,既让尚未踏入临床工作的学生们拉近了距离,也启迪他们培养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3.6 博采百家诸长,学科互通互融近年来,本校作为医科专科院校,注重突破长期存在的过度专业教育问题22,关注不同医学专业学科的相互融合和启发,在生物技术、卫生勤务管理等其他非临床专业中,均将外科学列为主干通识课程。而外科思政教育可谓通识中的通识,笔者在思政教学中,引导学生们透过知识,看见书本背后蕴含的通才教育理念。例如,

16、Charcot 除了发现胆管炎患者“腹痛、发热、黄疸”的三联征,他更大的成就是作为现代神经病学之父命名了帕金森病,培养了精神病学泰斗弗洛伊德,还命名了Charcot 关节23;Ludwig Courvoisier 除了敏锐地发现了无痛性胆囊肿大的规律,也敏锐地捕捉到花园中独特的灰蝴蝶,成为第一个给它命名的昆虫学家24;外科全才Kocher 教授则同时在胆胰外科、甲状腺外科及神经外科做出开拓性成就,并于1909 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7。无独有偶,首创左肝内胆管-空肠吻合术式的Longmire 教授也是心脏外科先驱25。这些外科天才充分体现了不同学科互融互通、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的重要意义,也恰恰符合外科4.0 时代的新要求26。通过这些思政好故事,既让学生们提高了学习兴趣,也让非临床专业的学生增加了对外科学的亲近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