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上传人:杨*** 文档编号:474847834 上传时间:2024-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Summary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从落后弱小走向繁荣昌盛的必然选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必须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改变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基础研究能力不足、世界一流原创成果产出偏少、企业创新能力差距较大、创新人才供给不足的现状。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从持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提升基础研究能力与水平、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积极性等方面实现突破。Key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基础研究,创新型企业

2、,创新人才F061.1 A 1004-4175(2023)02-0105-07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进入21世纪第3个十年以后,我国发展的生产函数发生明显变化,各类硬约束显著增多,内部也积累了一些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过去依靠要素投入、投资驱动的发展方式已然不具有可持续性。外部环境正在剧烈变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科技创新必须更有作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

3、能新优势130,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一、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确保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和防范金融风险还需解决许多重大问题113。解决好这些问题,显然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以科技自立自强来保障国家发展与安全。(一)应对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挑战,塑造我国在全球竞争中的“链位”优势,关键在于科技自立自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其特点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命科学等带来的物理空间、网络空间、生物

4、空间的深度融合。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使社会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产品生产从大规模制造转向精细化定制,新的增加值从制造环节延伸至服务环节,程序化劳动转向智能化协作,生产力将极大提高,生产关系将深度调整。谁能快速实现跨行业、跨企业的智能连接,谁就能率先进入精细化定制时代;谁能高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装备,谁就能抢占价值链中高端;谁能及时推进劳动力转型,谁就能助推国民收入均衡增长。纵观全球,世界经济大国纷纷瞄向科技创新,希望借此抢占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大国之间科技创新竞争愈发激烈。但是,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要求相比,与世界科技先进水平特别是与美国相比,仍存在一

5、定的差距。总体来看,我国产业仍处于国际分工和价值链中低端,产业链供应链无法实现自主可控,断供破链风险不容忽视,产业安全、经济安全与国防安全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在迈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通过科技自立自强,解决部分“卡脖子”技术,构建自主可控、稳定可靠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培养部分“杀手锏”关键技术,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增强我国的抗压能力、对冲能力与反制能力,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先发优势,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度、程度、效度。(二)贯彻新发展理念,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核心在于科技自立自强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

6、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的是劳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一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积聚了一些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经济与生态、经济与社会等领域,不充分主要表现在市场竞争、有效供求、发展动力、市场潜力等方面。我国迫切需要通过推动科技创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培育长期经济增长动能。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中,创新是第一动力,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占居核心地位,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创新的核心领域与关键环节,同时引领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实际上,我国存

7、在的许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都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加以优化完善。通过科技创新赋能,助力跨越“中等技术陷阱”,可以有效转换发展动能动力,提升发展效率效益,拓展发展广度深度,促进城乡区域协调与绿色转型,助力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即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三)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重点在于科技自立自强在经历四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后,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但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矛盾仍在供給侧。供给侧方面,科技自立自强可以促进生产力极大发展,最大限度激发土地、劳动力、资本、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活力、合力,不断

8、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扩展生产可能性曲线。科技自立自强还可以促进生产关系调整,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同时,通过简政放权、放松监管等一系列深化改革措施,不断增强制度供给,以生产关系调整反作用于生产力发展。需求侧方面,在消费端,以技术升级、产品迭代与模式更新为特征的科技自立自强,能够有效拓展消费空间,不断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新型消费的提质扩容,进而匹配民众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在投资端,科技自立自强以技术创新为驱动,能更好地支撑人工智能、5G基站、数据中心等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赋能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出口端,科技自立自强有助于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9、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也有助于强化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枢纽”地位,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二、新时代新征程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主要挑战步入新时代新征程,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12但毋庸讳言,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113。(一)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卡脖子”难题如鲠在喉创新涉及方方面面,但最主要指的是科技创新,这是因为科技自立自强已成为决定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没有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极其容易被“卡脖

10、子”、极其容易受制于人。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经过多年持续奋斗,我国从一个落后的传统农业国家转型成为一个世界制造大国,成为全球公认的“世界工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制造业顶住重重压力,制造业增加值规模持续攀升,已超过美国、日本、德国,是三国制造业增加值规模之和,成为保障世界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力量。但不可否认,部分领域不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已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2019年,工信部对全國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调研结果显示,在所用到的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中,32%的关键材料在我国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绝大多数计算机和服务

11、器的通用处理器,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智能终端处理器以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2。制造领域的工业基础材料、工业母机严重依赖进口,超高精度机床、轴承、光学仪器等装备大量依赖进口。生命健康领域的高性能医疗器械、医学影像设备元器件、高端试剂、透射式电镜等基本依靠进口。信息领域的基础算法、操作系统、开发平台、数据库、大型工具软件等瓶颈制约非常突出,从某种程度上说,高端芯片制造能力较弱更是对我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造成一定的阻碍。(二)基础研究能力不足,世界一流的原创成果产出偏少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源头活水,是事关我国科技长远发展的根基。前文提及的诸多“卡脖子”技术,实际

12、上是“卡脑子”,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底层技术、基础理论的供给不足已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基础研究具有较强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市场主动提供的意愿偏低,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在多年的“跟随型”追赶策略影响下,我国长期倚重技术引进形成了路径依赖,即便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也是偏好“引进”,轻视“消化吸收”,无论是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乃至企业,都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积累不足。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达3.09万亿元,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2位;研发强度(R&D占GDP比重)为2.55%3,接近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位居前列

13、。具体到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比例为6.32%3,而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基础研究占比在15%左右。从先发国家的经验来看,基础研究投入不足,技术突破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了深厚的基础研究能力,创新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支撑,国家的发展与安全才能得到切实保障。(三)企业创新能力快速进步,但与美国企业相比差距较大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近年来,我国企业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明显提升,科技创新产出能力不断提高,2021年我国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达到78%,高新技术企业数从2012年的4.9万家增加到33万家4,涌现出华为、大疆无人机、海康威视等在

14、全球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但与世界一流创新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创新能力还存在一定差距。波士顿咨询公司公布的2022年世界最具创新力公司50强榜单显示,我国上榜企业数量7家,而美国高达27家5,差距依然较大。客观评价,我国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偏低,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的创新机会偏少,产学研合作程度偏浅,企业“不会创新、不敢创新、不想创新、不能创新”的情况没有根本扭转。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不健全致使部分企业存在创新惰性,考核机制不合理导致国有企业管理者承担风险的意愿极低,协同机制的“梗阻”导致创新效率低下,资助体系不完善也影响了民营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四)创新人才供给不足

15、,人才支撑强国建设任重道远人才是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要素,是高质量发展最持久的动力和最重要的支撑。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增加脑力劳动者的比例来代替原有的生产要素。截至2021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约为562万人年,位居世界第1位,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由2012年的42.6人年提高到75.3人年6,但距离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仍差距较大。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教育普及程度总体上稳居全球中上收入国家行列,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1年左右。但是,我国高层次领军人才、世界级大师较为匮乏,世界一流科学家在全球占比偏低,技能

16、型人才数量相对缺乏,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不顺等因素都抑制了创新人才活力的激发。青年时期是一个人想象力、创新力最活跃,也最容易出成果的时期。在人口红利渐行渐远之际,释放我国青年科技人才红利迫在眉睫。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必须看到,我国青年科技人才目前面临成长通道狭窄、竞争异常激烈、薪酬待遇不高、生活压力大等共性难题,无法真正做到安身、安心、安业。无论在高校还是科研院所,青年科技人才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项目申报、职称评审等方面,基于“好奇心”的研究明显不够。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在人才竞争中存在不少短板,多数城市国际化程度较低,科技人才的待遇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不具竞争力。缺少世界领先的研究机构或研究平台,且国际科技界的交流语言多为英语,我国也不占优势,世界公认的一流学术刊物更是偏少,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