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之学习理论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74314840 上传时间:2023-12-08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之学习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教育心理学之学习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教育心理学之学习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教育心理学之学习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教育心理学之学习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之学习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之学习理论(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学习与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概述一、学习的概念1、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2、学习的内涵(1)学习实质上是一种适应活动(2)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4)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5)学习的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6)学习引起的是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二、学习的分类(一)加涅关于学习的划分1、学习水平的分类(1 )信号学习(经典性条件反射)(2 )刺激反应学习(操作性条件反射)(3 )连锁学习(4 )言语联结学习(5 )辨别学习(6 )规则或原理学习(7 )解决问题学习(高级规

2、则学习)2、学习结果分类(1 )智慧技能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性学习、规则学习、高级规则学习(2 )认知策略(3 )言语信息(认知领域)(4 )动作技能(动作技能领域)(5 )态度(情感领域)(二)奥苏贝尔关于学习的划分1、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2、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的类型, 也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三)其他关于学习的划分1、从学习的主体来说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2 、美国心理学家阿瑟雷伯按学习时的意识水平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3、按学习内容我国学者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

3、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学生学习的特点人类学习与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1、接受学习是学习的主要形式2 、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具有自主性、策略性和风格性,是师生互动的过程3、学习内容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具有间接性4、学习目标具有全面性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四、课程与学习方式转变(一)学习方式转变的内涵1、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2、提升学习品质和精神(二)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2、探究学习(发现学习)( 1)类型:接受式探究和发现式探究( 2)特点: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3)过程: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3、合作学习( 1)特点:互助性

4、、互补性、自主性和互动性( 2)意义:能够激发创造性,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 凝聚人心能够促进学生的不断反省,不断提高(3 )基本环节教学之前明确目标、准备教学教材开始之前,做好组织工作教师适时监督与介入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第二节、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1、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俄国生理学家)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 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 这种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即能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应叫做条件反应,后人称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

5、理论的主要规律(1)泛化与分化刺激的泛化是指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刺激的分化是指只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 而对其他相似刺激不做反应。刺激的泛化与分化是互补的过程。 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是对事物产异性的反应。(2)消退:条件反射形成以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3)恢复:未经强化而条件反射自动重现的现象被称为恢复。(二)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1、学习的实质形成情境与反应的联结2、学习的过程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3 、桑代克认为,学习要遵守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1)准备律:联结的加强或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

6、备和心理调节状态( 2)练习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加强,反之会减弱。练习律分为应用律和失用律。(3)效果律: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会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反之减弱。4、联结试误说的教育意义该理论特别强调“做中学” ,即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技能和策略等。具体而言对教育的指导意义:( 1)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 并鼓励学生多尝试,从错误中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更牢固。( 2)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不搞突然袭击。;.( 3)在学习中,应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在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 4)在识记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

7、自我的满足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的消极结果。(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操作性行为: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1、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1)强化:采用适当的强化物而使有机体反应频率、 强度和速度增加的过程。凡是能增强行为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强化物。正强化(积极强化):通过呈现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消极强化):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强化类型多样:连续性强化与间隔强化、固定比例强化与变化比例强化固定时间强化和变化时间强化注:扇贝效应:根据强化的时

8、间进行反应在新知识、新行为、新习惯的初始学习阶段,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有必要的, 这能够让学生很容易地完成要求的任务, 尽快得到奖励;紧接着, 当学生的学习或者行为达到了一定程度,就要不断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逃避条件作用:指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 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遍增加的一类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 指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自发做出某种反应, 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 则该反应在以后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的频率增加的一类条件作用。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都是消极

9、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但二者又有着明显的不同。 采取回避条件作用来维持行为比采取逃避条件作用更主动,是德育工作“防范于未然”的理论基础。;.(3)惩罚: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反应的过程。呈现性惩罚:指在行为后施加厌恶刺激以抑制或减少该行为的发生频率。移除性惩罚:指在行为后移去满意刺激, 以减少行为的发生。2、强化理论对学习的意义(1)强化的应用在对学生进行奖励时,应注意避免外部奖励对内部兴趣的破坏。奖励虽然是塑造行为的有效手段, 但奖励的运用必须得当, 否则便会强化不良行为。(2)消退的应用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 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

10、除某种行为的目的。不去强化而去淡化, 即可消除不正确行为, 又不会带来诸如惩罚等导致感情受挫的副作用。故,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3)惩罚的应用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性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 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的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效果。即指出正确的行为方式,在孩子做出该行为后给予强化。一般来说,要尽可能地少用惩罚,在必要的时候才使用。惩罚的运用应该及时。3、斯金纳关于程序教学、行为塑造的意义(1)程序教学程序教学基本原理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形式,斯金纳将学习的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小问题, 并将其按一定的程序

11、编排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学习并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后及时得到反馈信息。程序教学的基本原理是采用连续接近法。程序教学的原则小步子原则、积极反应原则、自定步调原则、及时反馈原则低错误率原则;.行为塑造塑造是指通过小步子帮助学生达到目标。行为塑造技术包括连锁塑造和逆向连锁塑造。(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 、学习的实质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观察学习的特点:( 1)观察学习并不依赖于直接强化( 2)观察学习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 3)观察学习具有认知性2 、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复现动机3 、对

12、强化的重新解释( 1)直接强化( 2)替代强化( 3)自我强化注:班杜拉的三元交互作用理论:环境、个体、行为(五)常见的课堂强化技术1 、言语强化(口头语言强化和书面语言强化)2 、非言语强化( 1)面部表情( 2)眼神的运用( 3)体态语强化( 4)服饰语强化3 、替代强化4 、延迟强化5 、局部强化6 、符号强化(代币制)适合用于小学生;.二、认知派学习理论(一)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苛勒等人关于学习本质的观点:1 、学习的实质形成新的完形2 、学习的过程顿悟的过程所谓顿悟是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境,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3 、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与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两者并非互相排斥和绝对对立的。联结试误是顿悟的前奏,顿悟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1 、学习观(1 )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2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 、教学观( 1)教学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 所以主张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2)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