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74307118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第一部分地球的宇宙环境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1) 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2) 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3)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考点2 :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1) 普通性体现在: 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

2、特征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2) 特殊性体现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条件原因外部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内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稳定的光照条件太阳辐射比较稳定;自 身适宜的温度条件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公转周期适中;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质量、体积适中;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形成水汽逸出,适宜的温度使水多以液态存在考点3 :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2) 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 为人类生产、生活

3、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石油、天然气)太阳辐射影响因素(三个)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及原因太阳能风能开发条件评价能源丰富,市场大小距离,资金,技术,政策新能源的优点: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缺点:能量密度小,变化大不稳定。考点4 :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2) 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3)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两极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4、考点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考点6: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1) 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地球持续不停地自 转,因此昼、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有了昼夜更替现象。昼夜更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2) 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同纬度地区不同地点见到太阳的时刻会有早晚。地方时的确定与经度的对应关系:太阳直射的那条经线地方时为12点,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线(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5、;经度每隔1 ,地方时相差4分钟。(3) 时区与区时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区时:各时区都以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北京时间的含义:采用东八区的区时作为中国统一使用的时间(东经120度的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土 1小时X时区差。解题步骤:第一步,求两地时区差:同侧减,异侧加;第二步,求出区时值,东加西减,知西求东用加号,知东求西 用减号。补充考点: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自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1)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

6、在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无偏向。(南左北右)(2) 促使物体水平运动前进方向产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3) 地球自转偏向力对风向、洋流的流向、河流的运动(堆积、侵蚀)都有影响。(4) 河流侵蚀与沉积有时候考察离心力。河流拐弯处内侧(凸岸)沉积,外侧(凹岸)侵蚀。考点7: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1) 黄赤交角是赤道平面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目前是23 26 。(2) 黄赤交角的影响: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并且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时候,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位置不同,一年之中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南北纬2326之间作有规律回归运动。位蚤-4-1-日期(

7、前后)言射点位置春分3月冷曰赤道5月22日北回归线秋分9月23日赤道冬至垃耳22日南回归绒(3) 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4) 黄赤交角与五带: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寒带范围变大。若黄赤交角 变小,则热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寒带范围变小。考点8: 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1) 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以北半球为例)逼器北横囹扩大 舂分/3210 /宜射点衽務回归蛭上p re劃一年中執毬达劉一年中最垢 百月器日无磁隔及其曲地国昴是私昼北回归线 克雨移 複长径替分口才春分g月23日次隼比月肮吕盂上赤逋夜太阳斤

8、射点南移 畳慎工于垂杞“ 需由谑聶北帳SB扩次 一斎回归线向北粧点缩小昴日鳄懑归癒l222H北殖及其崩匕地区粧抚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夏至日:越向北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冬至日:越向北昼越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 春分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北半球夏至日昼长最长,冬至日昼长最短;南半球冬至日昼长最长,夏至日昼长最短;赤 道全年昼夜等长。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春分、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

9、,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南半球;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北半球; 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赤道。(2)四季形成的原因补充:(1)春秋分6点日出正东,18点日落正西夏季六点前日出东北,十八点后日落西北冬季六点后日出东南,十八点前日落西南(2)日出地方时=12减二分之一昼长(3)以夏至冬至为中心两侧昼长相等(4)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反相关,影子方向和太阳方位相反。(5)正午太阳高度以直射点向南北递减。纬度差越大,正午太阳高度越低。练习在空白图中绘制出直射光线、晨昏线,标注出直射点及夜半球,表示出地球自转方向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制出地球

10、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并判断出各点的日期、近日点、远日点第二部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考点1: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重要特点外大气圈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海拨越高,气压越低。部水圈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构成的连续而不规则圈层。圈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层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冋时它对其他三个圈层发展演变起着重要作用。内地壳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大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部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幔上部有一软流层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

11、以上)被称为岩石圈。层地核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图中1表示地壳,2表示地幔,3表示地核,A表示莫霍面(33km),B表示古登堡面(2900km) 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部分,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顶部。考点2 :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1)三大类岩石的比较表分类形成过程典型岩石岩浆岩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的叫侵入 岩;喷出地表形成的叫喷出岩。花岗岩玄武岩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裸露地表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 固结成岩作

12、用形成,具有层理结构,一般含有化石。砂岩、砾岩、 页岩、石灰岩变质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石灰岩变质 为大理岩、页岩变质为板岩(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就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分类能量来源式相互关系內力 作用地球内能,主藝是放射 性元素壽变产生熱能地壳运动、岩奖活动、SJS作用内力作用形成高山命地夕卜 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埴 平,两者冋吋进行,般內 力作用起王导作用外力 作用地球外咅眛阳辐射能和 重力能风化、慢蚀*搬运、 沉积、固结沉岩考点3 :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其地表形态(地貌)(1)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地貌)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

13、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和变位,最常见的两种 基本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向斜)和断层(地垒、地堑)。地表形态即地貌是指地球硬表面的形态或外貌,也称地形。地貌(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是内力与外力形式相互作用下地壳物质运动的 结果。(2)褶皱(地壳运动挤压作用)与地貌褶皱构造岩层形态岩层的新老关系地貌未侵蚀的地貌侵蚀后的地貌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心部分岩层较老, 两翼岩层较新常成为山岭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常成为谷地或盆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成 为山岭(3)断层(地壳运动压力作用、张力作用)与地貌断层构造岩层运动形成地貌

14、我国对应的地貌地垒相对上升山岭或高低华山、庐山、泰山地堑相对下降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考点4 :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从作用方式看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方式。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崩解、破碎,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侵 蚀 作 用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形成“ 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溶蚀形成溶洞、峰林等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地貌)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 U形谷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地貌,如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穴等沉风力沉积形成静止沙丘、黄土堆积积流水沉积形成三角洲、冲积平原、冲积扇作冰川沉积形成冰磧地形用海流沉积形成海滩(2)由外力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貌景观图第三部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考点1:大气的垂直分层与特点考点2 :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考点3 :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1)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