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神满堂红脚手架技术交底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74237521 上传时间:2023-10-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68.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力神满堂红脚手架技术交底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大力神满堂红脚手架技术交底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大力神满堂红脚手架技术交底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大力神满堂红脚手架技术交底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大力神满堂红脚手架技术交底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力神满堂红脚手架技术交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力神满堂红脚手架技术交底(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技术交底签认表 编号:CSCLD-工程名称川师车辆段与综合基地工程分项工程名称满堂红脚手架交底者 复核者签发人交底日期交底内容:1、成都地铁7号线10标川师车辆段与综合基地工程主体结构E区满堂红脚手架施工。2、本交底所涉及内容如有不明之处请及时与项目部技术人员联系。 参加交底人员:序号姓名工种备注12345678910111213141516 技术交底 编号:单位工程名称川师车辆段与综合基地工程分部工程主体结构分项工程脚手架施工项目满堂红脚手架施工单位中铁六局成都地铁7号线10标项目部交底内容1、施工准备(1)施工前测量人员对轴线、水准点、导线点进行复测,仔细检查核对测量资料,经监理工程师复核

2、合格后方可使用,放出柱中心线,并放出支架的搭设范围。选用的钢管尺寸为48.3mm3.2mm,选用材质为Q345。(2)材料准备齐全,将搭设支架的各类杆件、方木、型钢运到工地。(3)支架材料运抵施工现场后,由专职质检员组织专人对进场构件进行初步验收,未经验收合格的构件不得投入使用并且搭设完成后有专人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2、施工流程3、 安装施工要求: 从E-6、7区延伸,以免失稳。 用于支撑的所有杆件,必须经过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搭设间距:板下: 120cm180cm;120cm120cm 2m梁下:支架间距为90cm(梁长方向)90cm(梁宽方向)、60cm(梁宽方向)120cm(梁长方向)

3、;60cm(梁长方向)90cm(梁宽方向) 1.8m梁下:支架间距为90cm(梁长方向)120cm(梁宽方向)、60cm(梁宽方向)120cm(梁长方向); 1.7m1.00m梁下:支架间距为90cm(梁长方向)120cm(梁宽方向)、120cm(梁宽方向)120cm(梁长方向)。板及纵梁次楞采用100100mm方木,间距200300mm(根据支撑的跨度布设)。架子工将脚手架按照轴线上梁的标高搭设到位后交接与木工。轴线梁高(m)梁底标高(m)1-K1.5494.51-J1.5494.51-H1.2494.81-G1.2494.81-F1.2494.81-E1.5494.51-D1.3494.7

4、1-C1.2494.81-B1.3494.71-A1.3494.71-A01.2494.81-49至1-501495.0L10.7495.3 碗扣式支架的底层组装最为关键,其组装质量直接影响支架整体质量;在安装完最下两层水平杆后,首先检查并调整水平框架的方正和纵向直顺度;其次应检查水平杆的水平度,并通过调整立杆可调底座使水平杆的水平偏差小于L/400(L为水平杆长度)逐个检查立杆底脚,确保所有立杆不得悬空和松动;当底层架子符合搭设要求后,检查所有碗扣接头并琐紧,在搭设过程中随时检查上述内容,并予以调整。 支架搭设严格控制立杆垂直度和水平杆水平度,整架垂直度偏差不得大于h/500=2.8cm(h

5、为立杆高度),支架每拼装到2层高时,应用经纬仪检查横杆的水平度和立杆的垂直度,出现偏差应及时调整。并在无荷载情况下逐个检查立杆底座有否松动或空浮情况,并及时旋紧可调座和薄钢板调整垫实。 剪刀撑与地面的夹角控制在4560之间,剪刀撑与水平杆或立杆交叉点均应用旋转扣件扣牢,钢管长度不够时可采用搭接。搭接长度不小1m,设置不小于2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的边缘至杆端距离不应小于100mm。垂直、水平剪刀撑间距不大于4.8m,在顶部及底部各设置一道水平剪刀撑,中间每隔4.5m设置一道水平剪刀撑。最外侧设置一道垂直剪刀撑其他具体参数详见附图一。 脚手架检查验收:(见下一页) 支架立杆应按方案的要求放

6、线定位,立杆下必须采用可调底座,底座应准确地放置在定位线上;可调底座丝杆外露长度5-35cm。当地托调出高度超过35cm时需要使用钢管横向锁定所有地托且过柱时自下往上每3m一层的脚手架要抱柱。 当梁、板的跨度4m时在粱板处的跨中处要有顶托,为梁板处起0.2%跨度的高度预拱做准备如跨度为4m时起拱高度为8mm。 步距与跨距的尺寸详见附图二。4、 安全注意事项(1)架子工必须持证上岗,经项目部培训考试合格后现场工作。(2) 斜道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人行斜道宽度不应小于1m,坡度宜采用1:3(高:长);拐弯处应设置平台,宽度不小于斜道宽度;斜道两侧及平台外围均必须设置栏杆及挡脚板。栏杆高度为1.2m

7、,挡脚板高度不应小于150mm。;脚手板必须按脚手架的宽度满铺,板与板之间靠紧,脚手板横铺时,应在横向水平杆下增设纵向支托杆,纵向支托杆间距不应大于500mm;人行斜道的脚手板上每隔250300mm设置一根防滑木条,木条厚度宜采用2030mm;入口处门洞高不小于1.8米,门洞两侧须挂设安全警示标志牌,斜道必须设置密目网。 (3)位于E-5、9区过道处路面上的支架四周和路面边缘靠路面一侧的支架,必须设防护桩和安全标志,夜间必须设警示灯。 (4)高空作业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带,穿防滑鞋。脚踏板满铺。 (5)除检查人员和作业人员外其他人严禁停留正在施工的脚手架下方,避免高空坠物误伤。 (6)做好中暑防范

8、工作,避免作业人员因中暑导致高空坠落。 (7)当梁模板支架立杆采用单根立杆时,立杆应设在梁模板中心线处,其偏心距不得大于2.5cm。(8)施工现场超过2m必须佩带安全带,安全带高挂低用。(9)从五、七区各设置上下通道。 (10)在防护结构中必须同时包括高度不小于18cm拦脚板、80cm高的挡腿杆、120cm高的拦腰杆并用安全网覆盖。 (11)必须搭设人行扶梯,供工人、监理及管理人员检查专用。 (12) 当脚手架搭设完成后由协作队伍向现场技术人员报验,技术人员自检合格后向项目部相关的工程部及安质部报验,待工程及安质部检查合格后报相应的专监。经监理验收合格后,在其同意的情况下可进入下一步施工。协作

9、队伍要对各级验收过程中提出的整改建议及时整改。 (13)支架预压:支架预压采用分级加载方式,分级为:060%80%100%。支架预压采用分级加载方式,分级为:060%80%100%。每级加载钢筋高度见下表:(单位m)60%80%100%9002000梁1.21.62.0、预压荷载施加前,监测并记录支架顶部和底部监测点的初始标高。、每级荷载施加完成后,监测各测点标高并计算沉降量。、全部预压施加完毕后,每间隔24h监测一次并记录各测点标高。、当支架沉降预压符合以下规定时,则达到验收合格要求,可进行卸载: a、各测点连续24h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1mm; b、各测点连续72h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5mm。

10、、卸载6h后,监测各测点标高,并计算支架基础各测点的弹性变形量。 (14)拆除脚手架时,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域。拆除应按顺序由上而下,一步一清,不准上下同时作业。拆除脚手架时,应先拆剪刀撑杆再由上往下拆除横杆、立杆,由中间操作人员往下顺杆子。拆下的材料,应向下传递用绳吊下,禁止往下投扔。拆除脚手架人员进入作业区后,要系好安全带,安全带必须高挂低用。拆除脚手架要统一指挥,上下应动作协调,拆除后的支架应及时用料架堆放整齐,在专人的统一指挥下由塔吊统一吊运,确保安全文明施工。 (15)应急处置:应急处置要本着以人为本、强化防护迅速行动、灵活应对的原则,由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统一安排指挥。支架搭设中

11、的坍塌的预防及处理要求搭设速度一致,均匀;及时对已搭设的支架进行固定(包括扫地杆、水平加固杆件、剪刀撑等的加固设置);地基认真按照交底执行,检查每个支架下底托的垫实情况,未垫实的及时垫实。对坍塌临边先进行加固,然后拆除坍塌的支架,重新进行检查、搭设。现浇箱梁过程中坍塌的预防及处理:选用材质和尺寸合格的、无锈蚀、无弯曲的碗扣式钢管脚手架;正确的布置支架;选用无裂纹、无结疤落叶松之类的合格材料且正确布置。当事故发生时,立即停止混凝土的浇注,并对坍塌区域模内混凝土加以清除(可用高压水冲洗,必须扩大冲洗范围,以减少日后凿出的工作量),然后待混凝土终凝后,开始清理现场;拆除模板、凿出松散混凝土、剔除变形

12、的钢筋;清除地面废料;更换支架、模板、木方格栅和钢筋,准备重新浇筑混凝土。支架拆除时的坍塌的预防及处理:拆除时必须按照施工操作规程、操作程序以及施工方案执行,均匀的先上后下、先中后支点进行拆除作业,操作人员须持证上岗。对坍塌临边先进行加固,然后再拆除坍塌区域的杆件,最后再进行总体拆除。本工程在雨季施工,故雨季应急措施是施工的重点:首先支架特别是高处的外架应设计并安装了较完善的避雷装置。其次雨季防滑,在工作面、马道等人员通行的地方设必要的防滑设施。 然后在距支架外立杆外设一排水沟,及时将雨水排走,以免支架基础被雨水浸泡造成地基沉陷。再然后设专人在雨前检查立杆垫木是否有效,有无塌陷;雨后基础有无沉陷,立杆有无下沉,支架有无变形,如有不正常之处,须迅速加以加固和修整。 最后大雨期间,不得进行支架的搭设和拆除;大雨、大风后应及时对脚手架进行检查修理,有安全隐患的整改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5、关键部位大样图: 脚手架抱柱大样图 梁支撑大样图 交底人复核接收人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