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科学第07册教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73912130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32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科学第07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人教版小学科学第07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人教版小学科学第07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人教版小学科学第07册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人教版小学科学第07册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科学第07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科学第07册教案(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科学常识整册教案 动物怎样生活 【设计思路】对动物观察,不仅激发起学生无穷的兴趣,同时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最好的模式,在平时学生对动物的观察活动,是一种“无序的观察”。而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就应让学生建立“有序的观察”,即让学生带着目的或问题进行观察(像科学家那样的观察)。为此,在本课的设计中,主要是教师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观察。通过“观察什么?”这一问题,筹建科学观察的材料;通过“怎样观察?”挑选可以观察的材料,建立观察“大厦”,从而获得科学观察方法和成就感。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但激发起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同时,让他们更多地关注“生命”。从小树立起保护动物的意识。【教学要求】1

2、、经历对一种动物较全面的动态观察过程。2、培养学生对动物特征进行探索的兴趣。3、培养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整理、归纳,从而感知动物是怎样生活的。4、培养学生互相交流的动力,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同学们分享,从而获得成就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生对一种动物较全面的动态观察过程。难点:围绕主题进行针对性的交流。【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 1、猫、鸽、龟、青蛙、鱼、蜻蜓等动物或图片。2、每人一份观察记录纸。【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1)说说平时见过的动物。(2)回顾以往见过的动物。 回顾上一学期观察过的蜗牛、蚂蚁、蝗虫、蚕等动物。 问:其他动物有什么特点?它们又是怎样生活的呢?(注意引导学生

3、从动物的基本生活需要,生长变化过程,繁殖后代的方式,怎样运动,以及环境等因素对它们的反应等。为下面有目的进行观察作准备)。2、分小组对选定的一种动物进行观察。讨论:观察什么?怎样观察? 问:我们要观察一种动物,那么观察什么?小组讨论后交流,教师进行板书。(学生们的回答可能五花八门,教师引导学生从动物的基本生理特征、生长变化过程、繁殖及运动、环境等主要关及到动物生存方面进行观察。) 问:怎样观察?碰到观察不到的内容怎样办?(这里教师既要交代观察时注意事项,比如不要伤害小动物、小组合作、做好记录等。同时对一些无法在课堂上进行观察的内容如怎样繁殖、环境对它们的影响等,引导学生进行查资料的方法解决。)

4、3、学生分小组观察,并作记录,教师巡视。 (小组可以按所观察的动物名称分组。)4、小组对所观察记录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作好汇报、交流的准备。5、分小组全班交流。(1)小组中选出一个代表上台交流。小组的其他成员作补充。 (2)其他小组提出各类问题,对错误的地方进行指正,对不完整处进行补充。 如果问题不在他们小组观察范围内,或无法回答,下课后小组成员再进行观察、研究,作课后的延伸。6、小组进行自评和相互评价。 评出优秀观察小组。形形色色的动物【设计思路】怎样对动物进行分类,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探究内容,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尽管放手让学生动手去分类,学生区分的不正确性,正好是开展讨论的最好素材。“一石

5、激起千层浪”,故教师在出示一些动物图片的时候,应放几种较难分类的动物,整理归纳信息,是本节课的又一重点。尤其是根据六类动物的特征,归纳共同点,并初步形成什么类动物的这一抽象概念时,教师不能直接给出概念,而由学生通过讨论、学习、识别的方法,激发学生去识别。同时,对照科学的研究成果,去改进、完善自己的研究,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此外,小组合作学习是这一节课的主要学习方式,教师在组织上应考虑周全,以防浪费时间,同时还要考虑到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去参与到探索活动中,享受科学探索带来的乐趣。【教学目标】 1、经历对动物特征进行探索的过程,获得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2、按照一定特征对动物

6、分类,知道动物的相同之处。3、经历对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简单整理、概括和交流的过程。4、培养探索、热爱动物的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对动物进行分类的过程。难点:学生对动物特征进行归类并抽象成概念。【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 1、动物分类表(学生填写,每人一份,或小组一份)。2、各种动物的图片或标本等。【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1)回忆上一节课的研究内容。 (2)这么多的动物我们怎样去了解它们,辨认它们呢?2、找出相似的动物。 (1)出示猫、鸽、龟、青蛙、鱼、蜻蜓等动物的图片或标本。(2)出示一些其他与这六种动物同类的动物图片或标本,数量不能太多。(3)让学生作比较,找到相似的

7、动物与猫、鸽子等动物的特点联系。(4)把自己找出的相似的动物填写在学生活动手册里。3、交流和讨论。 (1)交流,在黑板上列表记录全班学生找出的与6种动物相似的所有动物。(2)讨论:对于表中的内容,大家的看法一致吗? 看法不一致,由学生分别陈述理由。 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问题可以先存疑。(教师不能作出“权威”性的结论。)(3)讨论对看法一致的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小组讨论,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汇报其主要特点,并写于黑板上。(4)用同学们找出的动物的共同特征去识别原来大家看法不一致的动物。4、比较“我们的分类方法”与科学家的分类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1)分发“常见的6类动物分类”资料,学生阅

8、读。(2)对照资料看自己找出的动物的共同特点是否全面准确。 哪些地方需要修改和补充?5、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1)学生讨论:形形色色的动物有许多种,许多类,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呢?(2)汇报讨论的结果,并简要记录在黑板上。(3)学生整理所概括的动物的共同特点,整理成几个方面,填写在学生活动手册里。【附:记录表】表一主要特征和猫相似的动物和鸽子相似的动物和鱼相似的动物和龟相似的动物和青蛙相似的动物和蜻蜓相似的动物表二动物的共同特征1、2、3、4、5、第三课时 植物怎样生存一、 设计思路这一课时主要围绕“植物是依靠什么生存的?植物的养料是什么?”这一中心进行课时教学。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可通过“提出

9、问题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分析海尔蒙实验得出结论认识植物养料制造”这样的方式进行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1、 了解海尔蒙实验,经历对植物养料的探究过程。2、 知道植物的生存主要来源于养料的制造,养料是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的。3、 认识植物叶上的气孔,知道气孔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4、 培养学生不懈的探究精神。三、 重难点重点:植物的养料是什么?难点:植物怎样自己制造养料。四、 课时安排1课时五、 器材准备一盆绿色植物、植物光合作用挂图、绿色植物的叶、显微镜六、 教学过程(一) 引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棵植物,长的漂亮吗?你知道它是靠什么生存的?那植物生存所需的养料又是什么?从哪里来?(

10、二) 讨论:学生进行各种猜测1、 小组讨论、猜测“植物生长的养料是什么?”2、 小组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猜测思考。学生可能认为水、土壤等物质是植物生长的养料。如:“我们知道植物生长离不开水,可能水是植物的养料。植物的根长在土壤里,那植物的养料可能从土壤里获得。”(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测1、 能不能通过实验来证明你们的猜测?学生设计实验。2、 学生汇报实验设计情况。(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教师要及时表扬、鼓励。)(四)、了解海尔蒙实验1、 老师这儿也设计了一个实验,它是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所做的实验,我们把它叫海尔蒙的实验。海尔蒙是第一个研究植物是从什么地方获得养料的人。2、 请学生阅读海

11、尔蒙的实验。3、 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请学生讲解。 海尔蒙是怎样猜测的? 他的实验是怎样做的? 实验证明了什么? 海尔蒙又怎样作了进一步的猜测?这个结论正确吗?(五)、了解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的方法1、 植物的养料到底是从哪里来的?经过科学家多年的观察研究,我们终于知道了,它是植物自己制造的。2、 学生阅读课文关于养料制造的教材内容。3、 交流。 植物怎样制造养料? 植物制造养料所需的空气和制造的氧气是怎样进出的?4、 利用显微镜认识气孔。(六)、了解植物与环境、人类之间的关系植物释放的氧气,能为我们带来清新的空气,又能美化我们的环境等。第四课时 植物的根和茎 一、 教学活动设计基本思路根据教材

12、分析发现本册教材中植物的根和茎这一课主要侧重于对植物根和茎的作用的研究,而非对根和茎其它方面如:分类、形态、功能性的研究。教材以“植物制造养料所需要的水和土壤中的养分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设问为导入,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能回答,提出这个问题的真正目的是要求学生想办法证明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同样第二部分对于茎的作用 ,其目的也是引导学生想出一个方法来显示茎可以把水和养分输送到叶子和植物的其他它部分。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围绕这两个实验来开展。 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 证明植物依靠根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实验,实际有两种不同的证明策略。一种是证明用肯定句陈述的假设,如“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是

13、依靠植物的根吸收到植物体内的”,我们称为“证明法”,一种是证明用否定句陈述的假设,如“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并不是依靠植物的根吸收到植物体内的”,我们称为“证伪法”。事实上,即便把植物的根切除,植物一样能靠茎吸收水分。那么植物为什么要依靠根吸收水分呢?应该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我们真的去追问自己,我们将会自行得到答案。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中出现的证明方法不是“证伪法”。2教学中我们将避免“证伪法”,因为学生的基础可能不够,但是如果学生真的出现这样的假设,老师们一定要注意,不能把这个“皮球”没收或放在一边,可以将“皮球”抛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释或解决。3. 教学活动中的时间安排可适当调节, 有些活

14、动可安排在课外进行。二、教学目标1 知道植物依靠根来吸收水分和养料;2 知道植物的茎能输送水分和养料;3 能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的实验;4 能通过小组讨论出植物吸收水分的改进方案;5 能按照教材提示的方式进行实验活动;6 经历对问题不断深入探究的过程。二、 教学重点:根和茎的作用实验证明教学难点:证明实验的设计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供小组研究的材料:多种多样的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根部完好的小植物;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水;食用油;滴管;剪刀;两个装有不同颜色的水杯。四、教学活动过程(一)、引入:1 师问:上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怎样生存,你们知道了植物是怎样生存了吗?生答2 师再问: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分和养料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达到植物身体的各个部分呢?引导学生作出解释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养料,茎把水分和养料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3 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出示事先准备的多种多样带根和茎的植物,让学生观察归纳: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二)、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1 师提出研究问题: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和养料吗?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2 组织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