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达理通情——研读李清照《声声慢》词调研报告论文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73605452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咬文嚼字达理通情——研读李清照《声声慢》词调研报告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咬文嚼字达理通情——研读李清照《声声慢》词调研报告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咬文嚼字达理通情——研读李清照《声声慢》词调研报告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咬文嚼字达理通情——研读李清照《声声慢》词调研报告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咬文嚼字达理通情——研读李清照《声声慢》词调研报告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咬文嚼字达理通情——研读李清照《声声慢》词调研报告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咬文嚼字达理通情——研读李清照《声声慢》词调研报告论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咬文嚼字 达理通情研读李清照声声慢词调研报告论文 师:同学们好!今天咱们的学习任务是研读李清照的一首词声声慢。对于李清照,同学们该不会陌生吧? 生:李清照,老相识,老朋友了! 师:哦?这位同学看来很了解李清照,很好啊!那请你帮助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李清照的生平,可以吗? (生介绍略。) 师:哦!这位同学自称是李清照的老朋友,还真不是自夸!是啊!她的前半生基本上算是幸运的,但她的后半生既遇国家破亡之难,又遭亲人早逝之痛。一个女子,在那样的社会里,无依无靠,风风雨雨,颠沛流离,尝尽人间之苦。这样的遭遇,必然反映到她的创作中。正像刚才那位同学所说,她的词风有了很大的变化。是怎样的变化呢? 生:她早期的作

2、品,生动活泼 师:“生动活泼”,这个概括有点儿意思。能举个例子吗? 生(背诵,众和):“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这应该是她抒写少女时代生活片断的一首词。除了同学说的“生动活泼”,这首词在语言、风格上的特点可以怎么概括? 生:不用典故,有一种自然的情趣,没有阅读障碍,像白话诗。 师:说的真到位啊!明白如话,自然天成,这正是李清照词的风格特点。李清照的词被称为“易安体”,特点就在于此。好啊!这是说的她早期的词。不是说词风变化吗?后期呢?晚期呢?谁来给大家说说? 生:后来,语言风格没有变化,是内容、情调发生了变化。经历了国家之难、家庭之难,她晚期的词,总有一种凄凉寂寞的味道 师:凄凉寂寞悲

3、哀痛苦能举例吗?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师(笑):这位同学说自己是李清照的老朋友,再一次得到证明!看来不止一个人读过这首声声慢。那好,我们就来研读一下这首词这可是李清照的代表作啊,读过了,不一定都读通了。还是请大家先参考注解,自读一遍。有疑问处一会儿提出来讨论。 (众自读后,一生朗读。) 师:读音有不准确的地方吗?没有。好,读得字字准确。大家又读过了一遍,假如要找这首词中最重要的两句话,是哪两句呢? 生(众):“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为什么是这两句? 生(众):概括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师:好好好,找得不错,解释得也不错。不是一个“愁”字能概括得了的,就是说还有更复杂、更深沉的情

4、感在,都有哪些情感呢?我们不妨从头读来。先读前三句。 (生齐读) 师:连下14个叠字,这三句历来为人所称赞和欣赏。它好在哪里呢? 生:教材后面附了唐圭璋先生的分析,说得很到位。我来念念吧? 师:好啊!自告奋勇。请大家注意听,不要辜负了这位同学的劳动,更不要辜负了唐先生的高明见解。(生读后)读得不错啊!请问,词人在寻觅什么呀? 生:根据她的生平遭遇,这首词该是她丈夫去世之后写的,寻觅的该是自己的亲人、丈夫。 生:据我所知,李清照在逃难时带着大量的文物,包括书籍,她丈夫是著名的金石家。在颠沛流离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文物被盗和遗失,所以她寻觅的对象也应包括心爱的文物。 师:补充得好。知人论世,根据作者

5、的遭遇理解她的作品,思路好。可以这样解读吧?寻人人不在,寻物物已失,心中无定,如有所失;房栊寂静,空床无人;孤独苦况,愈难为怀:总言心情之悲伤!请大家再细细品读一下,要感觉其中的节奏、韵律,及节奏韵律中的情感。 (生自读,师范读。) 师:我问一句:这“寻寻觅觅”的行为,发生在一天的什么时候?早晨刚刚起来的时候,还是一天过去到晚上的时候? 生:没想过这样的问题。不过,词的后面说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应该是晚上吧。 师:他根据文本本身的信息做出判断,是一种注意上下文联系的思路,这种思路应该说非常正确,值得发扬。不过,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不同的版本,比如这本(展示叶嘉莹主编的李清照词新释

6、集评),就是“晓来风急”。 生:这样看,还是“晓来”更合情理。都过了一天了,到晚上了,什么地方都早已找过看过了,找不到也该认了,接受了,还寻觅什么呀? 师:又是一种理解。 生:词的后面还说“到黄昏,点点滴滴”,看来还是“晓”字更合理。如果一开始就是“晚”,还怎么能说“到黄昏”呢? 师:这位同学也是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好。我也倾向于用“晓”字。梁启超先生曾有过一段批语(屏幕显示):“这首词写从早到晚一天的实感。那种茕独凄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生:那教材为什么用“晚”字? 生(众):本本不同,传抄错误 师:这位同学的质问不是没有道理,教材就那么写的,那是一大

7、帮专家搞的,难道还会错吗?不过,专家确实也会犯错误。应该是传抄错误吧。据说是明代一个叫杨慎慎重的慎造成的。看来还是不够慎重啊。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再去探究。我们再往下读这首词。请同学读下面五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犹豫)风急。” 师:就读成“晓”好了。如果说前三句是总写心情的悲苦,那么接下来这五句就是具体的展开了。前三句我们不妨概括为“寻觅无果,凄惨忧伤”(板书)。这五句可以怎么概括也用八个字吧。大家研究一下,再起来发表意见。 生:“乍暖还寒,淡酒无用。” 生:“淡酒无用”不够意思,改为“淡酒风急”。 生:“乍暖还寒,风急酒淡。”(板书)

8、 师:把“淡酒风急”改为“风急酒淡”,好啊!好在哪里? 生(众):对称了 生:把“淡酒”改为“酒淡”,是主谓结构,正好与“风急”相对;先说“风急”,再说“酒淡”,转折的意思强烈。风急,就冷啊,得喝点高度酒才暖和;可是喝的是淡酒,不能抵御风寒。外面冷,也正是心里冷。 师:分析得太到位啦!谁说学习语法没用?主谓结构啊,转折关系啊,不都是语法吗?好,这是经验,值得大家记取。他最后的一句分析也好:外面冷,也正是心里冷! 生:那为什么只喝淡酒,不喝烈性酒? 师:(在生沉默片刻后)问得好!这位同学发现了很有价值的问题。这里有一点常识需要介绍一下:古人常常晚上喝酒至于沉醉李清照大概也如此借酒消愁吧早晨起来喝

9、一点淡酒,起“解醒”的作用,就是现在说的“解酒”,所以不能再喝烈性酒了。淡酒难以抵御急风,心里冷,连体肤之苦都无法解除。再往下读。 生:“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正伤心的时候,又有鸿雁飞过,就更伤心了。 师:“就更伤心了”,说得不错。为什么呢? 生:鸿雁传书啊!这次没有书信传来,自己有信也无处投送了,所以伤心。 生:过去传过书信吗?我觉得这是说,又到秋天了,一年又快过去了,感叹年华流逝。 师:有道理。南宋词人朱敦儒说:“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生:词人特别强调是“旧时相识”,有今昔对比的意思:鸿雁归来的日子和旧时一样,自由地南来北往,自己却失去故国,失去亲人,有人不如雁的感慨。 师

10、:精彩,分析得太精彩了!还有什么见解?鸿雁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大家完全可以有不同的解读,集思广益,理解得更深入。我们也用八个字概括这句的内容。(“窗前闻雁,惊心失落。”板书,过程略。)上片结束,解读下片。请读前三句。 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师:“损”,是个副词,表示程度的严重,要注意。那么这“憔悴”的是人还是花? 生:是花吧?花都枯萎了,没什么可摘的了。 师:看来底气不足啊。请好好想想,大胆说出自己的意见。 生:我也认为是说花,满地堆积了,花都枯萎成一堆了。 师:根据“堆积”的说法,判断是花的憔悴。思路有道理。不过,堆积,不一定是枯萎。形容花草树木的茂盛葱茏,也可以说

11、“堆积”。杜牧过华清宫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第次开。”范仲淹苏幕遮词:“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仲殊定风波:“南徐好,溪上百花堆。”不要受“堆积”一词的束缚。 生:那就是指人吧。 师:要说出根据。想想这花是什么花?这种花什么时候凋谢枯萎? 生:我知道了。这里说的是黄花,就是菊花。菊花耐寒,这时候还没到凋谢的时候。 生:乍暖还寒,是刚入秋的时节。 生:后面有一个有力的证据,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叶子还没凋落呢,菊花是不会枯萎的。 师:很聪明啊!那就是说,这“憔悴”的是人,是词人自己。那这一句用白话表达该怎么说呢? 生:满地的黄花开得正繁盛,可是我已经憔悴不堪,哪有什么心

12、情去摘花呀? 生:女为悦己者容,丈夫不在了,就没心情打扮了。 师:应该是这样。堪,可以,能够。谁还能够去摘花呢?连摘花簪戴的心情都没有了,懒得动弹了,人憔悴了,也自甘憔悴了。形容一下这样的心情? (北京十二中高中部 100071) 诊断意见 在这节课上,执教者很好地运用了“评价”这一手段,达到了“疏导”与“激励”的目的。“疏导”与“激励”,在评价的话语中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不过,为了目标集中,我们还是分别加以分析。 疏导的作用,不仅仅是保障课堂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要把学习者引导到科学的思路上去,让他们认识文本的规律,并符合规律地进行阅读思考。比如:在“晚来风急”还是“早来风急”教学环节,学生认

13、定“寻寻觅觅”是发生在“晚上”的行为并以词中“晚来风急”为根据后,教师虽然不赞成其结论,但仍然肯定地说:“他根据文本本身的信息做出判断,是一种注意上下文联系的思路,这种思路应该说非常正确,值得发扬。”在学生根据“到黄昏”句得出用“晓”字更为合理的结论后,教师又立即肯定:“这位同学也是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好。”这样的评价,都重在思路的引导,其价值超越了对具体问题的研讨,具有普适的意义。再如: 师:前三句我们不妨概括为“寻觅无果,凄惨忧伤”(板书)。这五句可以怎么概括也用八个字吧。大家研究一下,再起来发表意见。 生:乍暖还寒,淡酒无用。 生:“淡酒无用”不够意思,改为“淡酒风急”。 生:“乍暖还寒

14、,风急酒淡。”(板书) 师:把“淡酒风急”改为“风急酒淡”,好啊!好在哪里? 生(众):对称了 生:把“淡酒”改为“酒淡”,是主谓结构,正好与“风急”相对;先说“风急”,再说“酒淡”,转折的意思强烈。风急,就冷啊,得喝点高度酒才暖和;可是喝的是淡酒,不能抵御风寒。外面冷,也正是心里冷。 师:分析得太到位啦!谁说学习语法没用?主谓结构啊,转折关系啊,不都是语法吗?好,这是经验,值得大家记取。 这一个片段是训练规范表达,教师先以上句为例给出“寻觅无果,凄惨忧伤”八个字,这实际是在“做样子”,下面就要学生“仿做”了。在学生最终探究出“乍暖还寒,风急酒淡”八个字并说出其好处之后,教师因势利导,强调语言分析的方法,强调学习语法的作用,说“这是经验,值得大家记取”。 至于“激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都在挂金牌挂银牌。在学生发言正确、精彩时,教师自然是不吝表扬:“这位同学自称是李清照的老朋友,还真不是自夸!”“这位同学说自己是李清照的老朋友,再一次得到证明!”“分析得太到位啦!”“精彩,分析得太精彩了!”在学生的发言不那么准确、不那么正确时,甚至在有的学生“较劲”时,教师也不完全加以否定,更不以“权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