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愿和政府扶持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73451146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愿和政府扶持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愿和政府扶持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愿和政府扶持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愿和政府扶持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愿和政府扶持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愿和政府扶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愿和政府扶持(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愿及政府扶持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了多项关于促进农业发展的“一号文件”,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对农业发展支持力度的加大,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关注。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突出强调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其中强调性的指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心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具体部署了建设

2、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新型农民的战略步骤,这主要包括: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农业基础建设等相关意见。 一.三农问题是无可回避又刻不容缓的发展障碍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三农工作在各项工作中处于重中之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仅要实现工业的现代化、城市的现代化,更为重要的是实现占有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的现代化。农村不仅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部门,尤其是工业部门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储备了大量的劳动力,这就更加决定了我们必须把新农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历史和现实表明,什么时候我们重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

3、我们的社会就会取得快速的发展;反之亦然,社会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工业化中期,并且向工业化后期延续的时候,都会积极的实施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在这种背景下,城市国有企业对就业的贡献已经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了,由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的节约型需求走势,新增就业岗位将主要转向基层中小企业和非农有制经济组织,转向了幅员辽阔的农村沃土。与此同时,在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新农村建设无疑成为重中之重。 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的逐步推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日渐上涨,进入21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日渐下降,但

4、是农民依旧面对着“增产不增收”的局面,使我国“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政策的局限性日渐暴露,并对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与发达地区相比,农村基层的经济发展水平、信息资源和其他各方面条件本来就相去甚远,而这里又渴望大学生来建功立业,改善发展滞后的面貌。由于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人才分布的不均衡,目前,农村人才的匮乏已经达到了超乎人们想象的地步,有的地方多少年来都没有进入一个大学毕业生,没有新鲜血液注入,于是形成了“人才匮乏经济落后对人才没有吸引力人才更加匮乏经济更加落后”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治理将越发的困难。二.大学生就业隐性危机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剧增。自从19

5、99年全国各高校实行大幅度扩招后,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剧增,而社会提供就业岗位的增幅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大学生在城市里找工作的形式日趋严峻,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2009年9曰1日,全国普遍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4%,截止至去年年底,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7.4%,这个数字令人惊奇,不得不说我国统计局功不可没,于是据传很多大学生被就业。明眼人都可以知道,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依旧不容乐观,如果我们果然相信了这个数字就是愚人自欺。随着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每年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将近1.5倍。每年的转业、退伍军人需要

6、安置工作,他们也加入到富余劳动力就业队伍之中。由于扩大招生的原因,高校毕业生在今后的几年还将继续增多,与此同时,往年的毕业生与回国的留学生和衔接毕业生共同争夺高等人才就业市场。这些原因使就业的人数供给日益增加。另一方面,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却在相对减少了,而且要求越来越高,这样一来,应届大学生位于求职者中大多数的位置,并不比其他竞争者拥有更多优势的同时,必然承担着更大的压力。不能就业的大学生在城市漂流,不仅形成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还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施高就业政策,导致我国各行各业的许多单位的人满为患,而现在,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各单位又在进行裁员,以达到增效的目的。现

7、在我国的就业市场犹如春运的高峰时期拥挤不堪的列车。上面的人还没来得及赶下来,下面的人却拼命想要挤上去,进站尚且不容易,何况上车?好不容易上去了却找不到好位置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 三.势不可挡的双赢之举: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关心和重视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问题,但始终由于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协调各方、形成合力、统筹解决,是故政出多门、文件成堆,却无法在具体实践上得到有效落实。从中央到地方的政令方向看,总体归类而有三种方案,包括无偿下乡支援政策的志愿者方案,其次是以个人身份通过自身的技术和才识开发农村经济拓荒者策略,最后就是被大多数地方政府看重并许以厚利的村官计划。根据相关

8、资料,在如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大多数愿意采取村官计划,又如江苏,河北,浙江等二线省市地区则多倾向于志愿者方案。在这两种方案之间的拓荒者计划,只有在某些相关的市场文献上才能找到,并且被摆放在不起眼的位置,由于得不到政府政策扶持(想较于其他两个计划),所以不是主流舆论方向。对于主流的两个方案,我们中央政府并未下定决心支持哪一种,所以,每个相关的政策都是由地方政府决定并颁布的(中央政府只负责总领发布概念性的文件),而地方政府会参照自身的经济能力选择志愿者计划或者村官计划。 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经之路,我们要完成社会主义的工业化,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

9、扔占有相当大比重,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相对落后的状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解决农民脱贫、增收、致富的问题,解决打造新型农民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但是农民的文化,科技整体素质比较低,难以完成新农村建设的艰巨任务。这就需要一大批有科学知识、有技术专长的大学生投身到农村乡镇企业和农业生产建设,他们具有相对较高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具有较新的发展思路和经营理念,把这些新生力量充实到农村,发挥其知识,才能优势,有计划的向村干部、生产骨干和广大农民群众开展科技知识讲座或生产,管理等方面培训,以便把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农业实用技术、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现代的生活方式带入农村,来

10、改变传统落后的农业增长方式,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农村工业为主导,以服务业为纽带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致力于农业生产方式的合作化,生产工具的机械化,面向市场,走区域化种植,现代化生产,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的道路,不断提升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发展的贡献率,用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切的前提,是知识化,所以,今天的农村人才奇缺无比,换言之,必须把更多的年轻人才充实到农村去,带动亿万农民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心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吹吹之外,还可以利用高校毕业生的外界关系,引导人才,科技,信息,项目,资金等资源向农村涌入,从多层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并且,也有助于人才的正常流动和均衡分布,使大学生能够

11、学有所用,一展抱负。思维活跃,综合素质较高的大学生放弃大城市和大企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来到待遇较低,基本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就业和生活,显然,没有足够的优惠条件特别是足够广阔的成长空间是留不住他们的。在传统的职业观念中,大学毕业生事高级知识分子,成为国家干部,管理者的思想根深蒂固,这仍然是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 但是除了农业,没有哪个产业有能力消化这么庞大数量的劳动力,所以,无论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求,还是从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危机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是实现就业与新农村建设需求的纳什均衡,这是一个不仅双赢的决定,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四.双赢面对的阻力 大学生不

12、愿意到边远艰苦地区和基层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教育指向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是“跳农门”似的教育,就是成功型教育。随着受教育程度的递增,学生会接受越来越多的反映城市理念的价值观。所以从价值观念上,首先会造成大学生偏好城市,不了解甚至厌恶农村的不良倾向。再加上,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也表现出比较强的城市指向性的特点,让受教育者形成了城市专用性的操作技能,一旦离开了城市,去了农村和基层,很可能发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情况。例如,农业院校大学生无法在农村施展才干,因为市场化的农工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并未在农村形成气候,产业化的农业服务企业,尤其是高科技农业企业还没有形成气候,农村对技

13、术人才的需求极其有限,很难变成真正的就业机会。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推行多年,但其改革的速度和力度均远远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高等院校大幅度扩招,毕业生质量下降,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不相符,造成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脱节,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部分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的毕业生不能够满足位对“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需求。目前,不少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停留在提供招聘信息,举办就业讲座等基本层面上,还未真正涉及就业的内涵和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设计。另外,在我国内地的东西部,城乡收入差距连年扩大,分配越发不均衡的情况下,大学生到农村或者基层就业的积极性也会受到一定影响。社会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甚

14、至体现在他们的父母身上,拥有城市户籍的家长肯定不同意自己的子女下到农村去做什么“志愿者”,就是当“官儿”也不行,丢人不说,问题是没出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种积极进取的思想决定了一位工人的子女再不济,即使做不成干部,哪怕做个工人,甚至被父母养着,也不能到农村做个农民。同样的思考在农村地区也普遍存在,一家人好不容易把子女供入大学,混到了城市户口,成了“干部”,过了几年,又被打回农村,这不仅是一件十分不体面的事情,甚至只是从收益角度出发,大笔的投入却没有换来应有的回报是成为阻碍的最大因素。而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不足,在经济上对父母依赖非常大,在求职和未来发展上会因此受到很大影响。2.其

15、次,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也是主要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而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端正自身价值,这一点是尤为至关重要的,正是由于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还不到位,始终认为大学生是国家稀缺资源的人力资源,以前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到处抢手的“香饽饽”。高等教育精英化教育在中国延续至今,“精英化”思维惯性让许多大学生过高的评估自己的择业能力,就业能力和职场竞争力,仍然存在昔日夜郎自大的盲目心理。虽然最近几年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大学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现在研究生招生的人数都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本科生招生人数差不多。再者,人事就业制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学毕业生也是社会劳动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得

16、面对市场的检验,只是与其他劳动力相比,大学毕业生具有相对更多的人力资本而已。大学毕业生赢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传统职业观念中,大学毕业生是高级知识分子,成为国家干部,管理者的思想根深蒂固。这种“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思维观念,而这些是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尤其是我国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抱有这样的想法,不仅是教育指向的错误,同样也是自身觉悟的落后,是不成熟的表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特点是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这要求我们要真正树立起扎根农村,为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奉献的理念。当前,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在一定程度,一定地区还存在着“留不住”、“用不好”、“人才流失”的现象。据统计,四川省十年内选派的8600多名大学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但流失率却达到70%以上。出现这种现象,虽然也有各地政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