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73277720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班级: 姓名: 完成率: 书写: 正确率: 学习目标1、朗读并背诵秋兴八首(其一)。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把握诗歌主题。学习重点和难点: 1、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导学过程:一、了解感知。1、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 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 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 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

2、东迁,途中留 滞夔州二年,后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被誉为“一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一诗圣” 有杜工部集传世。2、秋兴八首(其一)写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 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 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即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 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3、文体知识。近体诗,从篇幅上包括唐代形成的绝句

3、和,句式上有五言、七言。律诗格律严密,成熟于盛唐时期,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简称五律、 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_8 句,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首的二、三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首诗通押 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要求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 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和“平起”两式。4、朗读诗歌,将加框的字词的读音、解释写到课文相应的字词上面,心里默记,并用自己的语言将诗歌 大意写出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

4、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局急暮砧。、深入学习“秋兴”是“因秋感兴”之意,即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作者在诗中借了怎样的秋景抒发了怎样的情 感?景交融情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的老大伤悲;萧森秋气充塞于巫山巫峡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骇浪滔天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丛菊两开” “孤舟一系”他日泪、 “故园心”。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 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

5、 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三、检测巩固反复朗诵并默写诗歌。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班级: 姓名: 完成率: 书写: 正确率: 学习目标1、朗读并背诵咏怀古迹(其三)。2、把握诗歌的情感及主要表现手法。学习重点和难点:把握诗歌中的情感和表现手法。导学过程:一、了解感知。1、咏怀古迹(其三)写作背景。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 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 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

6、的人生 感慨。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 挤,被贬为华州司功。2、朗读诗歌,将加框的字词的读音、解释写到课文相应的字词上面,心里默记,并用自己的语言将诗歌 大意写出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丘春风四,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一分明怨恨曲中论二、深入学习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 法?板书:昭君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珊空归(千载之怨)诗人才华横溢

7、,入朝见妒不分忠佞,无辜遭贬漂泊西南,有家难归(深沉怨恨)教师教学用书48页三、检测巩固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西施滩崔道融西施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1、反复朗诵并默写诗歌罗隐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两首诗中的第三、四句都分别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为世人所谓的红颜祸水”而不平,第一首诗是作者简诉了民间人们对西施的同情和 不平;而 第二首诗中作者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讽刺那些谴责西施的人们来表明自己对西施的同情的!比较起来,两诗的立意相似,又各具特

8、色。罗诗议论充分,能联系时运” 来分析国家的兴亡,这比崔诗似觉深入一层;崔诗发议论,不仅诉诸理智,而且 诉诸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地揉合在一起,这较之罗诗又有其高出一筹的地方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 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是利用了拟声的手法,反应了民间人们以及自己对西施的同情,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第二首诗中作者用讽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杜甫诗三首(第三课时)班级: 姓名: 完成率: 书写: 正确率: 学习目标1、朗读并背诵登高。2、把握诗歌的情感及主要表现手法。学习重点和难点:把握诗歌中的情感和表现手法。导学过程:一、了解感

9、知。1、登高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 猿著称。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 盘,造成社会动乱, 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为了 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2、朗读诗歌,将加框的字词的读音、解释写到课文相应的字词上面,心里默记,并用自己的. 渚清风急天高猿啸哀,沙白 语言将诗歌大意写出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

10、倒新停浊酒杯。二、深入学习1、登高前四句写登高所见,诗人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峡江秋景图教学用书47页2、诗歌后四句抒登高所感,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作客:客居他乡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三、检测巩固1、反复朗诵并默写诗歌。2、完成能力培养与测试的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