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补钙的误区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73109248 上传时间:2024-01-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2.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老年补钙的误区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老年补钙的误区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老年补钙的误区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老年补钙的误区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老年补钙的误区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老年补钙的误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老年补钙的误区(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老年补钙的误区骨质疏松症多见于中老年人,有些人认为钙是骨骼的主要构成成分,补钙就能够防治骨质疏松症,这种观点夸大了钙的作用,需要更正。骨质疏松分两类,一类是发生于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称老年性骨质疏松,另一类是继发于其他疾病的骨质疏松,称继发性骨质疏松。对于防治老年性骨质疏松,钙的作用不是特效。实验证实,在我们的骨骼内,除钙以外,还包括磷、锌、铁、锰、骨胶原蛋白、氨基酸等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它们各自在骨骼内起着其他成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缺少其中某种物质或含量不足,都将直接影响骨骼的整体质量导致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由人体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缺钙只是其中原因之一,单纯补钙并非骨骼保健的唯一因素,

2、也非骨骼保健的根本解决之道。最近,在西安召开的第三届国际骨质疏松学术研讨会上,美国的骨科专家Frost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在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中,非机械因素(激素、钙、维生素D等)并非最主要的,而神经肌肉的作用等机械因素起了重要作用。有关的研究强调,神经肌肉的作用等机械因素对骨强度的控制作用远远大于非机械因素,后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前者的效应,但不能取而代之。例如,骨相关激素、钙和维生素D可决定310%的骨强度,而机械因素对骨强度的影响可高达40%。这一理论可解释为什么有的久病卧床或多数慢性肌肉衰退性疾病的患者,尽管补充许多钙或维生素D,他们的骨质疏松症照样发展;宇航员的饮食中并不缺钙,但

3、他们在失重状态下大量丢失钙而造成的骨密度下降,则需在返回地球后很长的时间才能逐渐恢复。研究者强调负重和运动锻炼对防治骨质疏松症的重要。除了以往的激素水平下降导致老年骨质疏松症等传统观点外,有些专家还提出素食者、吸烟者的骨质疏松发病率较常人为高,以及骨质疏松症存在遗传学基础等新观点。专家们的共识是:虽然骨质疏松是一种老年性疾病,但如果在青少年时期加强体育锻炼、多喝牛奶等,能有效提高骨密度峰值,在中年保持适当体重(体重不足影响骨密度值),并减少烟、酒的摄入,有利于预防或延缓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在本次研讨会上钙的作用未得到强调。对于治疗继发性骨质疏松,需要注意的是临床上有很多疾病可引起骨质疏松,例

4、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脏疾病、多发性骨髓瘤、骨转移瘤、骨囊肿等,在治疗上,单纯补钙效果不理想,甚至贻误病情的诊断和治疗,导致严重后果,治疗原发性疾病应是关键。推荐精选妇女补钙的误区.#关于孕妇与乳母在妊娠和哺乳期间,增加钙需要量的证据非常有限,尽管有人报道,如果孕妇或乳母的膳食不能提供足够钙以满足胎儿和婴儿生长发育,其结果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如导致母体骨钙的释放,这可能对母体健康产生短期或长期的影响。但是,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研究结果能够证明,妊娠及哺乳妇女的钙摄入量影响妊娠后果、哺乳表现、母体健康或婴儿的生长。有学者指出7,妊娠和哺乳时,钙的吸收、代谢和排泄均发生改变,以保证有足够钙供

5、给胎盘或乳腺,而不用消耗母体骨骼或增加钙摄入量,因此没有改变膳食的必要。作为补钙的结果,当尿钙分泌增加时,尿道感染的机会可能增大;补钙的同时可使其他矿物质的吸收减少,如铁、锌、镁。另外,也有学者指出,长期服用钙剂,容易导致胎儿死亡、早产。因此孕妇或乳母应权衡增加钙摄入量的潜在利益,以免对母婴健康生产不利的影响。.!关于补钙与骨折Feskanich等8对妇女进行了长达12年的前瞻性调查,结果未能发现高乳品钙或富钙食品可减少骨折发生率的证据,相应的高钙饮食或高乳品钙摄入均与降低股骨或桡骨骨折危险度不相关,所取得的资料不支持关于增加乳品或其他富钙食品可防止成年妇女股骨或前臂骨折的假设。而另外一些研究

6、工作则认为补钙可减少骨折,但还需进一步做更大规模、更长期的研究才能证实。此外,膳食钙的摄入对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究竟有无预防和治疗作用,目前还同样存在争议。$对补钙与疾病的认识$.#补钙与肿瘤关于补钙与肿瘤,研究较多的是大肠癌,至于补钙能否预防大肠癌的发生,至今结果不一。王补钙误区推荐精选韦锦斌广西医科大学530021南宁市滨湖路6号广西中医药2001年2月第24卷第1期立东等9认为饮食补钙有助于预防食管癌的发生,同时表示这种结果仍需进一步观察与研究。而李珊珊等10报道口服补钙不能对食管癌起到预防作用,对食管癌癌前疾患治疗无效。值得注意的是,江藤澄11研究发现补钙对于肿瘤患者极其危险,高钙食

7、品会加速癌症患者的死亡。癌症患者高钙饮食极易引起高钙血症,血钙浓度过高,可引起食欲不振、呕吐,还可引起中枢神经症状和记忆障碍,甚至使机体呈睡眠状态,严重时可发生昏迷。为避免高钙血症的发生,延长肿瘤患者的存活期,专家强调,肿瘤患者应定期测定钙的含量,注意避免食用如虾皮、海带、肉骨汤、牛奶、大豆及其制品等高钙食物。鉴于上述研究结果,建议肿瘤患者慎补钙。4.2补钙与高钙危象有些患者如原发性甲状旁腺亢进症、多发性骨髓瘤、骨转移瘤(如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卵巢透明细胞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骨转移者)、维生素D中毒、结节病等,易患高钙血症,这些患者若补钙,极易发生高钙危象,高钙危象是临床严重的急症之一,

8、病情险恶,病死率高。4.3补钙与泌尿系结石补钙增加泌尿系结石的危险性,而富钙食物不会引发结石,这种矛盾现象使泌尿学家困惑不已,至今尚无满意的解释12。最近有人这样认为,蔬菜中含有的草酸是产生泌尿系结石的一个最危险的因素,草酸与钙离子结合,在泌尿系会产生不溶性的草酸钙结石,如果摄入富钙食物,其中的钙便预先在肠腔中与草酸结合,形成不溶性的草酸钙,随粪便排出体外,从而防止在泌尿系形成结石。这也提示通过膳食摄取钙较安全。4.4补钙与高血压对于补钙是否能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下降,对此争论不少。高血压患者对补钙的反应各不相同,有的报道血压显著下降,有的则几乎没有作用,这方面仍需作更多的研究,以确定补钙

9、对高血压的影响。推荐精选4.5补钙与心脏病有的医生倡导心血管病患者宜高钙饮食,以降低血压,维持心脏功能。然而,研究发现,心脏病患者补钙过量,可因钙沉积而引起猝死,因此,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病患者宜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合理摄取钙或服用钙剂来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不应盲目补钙,避免发生猝死。4.6补钙与胃肠疾病胃肠疾病患者口服补钙效果不好。4.7补钙与肾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时肾排泄功能下降,钙剂慎用13,14。4.8补钙与血栓栓塞性疾病血钙是一种凝血因子,补钙是否会加重血栓栓塞性疾病?补钙是否会削弱抗凝血药的抗凝作用?这些问题有待研究。5对补钙与用药的认识5.1补钙与强心甙对心衰患者来说,补钙可使强心

10、甙中毒的发生率增高,重者可致心律失常,甚至有使心肌过度兴奋导致心搏停止的可能,一般列为禁忌。近来对两者能否并用的意见不一致,有的主张禁止并用,甚至要在停用强心甙7天或1个月才能使用钙剂,有的认为在使用强心甙期间,如需行补钙治疗,应严密监测,谨防中毒15。5.2补钙与钙拮杭药钙剂与钙拮抗剂如维拉帕米同时服用,可出现拮抗作用16.17。推荐精选5.3补钙与利尿药钙剂与噻嗪类利尿剂同时服用,增加肾脏对钙的重吸收,可致尿钙减少,血钙升高甚至发生高钙血症14。5.4补钙与抗结核病药钙剂与异烟肼(雷米封)合用时,可使异烟肼的血药浓度降低,影响异烟肼的疗效17。5.5补钙与铁、锌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钙与

11、铁、锌同一时间补充,会产生拮抗作用,抑制铁、锌的吸收,如需同补,必须间隔2-3小时以上。5.6补钙与维生素D钙剂与维生素D同补,虽然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但长期或大剂量使用也容易有导致高钙血症的危险15。5.7补钙与激素维生素D有增加线粒体保留钙的作用,这种作用在肠上皮细胞吸收钙的过程中是重要的,糖皮质激素能对抗维生素D的这种作用,可减少钙从肠道吸收15。补钙同时服用甲状腺激素也需注意,因为钙会与甲状腺激素相互作用。5.8补钙与抗生素钙离子与同服的四环素类药物发生络合反应,使后者吸收减少,可使去甲金霉素、四环素、土霉素等的血药浓度下降5880%,从而影响其抗菌作用,故两者服用时间应间隔2-

12、3小时以上15。5.9补钙与苯妥英钠苯妥英钠影响钙剂的吸收及利用14。5.10补钙与中药推荐精选钙剂与含鞣质中药在胃肠道结合,生成难以吸收的沉淀物而降低疗效,含鞣质较多的中药有大黄、五倍子、地榆、四季青、石榴皮、虎杖、枣树皮、茶叶等,中成药有牛黄解毒片、利胆排石片、利胆片、感冒宁等。钙剂与含槲皮素中药结合产生络合物而影响胃肠道吸收,降低疗效,含槲皮素较多的中药有柴胡、桑叶、槐角、槐花、旋覆花、山楂等及其中成药(龙胆泻肝汤、补中益气丸、桑菊感冒片、首乌片、逍遥丸等)17。6补钙与饮食的误区6.1我国国民普遍缺钙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多是根据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的结果,每个标准人每日钙摄入量约400mg,与我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日膳食中钙供给量标准为800mg相差400mg,认为缺钙几乎覆盖了所有的人群。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这种差值是钙的摄入量不够还是钙供给量标准太高,而且这些有关钙营养状况的资料都是建立在膳食调查的基础之上,膳食中钙摄入量的变动很大,很难得到准确的数值,尤其是根据目前的膳食调查结果来推论钙的摄入量与需求量误差更大。评价钙营养状态的方法仍需进一步完善。另外,能证明缺钙的一个有力证据是缺钙性疾病如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等的发病率,但这方面的资料仅限于地市,而且缺钙性疾病的诊断标准还需规范,目前尚缺乏令人信服的数据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推荐精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