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历史同步练习卷:第8课 百家争鸣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73084950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9.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历史同步练习卷:第8课 百家争鸣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历史同步练习卷:第8课 百家争鸣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历史同步练习卷:第8课 百家争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历史同步练习卷:第8课 百家争鸣(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08课 百家争鸣一、选择题4分12题=48分1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 ,孔子提出了 A 无为而治B “仁和“德治C “兼爱和“非攻D 实行“法治【答案】B2在治理国家问题上 ,儒家主张教化百姓 ,以“礼治国;法家强调用“刑罚加强统治;道家反对“礼治 ,也反对“法治 ,他们提出“无为而治。这些内容反映的现象是A 诸侯争霸 B 变法运动 C 百家争鸣 D 民族交融【答案】C3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急剧变化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其中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出自 A ?道德经?B ?论语?C ?孙子兵法?D ?史记?【答案】B4小明想了解老子的

2、言论,他应该阅读()A ?论语? B ?道德经?C ?孟子? D ?韩非子?【答案】B5?论语?记载的是我国古代哪一位思想家的言论()A 老子 B 孔子 C 韩非 D 墨子【答案】B6?淮南子?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塞翁,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那里。人们都来宽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塞翁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不久,他的儿子因骑马摔断了大腿。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和哪位思想家的观点一致()A 孔子 B 孙武 C 老子 D 孟子【答案】C7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斗星),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的思想家是()

3、A 老子 B 孔子 C 韩非 D 孙武【答案】B8哈佛大学教授 ,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把春秋战国称为“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是因为当时出现 A 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B 诸侯争霸局面C 百家争鸣的活泼局面D 商业繁荣局面【答案】C9墨子希望人们互助互爱 ,反对侵略战争。他主张()A “兼爱“非攻 B “仁者爱人C “无为而治 D “制天命而用之【答案】A10. 在联合国大厅里 ,赫然写着“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中国格言 ,并被世界确认为人类社会应该确保的道德底线。这句2 000多年前的中国格言出于?论语颜渊篇? ,它属于哪一家言论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答案

4、】A11. 十三五期间是我国根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教育现代化是国家教育整体的现代化 ,没有教育公平就没有教育现代化。以下思想主张中最能表达“教育公平的是 A 因材施教B 兼爱C 有教无类D 仁政【答案】C122019年上海世博会桔祥物“海宝 ,其喻意是“上善假设水。(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 ,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这是哪家的思想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答案】B二、非选择题12分1题=12分13. 2019年9月,为了纪念孔子诞辰2 568周年,某实验中学同学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名人就在身边图片展“先人思想伴我行等。以下是播送站的小记者在活动中的剪影展示

5、,请你参与。剪影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儒家的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儒家最终追求的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因此,千百年来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始终不变的特征就是“和,“和的首义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处在突出位置。“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说明人最终要顺应自然规律。数千年来,这种和谐理念逐渐渗透于中国的社会生活,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剪影二:与孔子有关的图片周游列国杏坛讲学请答复:(1)剪影一中“仁的含义是什么?儒家所强调的“和指的是哪两种“和谐?(2)结合剪影二中三幅关于孔子的图片,请你谈谈获得的历史认识。(3)结合背景材料,请你谈谈儒家思想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答案】(1)一切美德。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2)孔子是思想家,四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是教育家,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开展。(与图片相关即可)(3)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有利于社会稳定、人际关系的改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