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例中的“陌生化”赏析

上传人:g****z 文档编号:472492913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课例中的“陌生化”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名师课例中的“陌生化”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名师课例中的“陌生化”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课例中的“陌生化”赏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师课例中的“陌生化”赏析“陌生化”的概念最早不是来自课程论和教学论。它原本是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是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这一理论强调要把人们熟悉的、视而不见的东西通过巧妙的设计加工变得陌生,从而重新唤起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探究兴趣,并获得全新的体验与认知。小语界的一些大家、名师深谙此理论,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材解读、教学设计中,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历久弥新、受益匪浅的经典课例。一、教学资源陌生化教学资源指的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剧、图片、课件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

2、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建议“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事实上,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唯教材是从”,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能力薄弱,日复一日、按部就班地在薄薄的语文书中“做道场”。这样的教学,不知不觉削弱了学生对语文课的期待:他们知道老师这堂语文课会讲哪一课,讲什么内容,甚至怎么讲都了然于胸,怎么会有真正的学习发生?有资源开发意识的语文教师在研读教材、备课设计的时候,会运用拓展、变形等方式,对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补充、完善、整合,打破学生对语文课堂学习的心理预期,打通单篇与多篇、作品与作者、课内与课外等联系。下面我们来欣赏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的一个课例。孙

3、双金老师曾执教过一堂古诗欣赏课走近李白。这堂课获得了广大课程专家、语文教师的好评,产生了一定的轰动效应。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李建平评价说:这才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真正的语文课。“自组教材,创建教学资源”是孙老师这堂课的最大亮点,也是这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孙老师没有像一般老师那样,从现成的语文教材中选择一首李白的诗来教学,也没有囿于自己教学古诗的已有经验,而是撇开教材、撇开经验,创新性地选择了古诗教学的主题和课型,并开发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资源。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对李白并不陌生,他们在课内外或多或少地背诵、积累了李白的部分诗作,但是由于教材中选编的李白的诗作都是零散分布在各年级、各册次的,他们很难

4、形成对李白其人、其诗风的丰富而立体的认识。为了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他们熟悉而又陌生的李白,感受李白诗作中潇洒、豪放的风骨,孙老师在广泛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首先确定了“李白是仙”这个主题,然后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李白留存的上千首诗作中精选了三首最能体现“诗仙”风范的绝句,即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秋浦歌,作为主要的教材资源。同时,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徐凝的庐山瀑布、苏轼的戏徐凝瀑布诗,也被作为推进教学、开发思维、丰富理解的教学资源。孙老师还搜集、整理了几个与李白相关的故事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如“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故事,“李白醉酒答湖州司马”等,巧妙地串联起教学过程。陌生而丰富的教学

5、资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他们在古诗与故事、欣赏与比较中,发现了李白是“仙”的三个方面(宛如仙境、超凡想象、极度夸张),与“诗仙”李白逐渐熟悉、亲近起来。 二、教学目标陌生化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期待学生达到的学习结果,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活动的设计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很多语文老师都上过原苏教版教材中的哪吒闹海这篇课文,教学目标大同小异,大都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哪吒闹海一课,却把课文作为例子,把致力于发展学生的言语智慧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从而使这节课具有了鲜明的个人教学风格,具备了突出的研究价

6、值。从教学的几个板块来看,薛老师的这节课有三个教学目标:一是学习概述,把长故事讲短;二是学习复述,把故事讲生动;三是学习转述,注意所处的立场和角度。“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2011年版课标对于第二学段“阅读”提出的目标。薛老师是这样教“学会概述”的。他说:“不管多么复杂的一件事,都可以用三句话概述。哪三句呢?第一句:哪吒为何闹海?(起因)第二句:哪吒如何闹海?(经过)第三句:闹了又如何?(结果)”教师简明扼要的语言,首先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然后薛老师带着学生当堂练习,适时指导学生把语言说简短,说精炼。在“概述”的目标达成后,薛老师话锋一转:“讲故事可不能这么概括地讲。怎样才能把

7、一个故事讲得精彩呢?老师有一个法宝。”显然,教学目标转向了“复述故事”。薛老师望着满脸好奇的学生,笑着说:“概述的时候,我们把一个故事变成三句话;现在讲故事,我们要把一句话变成三句话。”然后,以文中的一句话“夜叉从水底钻出来,只见一个娃娃在洗澡,举起斧头便砍”为例,带着学生一起练习如何把“一”变成“三”:什么样的夜叉?什么样的娃娃?夜叉说了什么?哪吒回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切实掌握了“把故事讲精彩”的方法,同时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最让学生和听课教师感觉新鲜的是“学习转述”。薛老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龙王、哪吒与哪吒父亲李靖之间的对话,让学生明白“因为说话人目的不一

8、样,所站的角度不一样,所以说法也就不一样”。在此过程中,薛老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更为可贵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哲学精神正因为人们说话是有立场、有观点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分辨是非。薛老师不仅是在教语文,更是在教做人啊!三、教学思路陌生化教学思路是指对课堂教学酝酿、设计的教学流程,即这节课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向前走。教学思路就是教学的蓝图,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常说“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往往就体现在教学思路上。一般的阅读教学思路是“线性”的,基本上表现为初读感知精读(细读)深思总结拓展。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尝试“板块式思路”,使教学过程更加清晰,教学内容更加优化,学生活动

9、更加充分。所谓的“板块式思路”,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下面我们来看特级教师张祖庆运用“板块式思路”教学穷人的课例。穷人是世界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常规的教学思路是:初读课文,了解情节聚焦人物,感受形象关注写法,学习表达。有没有发现,这样的教学思路缺乏个性用于这篇课文可以,用于那篇课文也可以;用于小说可以,用于其他文体也可以。张祖庆老师在教学时,就打破了常规的“线性”教学思路,用“板块式”思路推进学习过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满满的收获。张老师的这节课主要有两大板块:第一个板块:“穷人真穷”。张老师说:“同学们,都说穷人写

10、得很精彩,可张老师读完了整篇小说,字里行间却找不到一个穷字,这些穷人真的很穷吗?”学生在这个主问题的驱动下,细读文本,检索、勾画、批注、交流散落在文中的关于“穷”的表现。学生从恶劣的环境、室内的陈设、孩子们的穿着、西蒙睡的稻草铺、安娜的心理独白等发现了穷人物质生活上的“穷”。第二个板块:“穷人不穷”。张老师话锋一转,设计了这样一个半开放的问题:“同学们,穷人虽然很穷很穷,但他们拥有(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次回归文本、默读静思,与文本中的“穷人”进行面对面、心与心的对话。果然,学生有了新的发现:从环境描写中,他们感受到了女主人公桑娜勤劳的美德和对孩子、丈夫、家庭的热爱;从桑娜的心理、语言描

11、写中,发现了她有一颗善良的心。在这个板块中,张老师独具匠心,通过对西蒙死时“一双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这个细节,让学生还原、描写西蒙的内心独白,引领学生发现在邻居西蒙的身上同样具有勤劳、母爱、善良。所以,当张老师让学生比较穷人和雨果原作题目可怜的人们哪个更好的时候,学生才会说出“穷人虽然很穷,他们并不可怜”“穷人往往富于仁慈,他们是真正高贵的人”这样深刻的体会。张老师这节课的“板块式思路”简化了教学结构,突出了教学重点,给学生的自主阅读、同伴交流、师生互动留下了丰富的空间,让这节课特色鲜明、价值凸显,取得了让人耳目一新、一唱三叹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细节陌生化“细节决定成败”,对于课堂

12、教学而言,充分预设、精准把握课堂细节,对细节处进行精心打磨,无疑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贾志敏、于永正等教学名师无不重视教学细节的设计。我们来看贾志敏老师执教两个名字的教学片段。这是一节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课。教学中,贾老师迁移了课文中的“我有( )。我也有( )。哈哈!我们都有( )”这种表达方式。他先让一个学生站起来,然后出示手里的一支铅笔,说:“你好!我有一支铅笔。”这个学生拿起自己的铅笔,对贾老师说:“你好!我也有一支铅笔。”然后,贾老师和这个学生一起说:“哈哈!我们都有一支铅笔。”聪明的学生马上就明白了练习的意思,纷纷争着和老师对话。这时,贾老师却改变了教学策略,要求学生先说,自己

13、后答。这个要求出乎学生的意料,改变了学生思维的方向,把学生推到了“风口浪尖”,练习的难度明显增大。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你好!我有一件衣服。”在贾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改为:“我有一件漂亮的衣服。”贾老师高兴地说:“我也有一件漂亮的衣服。”然后,两个人一起说:“哈哈!我们都有一件漂亮的衣服。”如果说,第二步的设计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贾老师的匠心独运,接下来的设计更是让人拍案叫绝。正当学生积极发挥思维和发言主动权,努力发现自己有什么东西的时候,贾老师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你们能不能说说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个要求的难度更大了:铅笔、衣服等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都是具体的事物;

14、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抽象的事物。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个要求是不是有些不合情理?但是,接下来学生的表现令人振奋,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有一颗爱心。”你看,爱心不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吗?贾老师激动地说:“我也有一颗爱心。”两人齐说:“哈哈!我们都有一颗爱心。”又有一个学生说:“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贾老师开心地说:“我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两人齐说:“哈哈!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贾老师这个教学细节打破了学生的心理定势,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梯度,有挑战,给人一波三折之感。学生的思维一次次被激活、被打开,又一次次被堵塞、被封闭,然后再一次被唤醒、被点燃。这样的陌生化设计变被动为主动,把学生的语言学习、思维发展、生活经验融合在一起,让教学充满着“山穷水尽”的挑战和“柳暗花明”的喜悦,让课堂充满着张力和魅力,不得不让人感慨和佩服。思维科学告诉我们:陌生能够调动人们思维的积极性,促进人们去思考、去探究,增强思维的活力,从而带来新的感觉。教学中的“陌生化”,于无疑处生疑,反其道行之,打破了学生的经验主义和思维定势,使钝化的审美感知、僵化的思维方式复活,从而使学生爱上学习,爱上语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