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结构技巧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70889002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2.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结构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结构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结构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结构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结构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结构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结构技巧(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结构技巧所谓“诗歌结构”,是指诗人对作品内容的组织 安排。体现在人、事、场景的布局,局部与整体的协 调,首尾的照应,段落的过渡,线索的安排,详略虚 实的设计,时空动静的调度等等。出题者常以“结构” 为抓手,引导考生进入审美境界,体会诗人的匠心睿 智。诗歌整体结构的把握,既涉及诗歌写作的构思,又涉及诗歌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常见方法。如杜甫 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 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 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全诗围绕“喜雨”展开,以 春夜雨为特定对象,以“喜”字为贯穿前后的诗脉, 层层叙写,虽不见一个“喜”字在诗中出现,但无处 不显

2、露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又如杜甫的绝句:“江 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一二句写美景,三四句写乡愁,由景入情,结构分明。诗歌常见的结构方式很多。下文例举并解析一些以“诗歌结构”为考点的实例,1、线索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 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人幌,为拂绿琴埃。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2005江苏卷)【分析】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 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 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

3、,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 至寄思友之意。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 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 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2 、 照应 : 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 呼应 。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 后边要照应的话, 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 1 ) 照应的作用。 照应能使作品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2 ) 照应的种类。 首尾照应 。开头与结尾的照应。 扣题照应 。围绕主题反复照应。 伏笔照应 。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

4、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如:诉衷情 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析】此首词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 心在天 山”与 当年”句相应;身老沧州”与 关河梦”句相应, 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 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 意万重”一词是全诗的关 键,意万重”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 么?【析】此题要求我们理解全诗的关键,并对之作评 价。一共三问,第一问是为答后两问服务的,因此只 要理解了 意万重”的内涵,后两问就

5、容易多了。从题 目和诗中景物来判断,诗人的意万重”就是说不完、道不尽的愁绪。参考答案: 意万重”就是指诗人心中说不完、道不 尽的愁绪。同意这种说法。见秋风”起 作家书”之念, 作家书”又起 意万重”,正是 意万重”,欲说还休, 所以在家书中 说不尽”,怕 说不尽”方才引发 临行又 开封”。可见诗中的一切内容都是由意万重”引起的,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变化也是由意万重”造成的。再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 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 字。杜甫倦夜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

6、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这首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写景通过对秋 夜里的绿竹、庭院、野月、重露、稀星、暗飞的萤、 水宿的鸟等一系列意象的描绘,写出了月出到月落的过程,勾画出一幅清凉月夜意境图。六句无一 “倦” 字,但所写意象均“照应”诗题中的“倦”,我们从中看到诗人一夜不曾合眼,突出了诗题的“倦夜”意。诗人为什么“倦夜”呢?原因是“万事干戈里”,使得诗人“空悲清夜徂”。诗构造的意境和抒发的议论 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安的担忧,对 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3、 过渡浣溪沙(晏殊)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

7、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请说说“ 一霎好风生翠幕”这句在词中起什么作 用?【分析】此小令实际是宝贵者的人生叹息一一时 光易逝,盛筵不再,美景难留。而词人的情感是通过 一组景物意象传达的。仔细分析:上片写的是“重帘” 之外的景,诉诸“视觉”;下片笔触转到“重帘”以 内,诉诸“听觉”。这儿的“转”,正是由“一霎好风 生翠幕”完成的,“好风入幕”,便是一个巧妙的“过 渡”。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 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 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

8、的。【分析】一个“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凄凉这似乎不是考“诗歌结构” 。但我们要回答第二问,就必须注意到:正是由“凉”这个字,诗人将笔触从 “床上之月” 巧妙自然地过渡到 “梧桐缺处”的“天上之月” , 让“梧桐” 、 “月影” 进入画面与 “凉床”组合,共同渲染愁情,从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4、详略古典诗歌中, 特别是一些短小的篇章, 象唐代绝句,一般而言是在第三句转出新意, 整首诗可以均衡地分成前后两层意思。比如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有感而发。这是一般结构的常 规格式。但诗人们有时也要突破这种常规,将一句诗 构成的画

9、面和另外三句诗构成的截然相反的画面组 结在一起,利用这种篇幅分合的一与多的悬殊表达出 作者别样的情感。这样,不仅能使主题更加突出,还 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这在鉴赏中要特别注意。比 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鹏鹊飞。此诗以今比昔而有盛衰之感, 在内容上是以写今为 主,在形式上却以描写过去为主,为 上三下一结构。 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二十评此诗云:“三句说盛,一句说衰,其格独创。”由于诗人在上三句是一气而 下,将过去的繁荣,美好,热闹,欢乐竭力渲染,写 足写透,所以第四句的转折才格外冷峻有力,使人见 到无论怎样兴盛繁华,最后都免不了衰亡的命运。过 去的统

10、治阶级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万世不竭,而诗篇却指出其终归幻灭的结局,在一刹那间给人以警 醒。这种效果的取得和结构的独创性是有密切关系的。元稹的智度师二首(之二)的结构与越中览古 相似而又相反,可谓异曲同工,善于变化:三陷思明三突围,铁衣抛尽衲禅衣。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杆望落晖。”这首诗为上一下三结构。首句好似急速转换的快镜 头,用“三陷思明三突围”将智度师往昔的勇敢和所 建立的功劳写得酣畅淋漓, 后三句连作一气写今日之 孤独凄凉、消极无聊,犹如逐渐横移、放大的慢镜头, 并最后停止下来,把人物的感情通过一种姿势在一瞬 间里像造型艺术那样加以固定, 让读者面对这最终形 成的“闲凭栏杆望落晖”的定

11、格而沉思回味,从今昔对比中见出封建统治者的赏罚不公、刻薄寡恩。再比如刘长卿的寻盛禅师兰若秋草黄花覆古阡,隔林何处起人烟?山僧独在山中老,唯有寒松见少年。这首作品在表现主人公由往昔的红颜少年到今日 的白发老僧的对比时, 借助了结构的一与多并举的手 法:其第一、二、四句为一层意思,共同构成诗中主 人公活动的背景,第三句单独为一层意思,是诗歌所要突出的重点。具体说来,第一句写本为行人之道的阡陌全被秋草黄花所覆盖,可见其已久无人迹;第二句意为此地除了禅师寺院则无处可见人烟; 第四句说唯有饱经霜雪的古松见过禅师少年时的容貌, 则寒松之下久无他人之迹亦甚明了。总之,这三句描绘了一个久无人迹的荒古之境。正是

12、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中,诗人插入第三句, 点明禅师独自一人由少至老的变化过程。5、铺垫铺垫是以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作气氛酝酿。 必要的铺垫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注意和情感上的期待,使读者的注意力随情节的发展而延伸。比如杜牧的山行 ,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子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 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 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13、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 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圈夜煮茶。 注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 请谈谈你的看法。 ( 2006 江苏卷)【分析】而我们要完成本题的这一问,就应调用与“铺垫”相关的知识:本诗前六句,铺陈天涯流浪之苦, 恰恰是为了最后两句抒情做铺垫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 共享天伦之乐。 语言平素朴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6、伏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 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比如张可久的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 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

14、,春水煎茶。此首小令借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表达自己看破世情、隐居山野的生活态度。全曲上片咏史,下片抒怀。开头两句,总写历来兴衰都如幻梦,自己早已参破世情,厌倦尘世。接下来三句,以孔林、吴宫与楚庙为例,说明往昔繁华,如今只剩下凄凉一片。下片转入对眼前山中生活的叙写, 虽然这里仅有简陋的茅舍,但有诗书万卷。喝着自酿的松花酒,品着自煎的春水茶,悠闲宁静,诗酒自娱,自由自在。 “诗眼倦天涯” 中的 “倦” 字用得好, 既概括了那种饱尝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7、总分和收绾新晴 野望 (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5、开头两句扣“野望” ,与中间两联是什么结构关系?中间两联画面描写有何特点?【分析】首两句扣“野望” ,展现的是远景,意境开阔纯净;而颔联则是由远及近,颈联再由近及远仍然扣住“野望” ,更细腻地营造开阔纯净的意境。 因此这二联与首联是 “总分” 关系。 颔、 颈二联,有远近变化,有色彩,有亮度,清幽秀丽。渭川田家(王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雕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徽。这首诗写了几幅画面?几幅画面的核心是什 么?【分析】诗中描绘了五幅画面:牛羊来下,野老眺 孙,蚕儿上山结茧,农夫互道晚安。五幅画面中,有 人物:野老、农夫;有景物:墟落、麦苗、桑叶、野 鸡、蚕儿。虽显得散乱,但全诗最后两句却将五幅画 面“收维”住了一一式微是诗经中的一首, 名句为“式微,式微,胡不归! ”原来这五幅画面都 扣住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