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练习题——地球与地图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70821234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一轮复习练习题——地球与地图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三一轮复习练习题——地球与地图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三一轮复习练习题——地球与地图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三一轮复习练习题——地球与地图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三一轮复习练习题——地球与地图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一轮复习练习题——地球与地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一轮复习练习题——地球与地图(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球与地图一、选择题假设图3表示纬线圈,A、B、C、D四点将纬线圈平分为四段孤,其中AB为夜弧,其余各弧为昼弧,回答1-2题。1下列有关地球上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A在B的正东方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BA在B的正东方,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CA在B的正西方,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DA在B的正西方,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2图中C处日出时间为 A2 l时 B3时 C6时 D . 9时 6月22日,甲、乙两地处在北半球同一经线上,当甲、乙两地日影最短时,测得甲地太阳高度角为60,乙地太阳高度角为36,甲、乙两地在某地图上的最小距离是44.4厘米。不考虑地形因素,完成3-5题。3、关于甲、乙两地的说

2、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地当天不可能同时看到日出 B甲、乙两地一定使用相同的区时C甲、乙两地昼夜长短相同 D甲、乙两地自转的线速度相同4、该地图比例尺为 A1:24000000 B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30千米C六十万分之一 5、在地形剖面图上,水平比例尺不变,垂直比例尺扩大,则更能体现地表起伏状况 可能会改变山高或河长会使水流更快,水能更丰富 不会改变坡度大小A B C D 读某一局部地区的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回答6-8题。6.与图示地形特征较为符合的是A.四川盆地 B.珠穆朗玛峰 C.白头山天池 D.云贵高原7.下面哪一幅是过AB线所作的地形剖面图 8.该地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是A.地震 B.

3、火山喷发 C.滑坡 D.泥石流右图为某一河流及其河床AB处的剖面示意图。某地理兴趣小组成员9月23日正午(地方时)在A处观测到的太阳仰角为55030,且太阳光线与河岸接近垂直。据此回答9-10题。9、该地的地理纬度可能是A、55030SB、55030N C、34030SD、34030N10、下列有关该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河段有凌汛现象 B、此时该河流处于汛期C、该河流流经亚寒带针叶林带 D、该河段水流自东向西流图9为我国某地区的河流(有可能是季节性河流)分布图。回答11-13题。11.图示地区可能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双)A山河相间 B中部高、四周低C东北高、西南低 D河网稠密12.图示地区

4、的地形形成可能由于(双)A地堑山地B流水侵蚀C地壳运动D地垒谷地13.与图示地形特征较吻合的地区是(双)A长江中下游平原 B黄土高原C江南丘陵D横断山区甲图中OM、OL分别是北半球某地树木OO1一年中正午日影最短和最长的影子,ML与河流PQ段正好垂直;乙图为P、Q两水站文测得河流流量的年变化曲线。回答14-15题。14、该地纬度为( )A2326N B4652N C4308N D6634N15、甲图中河流PQ段的流向是(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西南向东北 D自南向北2004年7月5日,云南德宏傣族景颇自治州发生特大洪涝、泥石流灾害,在当地政府的努力救援下,62名游客全部脱离危险,被安置

5、到安全地段。完成16-19题。16、从地形要素看,图3中甲、乙、丙、丁四地中最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17、图4为一段等高线地形图,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虚线泥石流路线,若此时游客正好位于O点,则其正确的逃生路线是( )A B C D18、如救护直升机停靠在山顶H处,被困游客位于甲、乙、丙、丁四点中的某一位置,则救护人员能够直接观测到的点是( )A甲点 B乙点 C丙点 D丁点19、图中C处陡崖最大高度可能为 ( ) A390米 B420米 C220米 D180米右图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做20-22题:20图中等高线所表示的景观是( )A小溪 B平原 C

6、沙滩 D梯田21该景观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 )A青藏高原 B江南丘陵 C黄土高原 D四川盆地22下列农作物中,在该地区大面积种植的是 ( )A青稞 B谷子 C甜菜 D水稻下面为四幅等高线分布图,若图中等高线的数值皆由左上方向右下方递减,按要求完成23-24题。 23、若四幅图的等高距皆为50米,比例尺分别为110 000、120 000、130 000、140 000,则其坡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A. B.C.D.24、若四幅图的比例尺皆为110 000,等高距分别为10米、20米、30米、40米,则其坡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A.B.C.D.下图中图甲是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沿PQ线作地形剖面图不可能是

7、图乙中右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25-26:25、为正确显示K地的地形起伏,沿图中MN、PQ线作地形剖面图,表示K点位置的正确组合是( )A、 B、 C、 D、26、旅游通过爬山涉水,求真求质。沿AB、CD、MN、PQ四条登山路线中到达K点,最符合“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悠然意境的线路是 ( )A、MK或NK B、PK或OK C、AK或BK D、CK或DK27.不在两极,并且经、纬度数值均不相等的两个地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一天的白昼都不可能等长 B.不可能同时看到日出或日落C.任何一天的地球自转角速度都不相D.任何一天的地球自转线速度都不相等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

8、完成28-29题。28对该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双) A该地区地形类型为山地 B图中显示出该地区的最大高差范围为50250m C该地区地形类型为丘陵 D图中显示出该地区的最大高差范围为100200m29若图中发育了一条较大的河流,其干流和支流的流向是(双) A由南向北 B由东南向西北 C由西向东 D由西南向东北30.下列A、B、C、D四幅图中,与所给平面图中自X至Y地势变化最符合的剖面图是右图中虚线是晨昏线,点以西是东半球,点与、两点之间在纬线上的距离是1110km。据此回答31-32题。31、图中点的经度是A.140E B.150E C.160E D.170E32、若此时地为10时,除日界线

9、外,地球上另一日期的分界线是A.0经线 B.30E C.180E D.40E二、综合题33所谓“对趾点”是指地球上过地心的一条直线与地面相交的两个点。已知P地(1200E)和Q地(320S)是对趾点,完成下列问题。(1)P、Q两地的地方时、自转线速度、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哪些始终是相同的?(2)Q地的气候类型是 ,气候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3)M、N是赤道上的两点,M位于N的西方,其直线距离等于地球半径。M与P地在同一条经线上。如果M、N间的经线恰为10月12日的范围,则Q地的时间为_日_时。34.图是我国某地地形图,读图回答:(1)该地地形以_为主。(2)该河流在AB段的流向是_,如AB

10、段河流的图上距离为1厘米,则该图的比例尺约为_。(3)该地的气候特点是_。(4)B附近地形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_。主要经济作物是_。(5)从图中反映出该地区城市化过程的特点是_ 。A、城市人口增多B、城市人口比重增大C、城市数目增多D、城市规模扩大(6)从保护环境角度考虑在C地建立钢铁厂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35下列两幅等高线地形图中,A、B两点的温度均为10OC,两地位置分别是:甲(40ON,102OE)乙(4OS,17OE)。回答。(1)甲、乙两地对流层高度较高的是_,约_km。(2)当甲、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在_纬度上。(3)甲、乙两地气温较高的是_地,两地的气温

11、差值最大约为_C。(4)在甲、乙两地选建一座天文台,较好的选址是_地。36、位于小河右岸的某校同学可以在不过河的情况下利用铁塔及其影子测算每天的的正午太阳高度。在12月22日正午测得太阳高度为;过一段时期,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a。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区位于_半球。(2)若=68时,北京时间为12月23日0时40分,由此可推断塔所处的经度是_、纬度是_。请在右图中画出此时的晨昏线及太阳光线,用“ab”线及字母在图上适当位置标出东半球且昼夜等长的地区。(3)从Q到R,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向_移。37读某假想地区等高(深)线示意图,回答:(1)AB两处,宜建设度假村的是_。判断理由是_ _。

12、(2)造成河口等深线向外海凸出的原因_。近几十年来这种凸出趋向越来越大,如何控制?_。(3)ABCDE中宣建设大型能源港口的是_,理由是_。宜建立盐场的地点_,理由是_。(4)新建港口拟实行江海联运,你认为将如何实现?_。(5)该河流流域地区气候可能是 (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6)MN两地相对高度的范围大约是_,两地水平距离大约是_千米。38图7为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图。读图7回答问题(1)图中五条虚线,有河流分布的是 和 ,其中径流量较大的是 。(2)图示范围内河流干流的流向是自 向 。(2分)(3)图中有一处陡崖,其相对高度在 米 米之间(填整数)。(4)比较甲、乙两河段的通航条件,并说明原因。39下图为我国山西省某地区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