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虞城县第一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27短文两篇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7056780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虞城县第一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27短文两篇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河南省虞城县第一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27短文两篇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河南省虞城县第一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27短文两篇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河南省虞城县第一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27短文两篇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河南省虞城县第一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27短文两篇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虞城县第一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27短文两篇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虞城县第一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27短文两篇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7 短文两篇 第一学时(答谢中书书)一、确定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2、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赏析文中凝练生动的语言。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二、知识储备1、文体常识: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2、文学常识:(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2)谢中书, 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三、自主

2、学习1、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陶弘景( ) 夕日欲颓( ) 沉鳞( )竞跃( )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再读:自读35遍,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1)实是欲界之仙都(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三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借助课下注释)(1)重要字词的理解与识记。答谢中书_书_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_ _。两岸石壁,五色交辉_,青林翠竹,四时_俱_备。晓雾将歇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沉鳞_竞跃_。实是欲界_之仙都_。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_其奇_者。(2)重要语句的翻译和理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4、四读:

3、理清文章层次结构。5、五读:初步体会文章情感。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合作交流1、本文语言精练,骈散结合,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请小组合作,设计好朗读,并从文中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一个语句,从用字遣词、修辞手法、句式等角度进行赏析。(示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清),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2、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之美,你看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角度提示:山水交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例:“这里有

4、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五、展示点评六、当堂练习1、用原文填写下列句子。(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_,_。(3)文中的静景是:_,_,_,_。文中的动景是:_,_,_,_。(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_。(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_2、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答谢中书书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写景极富特色:先仰

5、视“_ _”,再俯视“_ _”,又平看 “_”、“ _”,最后又分“_ _”“ _ _”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与次同时又注意了山水的交映、晨昏的变化、_、_等,使景物呈现处极强的立体感。七、拓展反思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之处?第二学时(记承天寺夜游)一、检查复习二、知识储备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他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上均有惊人的成就。散文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诗: 他与江西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他开创豪放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他被尊为“宋四家”之首。绘画:他擅长画竹,自成

6、一体。2、背景介绍 :苏轼才华横溢,但他的一生却经历许多磨难。政治上屡遭贬谪。这篇文章就写于苏轼经历他人生中最大打击“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后所写的。 元丰二年(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三、自主学习1、 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遂( ) 寝( )藻( ) 荇( )柏( )2、 再读:自读35遍,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 三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借助课

7、下注释)(1)重要字词的理解与识记。月色入户 欣然 起行 念 无与为乐者 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重要语句的翻译和理解。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四读: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5、五读:初步体会文章情感。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结合写作背景)6、文章点明地点的句子?把夜写得具体化的句子?出游原因的句子?四、合作交流1、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里感受的句子,并说说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声。2、文中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3、文中的点睛之笔是什么?4、文中第

8、三段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照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提示: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答。)5、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有哪些含义?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五、展示点评六、当堂练习1、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 ,同时也抒发了 的心情。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的美好境界。3、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4、“月色入户”意思是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5、“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 _ _,“藻、荇”、是指_ _ _,此句运用了 _的修辞手法。6、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七、拓展反思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