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字用法知多少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70546138 上传时间:2023-11-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而字用法知多少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而字用法知多少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而字用法知多少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而字用法知多少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而字用法知多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而字用法知多少(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而”字用法知多少张文真贵州省锦屏县民族中学 556700摘 要“而”是文言文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词,只有少数被用作实词外,绝大多数都被用作虚词。虚词“而使用频率高,出现次数多,也是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掌握的虚词之一;它在历年高考中出现的频率也是较高的虚词之一,在近五年的全国卷和其他省市卷中,有关“而”字的考题先后出现36次之多。因此,掌握“而”字的用法,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以及高考升学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关键词“而”字 用法 浅析“而”是文言文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词,只有少数被用作实词外,绝大多数都被用作虚词。虚词“而”,使用频率高,出现次数多,也是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掌握的虚词之一;它在历年高

2、考中出现的频率也是较高的虚词之一,在近五年的全国卷和其他省市卷中,有关“而”字的考题先后出现36次之多。因此,掌握“而”字的用法,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以及高考升学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作为名词。“而是象形字,甲骨文写成“”, 金文写成“”,小篆写成“而”,若人脸面两侧之“颊毛”,引申凡鳞毛之下垂者都称“而”,即“而字之本义.可见最初的“而”是实词,音“r”,如之切,平,之韻,日,之部。说文九(下)而部云:“而,颊毛也.像毛之形。如之切。”周礼冬官考工記梓人说:“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戴震注:“颊侧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须鬣属也.”段玉裁根据礼运正义改“颊毛”为“须也”.中学课文无

3、此义之例句。二、用作代词。1、相当于“尔。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左传昭公二十年:“余知而无罪也。项脊轩志:“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2006年辽宁高考试题出现此例)记王忠肃公翱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促织:“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2、表示指示,相当于“这样”“此”.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又如:而夫(此人;这人)。三、用作副词.1、表示时间,相当于“不久”“才”。例如: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此文巧妙地用了二十五个“而”字,除此例作副词外,

4、其余二十四个“而”字均为连词)“已而”是时间副词,可译为“不久”。“已而道平生.”(2002年上海高考试题。句中的“已而”同例)2、表示继续,相当于“犹、“还”。例如:“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论语阳货)四、用作动词。常通“如”。例如:吕氏春秋:“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新序杂事:“白头而新,倾盖而故。(汉书邹阳传作“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五、作为连词。“而字是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虚词之一,尤其用作连词,用处很大,用法很活。正如袁仁林所说:“而字之声,腻滑圆溜,有承上起下之能,有蒙上辊下之情,惟其善辊,故不拘一处,无乎不可,一切去来、起伏、出入、周折、反正、过接,任其所辊无滞.

5、”1连词“而”是文言中使用极为频繁、用法极为灵活的虚词之一,它既可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又可以连接句子与句子。但就其所连接的前后两项的关系来看,它的作用大体有二:一是“顺接”,所谓顺接,是说相连的两项在意思上有某种类似,或者有密切的关系,中间没有转折.2另一是“逆接”(或叫“转接”),所谓逆接,是说相连的两项在意思上相反,或者不相谐调;不是事理相因,而是有个转折.3其具体情况作如下分析:1、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游褒禅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屈原列传:“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007年山东高考试题出现此例)登泰山记:“

6、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而在历年高考中出现的情况:2007年的辽宁卷、山东卷。2、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译.例:鸿门宴:“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2006年四川高考试题出现此例)陈情表:“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而”在历年高考中出现的情况:2008年的福建卷、山东卷;2007年的辽宁卷、江西卷、安徽卷、天津卷;2006年的浙江卷、四川卷;2004年全国卷、江苏卷、浙江卷。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韩非子说难:“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2

7、003年全国卷作文材料出现此例)论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报任安书:“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2005年福建高考试题出现此例)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而”在历年高考中出现的情况:2007年的广东卷、辽宁卷、江西卷、安徽卷;2006年的重庆卷、湖南卷(另一题为翻译: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译:但它的弊病常常(在)词藻华丽缺少实际内容.)、山东卷、辽宁卷;2005年的福建卷、湖北卷、广东卷、重庆卷.其中,重庆连续两年同考一句:“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触龙说赵太后)。4、表示并列,相当于“又”、“和”或不译。例: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

8、异蛇,黑质而白章.”劝学:“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崤之战:“秦师轻而无礼。”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而”在历年高考中出现的情况:2008年的天津卷;2007年的山东卷;2006年的湖南卷;2004年的全国卷、湖南卷。5、表示修饰关系,用在偏正结构,连接在状语和动词之间。相当于“着”、“地”等,也可不译。如:触龙说赵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表示修饰关系的连词“而”在历年高考中出现的情况:2005年的天津卷、湖北卷;2004年的湖南卷.6、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假设的意思,可译为“如果”、“假如”、“假使”。例:论语为政:“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冯婉贞:“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7、条件关系,此类句子有的释为因果,如:孟子滕文公上:“五谷熟而民人育。”孟子告之下:“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不得已而为盗耳.”(2006年重庆高考试题)8、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所以”等。例:游褒禅山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赤壁之战:“表恶其能而不用也.”劝学:“玉在山而草木烂。”9、连词“而”可和另外几个虚字连用,大体都可以看作双音词:“而又”是顺接的“而与副词“又”凝固而成,表示并列和进层,多用于复句。例如:欧阳修苏君墓志铭:“亦既有父,而又有字。”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夫虑之以谋,计之以数

10、,为之以渐,而又勉之以成”“而乃”是逆接的“而与副词“乃凝固而成,表示转折,也多用于复句,例如:庄子盗跖:“盗莫大于子,天下何故不谓子为盗丘,而乃谓我为盗跖?”旧唐书:“光宣大化,而乃盛兴木土,害及黎元,岂不愧也!”“而况 是顺接的“而”与表示进层的连词“况”凝固而成,表示进层,只用于复句,相当于“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石钟山记:“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庄子养生主:“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谏太宗十思疏:“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而且”是由表示进层的同义连词联合而成,表示进层,可以连接两个词语,也可以用于复句。例如:周书:“太祖

11、叹其工而且远。”柳宗元封建论:“人不能博噬,而且无毛羽。”“因而起初当是两个词一个介词和一个连词,墨子非命:“若以百姓为愚不肖,耳目之情不足因而为法,然则胡不尝考之诸侯之传言流语乎?”战国策:“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以上二例的“因”均应理解为介词,后面省略了宾语,“而”起连接作用。“而已”是用于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词,当是由连词“而和动词“已凝固而成,相当于罢了”。例如:口技:“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然而”是由代词“然与连词“而” 凝固而成。它有两种情

12、况,其一:“然”指代上文所说,“而”表示顺接,可译为“如此就”或“(既然)如此,那么”例如:庄子大宗师:“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其极者,命也夫!”其二:“然”指代上文所说,“而”表示转折,可译为:“如此却”或“(虽然)如此,可是4例如:醉翁亭记:“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孟子寡人之于国也:“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而后”表示有上一件事方始有下一件事,等于白话的“才”和“方才”。例如:论语为政:“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六、作为助词。1、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论语宪问:“君

13、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淮南子人间:“虞之与虢相恃而势。”2、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易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七、作为语气词.1、用在句中,表示反诘语气。论语微子:“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用于句末,表示感叹语气,近于“兮,相当于“耳、“哪”。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而字用法千变万化,每年考卷亦犹如大海扬帆,瞬息万变,让人琢磨不透,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抓住其根本,仔细推敲,终会迎忍而解.注 释14袁仁林著虚字说解惠全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7月。第9页,第13、14、17页。23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3月,第445页。简介:姓名 张文真 ,出生年月 1968年2月 ,籍贯 贵州 锦屏 ,单位 贵州省锦屏县民族中学, 职称 中学一级教师。联系电话 Emai 1968zhangwenzhe或文中如有不足,请您指教!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