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童心珍视童趣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70457105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79.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珍爱童心珍视童趣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珍爱童心珍视童趣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珍爱童心珍视童趣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珍爱童心珍视童趣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珍爱童心珍视童趣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珍爱童心珍视童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珍爱童心珍视童趣(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珍爱童心 珍视童趣首先,我们来看一段课堂实录。师:文章最后一句讲狼“说着,就往小羊的身上扑去”。大家想一想,小羊怎样了 ?生甲:小羊被狼吃掉了。师:难道就这样一种结局吗 ?生乙:当狼朝小羊扑去的时候,他用力过猛,撞在河边的大石头上,摔死了!众生:哈哈哈哈!生丙:当狼朝小羊扑去的时候,来了一位猎人,“啪”的一声,把狼打死了!众生:哈哈哈哈!哎,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狼和小羊的结尾教学较为常用的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对于大家来说, 狼和小羊这则寓言故事想必都已了然于胸,耳熟能详。课文末了没有点明小羊的生死,而是给读者留下了充分回味想象的空间。那么,小羊究竟是“死”是“活”呢 ?最近,有同

2、仁撰文认为,上述实录中学生假想的狼“死”羊“活”的观点纯属一厢情愿。以狼的蛮不讲理、凶狠残忍,小羊是不会从狼的魔掌中逃脱的,小羊只能“死”。 ( 详见小学语文教师 2019 第 9 期小羊的“活”与“死”及2019 第 9 期小羊只能“死”不能“活” )我深为撰文者引经据典,深挖教材,深思熟虑,充满理性的思考所感动。但对于小羊只能“死”,不能“活”的结局,且要引导学生归从这种“理性的结局”的看法,实在不敢敬同。常言道,“人之初,性本善”。作为童心未泯的学生来说,他们想到狼“死”羊“活”这种略显稚嫩,甚至经不起“理性”推敲的结局, 是完全可以理解和应当值得肯定的。 毕竟,他们是孩子,有其独特的视

3、角和思维方式,想出一种善意的结局,且能“自圆其说”,总比“人云亦云”“东施效颦”要好得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对此有明确阐述:“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提出:“大家想一想,小羊怎样了? ”这正是为了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元思考。学生想到狼“死”羊“活”的结局,是童心的发现,是童真的抒发,是童趣的放飞。这正是

4、学生释放灵性,激活创造潜能,点燃思维火花之时。此时,若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见解,珍视学生的发现,必定会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舞,使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得以“燎原” ; 若教师抱定小羊只能“死”的观点,站在成人的角度,用个人的主观意志限制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当头一棒,势必将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在摇篮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也将因此而被彻底浇灭,教师岂不成了“罪魁祸首”?显然,应当扬“前者”而避“后者”。还是套用钱钟书先生的一句话:“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感谢卢梭先生给予我们的提醒。这番话反过来理解,就是如果不寓言,那就得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而

5、不能让惟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不给学生想象的余地。坐井观天也是一则充满童趣的寓言故事。文中小鸟与青蛙围绕“天有多大”展开了争论。在我们看来,天的确无边无际,大得很,小鸟说得对,井底之蛙目光短浅,无疑是错的。但是,如果按照我们“想当然”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就又错了。不信,请接着看。师:小鸟和青蛙谁说得对?生甲:小鸟说得对。生乙:我反对,我认为青蛙说得对。生丙:他们说得都对。( 众生哗然。师若有所思,片刻停顿之后,即向学生投以赞许的目光。 )师:大家都有各自的看法,很好。如果能把理,由说出来, 那就更好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生甲:(胸有成竹)小鸟说得对,因为天确实大得很。生乙:(迫不及待)青蛙说得对,因为他在井底,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它说的是实话,也没错。生丙:(按捺不住)他们都把各自看到的真实情况说出来了,都很诚实,应该都对。师: ( 点头肯定,竖起大拇指) 好 ! 几位同学都谈出了各自的见解和感受,说得都有道理。大家再想想,假如青蛙跳出井口,他会想到什么,说些什么 ?大家讨论讨论,看谁想得好,说得棒。( 学生各抒已见,兴趣盎然。 )在这一案例中,学生的智慧潜能得以激发,着实令人欢欣。而童心、童趣的激活是以教师珍爱童心、珍视童趣、尊重学生的发现为前提的。因此,我们更应为执教者的“匠心独运”而感到鼓舞,并从中受到启迪。 第 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