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环境因素的影响及对策初探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70393828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德育环境因素的影响及对策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学德育环境因素的影响及对策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德育环境因素的影响及对策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德育环境因素的影响及对策初探(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德育环境因素的影响及对策初探 中学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 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响的一种过程和行为然有很多积极因素,却也难免诸多的消极因 素,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给整个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一方面学校德育体系中的某些固有原则、方法 ,不能对其中的积极因素做出即时反应和吸纳,使学校德育工作在一定水准上不适合学生个性的发展,受到学 生消极抵制;另一方面对局部消极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无所适从,致使德育工作逐渐被动失控。所以,研究中 学德育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对策已经提上中学德育的重要议事日程。(一)环境因素及影响外部因素对学生品德的

2、 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环境因素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必要条件。 社会环境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成年人的榜样作用等构成。社会 环境对中学德育有着较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信息社会呈上升趋势。学校的青少年不可能与社会隔绝,他们 在接受学校德育之前,总是通过各种渠道已经接受或正在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学校德育要完全排除外 部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根本不可能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控制它,抵制其消极因素,利用其积极因素。近年来由 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诸多的传统道德理论开始逐步丧失其权威性,旧的道德理论体系开始逐步转型,而 新的道德体系尚处在发育之中,反映到学生身上便是对局部问题理解的混乱,以及对这

3、种 模糊的混乱思想的传播,使整个学生群体的思想表现更具多样性、复杂性和广泛性。这无疑对学生思想品德的 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同时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 家庭环境是由家庭作风、家长作风、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和家庭教育方法等构成。家庭教育理论认为:在 家庭教育中,教育者(父母)与受教育者(子女)有着天然的血缘亲情关系和供养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更 具有情感互动优势,因而更容易产生“教育共振”效应。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家庭教育在学生德育过程中成起到的全面性、权威性和即时性是不可低估的。 父母的态度、家庭的作风是影响青少年态度和品德的重要因素。当前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持续增大,物质生活条件的持

4、续改善,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更多地表 现为:过度关心子女的物质生活条件,忽略对子女的理解研究;过度的感情投入,无视了对子女爱而勿溺、严 而有格的家庭教育方式;过高的目标期望,无视了对子女的榜样示范教育。正因为如此,在很多家庭教育的实 践中,家庭因素的积极优势和效应不但未得以充分发挥,而且很多家庭最终陷入了子女教育的误区。更为主要的是因为社会环境成造成的理解混乱,往往又通过家庭反射到了子女身上,使他们过早地对一些不能够理解的 社会伦理思想形成定格。一旦发生错误定格,将会给今后的学校德育增加更大的负担。 学校环境主要由教风、班风、校风和学生校内外交往关系等构成。学校环境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培养

5、的 最重要的外部环境。在品德教育过程中,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学校德育必须考虑的两个因素,但这也是学校德育无法实施全程控制的因素,唯学校环境是能够被控制和操纵的。优秀的中学德育工作者在实行思想品德教 育时,总是把建立良好的学校环境做为实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中心任务,并借助良好的学校环境去教育个体。当 然要发挥学校环境因素的积极作用,其基本途径就是通过学生自身的交往与活动促使学生自觉接受。(二)环境因素影响的对策。 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三方面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统一地发挥着作用。假如片面强调或无视 某一因素的作用,都会造成整个德育工作的失衡。所以如何控制、协调三要素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我

6、们认为:学校教育者在德育 过程中,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原则: 1.激励性原则。教育者即时将教育信息传递给学生后,学生在这种指导信息下行为思想有所改正时,教育者要 即时采取表扬、鼓励等方法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进步,这样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因为学生知 道自己的行为结果及后果后,能够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同时,通过反馈的作用又能够即时看到自己的缺点 错误,即时改正,并激发起上进心。当其他学生看到这种行为效果后,心理上自然产生“造型模仿”作用,从 而能够实现整个群体的“替代强化2即时性原则。教育者在接受学生反馈的各种信息后,必须即时调整德育方法和内容,适时地将指导性的 信息合理地传递给学生,使

7、学生反馈出的某些不良信息即时得到引导,避免此类信息在学生群体中传播扩大。环境中接受较为稳 定的思想教育。但随着学生主体水平的持续增强,社会因素、家庭因素渗透水平的持续增强,教育者要把学生 封闭在学校这个狭小环境中是不可能的,强制封闭只能引发学生更大的逆反心理。所以,逐步扩大学生与外界 联系的范围与深度,锻炼其辨别善恶美丑的水平,在社会实践中引导他们形成准确社会学习心理,是教育者必 须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4.反复性原则。中学生的心理稳定性较差,特别是各种外部环境因素的持续刺激,某些不良信息可能反复 作用于学生德育过程,使学生的思想、行为经常性地对这些不良环境信息作出应答反应。对此,教育者在获得

8、 反馈信息后,要针对这些不良环境信息对学生实行相对应的反复的强化刺激;通过反复的强化刺激,使学生学会 辨别周围环境。 5.导禁结合的原则。整个德育控制过程中,教育者应坚持以疏导为主的教育原则。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最大 特色是心理的闭锁性,这就决定了过度的禁止只能导致学生的对立,而教育者开明、民主的作风则较容易与学 生产生交流,消除心理的对立情绪,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者在坚持以疏导为主的同时,切不可无视禁堵 的作用,适时地要使用一定的制度、纪律等强制措施去规范和约束学生的思想、行为,促使学生把外部的行为 准则与自己的自觉要求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对持续的社会要求与期望作出反应的过程中,形成较为成熟的

9、人格 品质。6.学校为主的原则。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充分考虑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因素。当前形势下 社会、家庭的影响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已大为增强,但这种影响基本上都是自发的、无组织的,没有 严密性与科学性,对学生传递的信息又是良莠混杂,因而不可能把社会、家庭环境作为德育的主渠道。教育者 只有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将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有机地结合到学校环境的作用中,才能真正把握德育工作 的主流,避免各种因素的相互干扰和抵消,取得最正确德育效果。 总之, 面对影响德育的环境因素,战胜德育面临的种种挑战,我们学校德育工作者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我们坚信:只要大家积极探索,不懈努力,深入思考和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遵循德育工作及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持续充实富有时代精神的内容,采用新的教育方法和对策,同时,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促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大环境,就一定能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使德育工作表现出生机与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