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的故事采用本已用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70302106 上传时间:2024-01-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家的故事采用本已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书法家的故事采用本已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书法家的故事采用本已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书法家的故事采用本已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书法家的故事采用本已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书法家的故事采用本已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家的故事采用本已用(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张芝临池水尽黑张芝(?-约192),字伯英,号有道,东汉敦煌洒泉(今甘肃省)人。他是一位在书学上具有高深造诣和杰出贡献的名书家;同时也以品德高尚、为人正直而知名当世。张自幼通经史,勤学书法,东汉政府多次征召他做官,他都没有出仕. 张芝练字不择纸笔,他有时拿着抹布蘸水在石上写,有时执筷子在桌上划,甚至家里准备缝制衣服的布帛,也都是他先用颜色书写后再染了使用。但是他对书写的姿势却十分讲究,常常是对着铜镜挥毫,这样自己的正面和反面皆能通过镜面上暗淡的反光 看得一清二楚。 为了便于练字,张芝在自己的家门前掘了一个方圆数丈的洗砚池。一天的功课做完了,他就上池塘边将砚台和毛笔上的余墨洗

2、涤干净,以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他洗呀,洗呀,日子一久,整个池塘里的清水也被染黑了。后来,人们把练字称做“临池,就是从张芝的这个学书故事中演变而来的。 张芝擅长隶、行草和飞白书,学崔 子玉和杜操之法,晚年脱去旧习,省改章草的点画波磔,字字区分,创为气脉通畅、隔行不断的“一笔书”, “今草”。被三国韦诞称之为“草圣”。东晋 王羲之对汉魏书迹,首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而王氏父子(羲之和献之)的草书,亦颇受其影响。张芝的弟弟张 文舒,书名仅次于兄,有“亚圣”之称。钟繇八十勤练字 钟繇(15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一作许昌人。三国曹魏时大臣,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

3、法“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唐张怀书断),开创了由隶入楷的新体,对我国书法的发展贡献很大,当时的名将曹操也曾向他讨教过书法. 钟繇从小聪明好学,十一、二岁时,曾不辞辛劳跟着书法前辈刘德升(字君嗣)到山东南部的抱犊山临摹秦汉摩崖石刻。他白天与人闲谈时,也常用物画地练字长达数丈;晚上睡在床上,还是不停地用指在被子上比划,三年后终于书法大进。三国鼎立后,钟繇与韦诞、曹喜、邯郸淳等书法家共事曹操。有一次,钟繇在韦诞家中看到一卷蔡邕的书法理论著作九势八字诀,非常爱慕,要求韦诞借给他拿到家中看看.但韦诞出于对九势八字诀的珍宝,只同意他在家翻阅,不肯让他携宝出门。后来韦诞死了,知情者暗地掘开他的坟墓,得到了这卷

4、墨宝九势八字诀。钟繇便用重金将它买下,终日拿在手中,连大小便时也披览。有几次他去厕所,因揣摩间架入迷,半天没有出来,急得有人到处寻找。钟繇一生活了七十九岁,他临终前曾捧着九势八字诀谆谆嘱咐儿子钟会(字士季)说:“吾精思三十余载。行车未尝忘此,常读他书未能终,惟学其字,每见万类,悉书象之。若止息一处,则画其地,周广数步;若在寝息,则画其被,皆为之穿.(唐蔡希综法书论)这段话,可说是他一生学书经验的总结。王羲之墨汁当醋蒜 王羲之年少时,常听老师卫夫人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由于老师的熏陶,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字伯英)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他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时刻激励自己。 为了练好

5、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从而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历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 有一回,王羲之正在情趣盎然地练字,竟又忘了吃饭。他的妻子郗浚就让家僮给他端去一盘刚刚蒸好的馍馍并一碗大蒜。家僮几次催促他趁热吃下,王羲之只是点点头应了几声:“好!就吃!”便又顾自挥毫疾书.家僮无奈,只得去请他的妻子郗浚去相劝。郗氏来到书房,见王羲之手里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正往口里送,直到嚼入口中,发觉又苦又涩,才赶快吐了出来,弄得满嘴都是乌墨,才不好意思地笑着说

6、:“喔,错了,吃错了!”原来,王羲之在吃馍馍时,心里仍想着字的间架,一边想,一边吃,竟把墨汁当成了醋蒜,醮着吃了。秘诀在十八口大缸里 东晋“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4386年)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从小跟父亲学习书法,就立有大志:要象父亲那样勤学苦练,做一个书法大家.但是他学了一段时间后,就流露了怕苦怕累的情绪,奢望有一条通向书法成功的捷径。 有一天,王献之走进父亲的书房,见父亲正在案头挥毫,就走到跟前,毕恭毕敬地问:“爹爹,人家都说您字写得好,请把写字的秘诀告诉我吧! 王羲之放下毛笔,慈祥地望着儿子,一幕幕往事顿时浮现在他的眼前:自己年轻时曾寓居山中临池学书二十余年,池水尽黑;又有几次

7、沉酣于书法,竟把墨汁当蒜泥,真如俗谚说:“刀子要快多磨砺,学问要深功夫长。”想到这里,他就领着献之来到后院,指着十八口大缸对儿子说:“写字的秘诀是有的,它就在这十八缸水里,你只要把这十八口缸里的水写完了,自然就能够知道了。 王献之听了父亲的教导以后,始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再也不敢偷懒贪图捷径了,而是夜以继日,脚踏实地地练习,一年后,他就掌握了悬肘运笔的手法。 王羲之为了及时纠正王献之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的弊病,常常翻阅他的习字本。有一次,王 献之正在用功,王羲之想试试儿子的功力,就从背后出其不意地拔他的笔,竟没有拔动,于是叹息着说:“这孩子前途无量啊!在王羲之的谆谆教诲之下,后来王献之

8、真的写完了十八缸水,终于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变了当时的古拙书风,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书法兼精诸体,尤以行草擅名.他运笔英俊豪迈,饶有气势,在书法史上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他存世的墨迹有行书鸭头九帖;小楷刻本有洛神赋(十三行);其正、行、草书帖札,散见于宋人所刻的丛帖之中。书法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为攀登书法艺术的高峰,历代书法家殚精竭虑,力求获得一身绝技的故事,成为书法史上的佳话。勤奋和刻苦是中华民族崇尚的一种精神状态.学习演戏,有“口不离曲,曲不离口”的谚语,习练武功,有“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的说法,想在书法艺术上登堂入室

9、,同样离不开勤学苦练这个法宝.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禅师,是名动当时的书法家。据说向他求字的摩肩接踵,日久天长,将寺院的门槛都踩坏了,最后只得用铁皮包起来,人称“铁门槛”。有书生向他请教写字秘诀,智永禅师即以“勤学苦练”相赠。书生开始还以为这是智永敷衍他。智永禅师让他观看了寺中的塔林边那座高高的坟冢。只见冢前立一石碑,上刻“退笔冢”3字,禅师指冢说:“我习书一生,练字磨秃的笔头尽在于此。”偌大一座坟冢,原来贮满了秃笔头,书生见状,才对智永的话口服心服。 怀素在草书艺术上的成就多为后世称赞,唐李肇唐国史补记载:“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弃笔堆积,埋于山下,号曰笔。怀素开始练字的时候,买不起

10、纸,便效法古人种了十亩芭蕉,以叶代纸,又漆了一盘、一方板,在上面写了擦,擦了写,以致把盘、板都写穿了。勤学苦练虽然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但在学习时,还真有一些秘籍.正像武林高手为求得练武秘籍东征西讨一样,古代书法家也为得到书法秘籍下了不少功夫。楷书的创始人、汉晋时书法家钟繇,习书十六年,还不曾入门,有一次,他发现韦诞座位上有蔡邕的练笔秘诀,便求韦诞借阅给他,韦诞却不肯答应他.于是钟繇忽然情急失态,捶胸顿足,以致呕血而昏厥.曹操让人给钟繇服了“五灵丹”钟繇才渐渐复苏.直到韦诞死后,钟繇才派人掘其墓而得其书,从此书法进步迅猛. 书圣王羲之也有一个与秘籍有关的故事。传说王羲之十二岁时,曾在父亲的枕头

11、中发现了一本介绍书法用笔的笔说,王羲之跪下向父亲求情,才被允许阅读,后来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卫夫人见他进步神速,断定他肯定读过了用笔秘诀,竟然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会超过我的。”王羲之不仅从用笔秘诀中得到了益处,还潜心研究“永字八法”,他用了十五年时间探索“永”字的写法,从而使永字八法成为书坛学子把握书法技巧的捷径。 宋代诗人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当书法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要想更上一层楼,那就不是仅仅靠勤苦二字所能达到的.有的书法家善于从日常生活现象中获取灵感,草书圣手张旭自称曾看见挑夫在狭路相遇,他们互不相让,擦肩而过,张旭由此领悟到书法中笔画穿插避让以及偏旁组合中主次处

12、置的方法,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领悟到草书的韵律。 还有一故事说得更绝,说一位书法家为学习古人的书法,练字达到痴迷的程度,晚上睡觉还用手指在老婆的肚皮上划来划去,老婆不大乐意,说:“自己有体,何必划人?一语惊醒梦中人,书法家想,是啊,为什么要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呢?于是自创一体,从此成了名家.张 大 千 的 书法 艺 术张大千对李瑞清的书法情有独钟,并以超常的临摹天赋很快掌握了李的书法特点和精神,以至能够逼真地临摹其书作. 一次,张大千写了一副对联,拿给善摩李瑞清书迹的李健看,同时开玩笑地说,这是老师所书但未署款.身为李瑞清侄儿,也曾在叔叔身边学了许多年的李健,细细看了起来,竟然分不出其书作的真伪

13、。李瑞清的门生有很多,但对张大千格外器重,他病重卧床无法写字时,社会上送来的笔单大多由张大千代书。作为李瑞清的入室弟子,张大千的书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了山水画的意境,达到了艺术上的精深境地。仔细鉴赏张大千的墨迹,看上去笔笔有力,但这种力并不是一味求其表面上的张扬外露和剑拔弩张,而是使力与感情相融合的,藏于笔墨之中的锥沙印泥之妙,可以说是达到了“骨力”与“内美”的和谐统一。 子换父字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都是著名的大书法家.父与子之间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一次,王羲之有事去京城,临走时在家中的墙壁上题了几个字.王献之也受好写字,他偷偷地把父亲题的字擦掉,照原样题写上自己的字。王献之写好后,仔细端

14、详了一番,自以为写得不错,能够以假乱真了。王羲之回到家中,看到墙壁上的字,仍旧以为是自己原先题的字,很不满意,不觉叹气说:“我离家时真是喝得大醉了。王献之听了,内心非常惭愧。从此,他更加认真刻苦地练字也成了一个与父样齐名的书法家。 乞米帖 颜真卿为唐代三朝旧臣,忠正刚正,名重海内.但是因廉洁自持,绝不贪枉苟取,因此衣食也常不能自给。他曾写一封乞米的信给当时的李太保,表明他拙于生产,家里食指浩繁,全家喝粥度日已经数月了,现在又没米了,感到十分扰心,希望看在以往的交情上,请求救济一些米给他。那种情况实在令人同情。颜真卿的书法成就一直为后代尊崇,多少都受到了他的人格感召之故。 腹背作书 翰林顾子敦身

15、材魁梧,与黄山谷同在翰林院供职。夏日闷热,子敦有午睡的习惯.黄山谷每伺子敦熟睡之际,便在他敞露的胸腹上写字。子敦虽然恼怒也无可奈何.有一天,他睡在桌子上,醒后得意地对黄山谷说:“这下子你没法子捉弄我了!山谷笑而不语.等回到家,子敦脱下衣衫,夫人问子敦背上的字是怎么回事?原来山谷偷偷地将诗写在他的背上了。诗云:“红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当时民间流行纹背,写的就是这首诗,所以被山谷用来作为开玩笑的材料了。欧阳通学书买父字 欧阳通是欧阳询的儿子.他很小的时候,欧阳询就去世了。欧阳通懂事后,母亲开始教他临习父亲的字。欧阳通人小,练字时间一长,就想出去玩,字也写

16、得马马虎虎。母亲就对他说“孩子,你父亲写的字可好了,还有许多人用很高的价钱来买他的字。你要像你父亲那样,写出一手好字来。”欧阳通听了说:“我也能像父亲那样写出好字,只是不知道被人家买出的父亲的字是怎样的。以后,他就经常把母亲给的零花花积起来,将父亲以前卖给人家的字,再买回来。人家不肯卖时,他就出高价.在知道父亲的字确实很好后,他练字就不再偷懒了。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欧阳通的字能写得和他父亲一样好,来买他写的字的人也多了. 苏东坡让道 某日,宋代大学士苏东坡郊游,见众多农夫在挑塘泥肥田。他信步走到一条小田埂上,不想迎面碰上一挑泥农妇。二人相对,各不让路.苏学士出大言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吾乃读书之人,汝妇当让道于我.”妇人一笑,说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