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原则、方法、禁忌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70301117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批评的原则、方法、禁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批评的原则、方法、禁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批评的原则、方法、禁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批评的原则、方法、禁忌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批评的原则、方法、禁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批评的原则、方法、禁忌(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批评的原则、方法、禁忌批评,是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唤起学生对其行为表现中存在问题的警觉的一种负性心理刺激。它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常用工具。批评得当,能指点迷津,启迪心智,反之,则事与愿违。作为班主任,不仅要理解批评的原则和作用,还要注意批评的方法、艺术和禁忌。一、批评的原则。1、及时反应,观点鲜明。不良现象一经发现,班主任要观点鲜明地及时反应。因为学生的心理活动易受老师的暗示影响,教师的反应越及时,批评对象越能及早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批评的效果也越好。同时,及早反应,亦能使某些模糊认识得以澄清,起到预防犯错误的作用。反之,贻误时机,或“秋后算账”,都会使“评”失时机,“批”乏效果。2、爱为基础,

2、情理交融。“爱是人对重要事物的恋慕向往的心情”。爱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是学生信任老师的前提。那么,爱缘何而生?学生是老师耕耘的土壤,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教师若能积极转变观念,以一种为时代培育英才的态度,自觉对教育教学进行反思,摆脱“应试教育”的人生观,全面、发展的评估学生,往往发现学生的“可师”、“可爱”之处,教师才能“心中有爱”;在爱的外化即批评时,要注意以情动人,以理晓人,态度诚恳,耐心细致,才能情理交融,“评”得全面,“批”的中肯,学生才能“明其理”、“亲其师”、“信其道”,而“改其行”。3、就事论事,评理公正。批评前,先查清事实原委,再兼顾主观客观,一视同仁,全面的“评”,适量的“

3、批”。为防止用有色眼镜看人,对“学困生”应有更多的关爱和鼓励,他们一般自卑心理重,挫折感多,对教师的批评有一种紧张、抗拒的心理,对他们的尊严、人格,教师应充分尊重,对其个人隐私权也要维护,对他们所犯的错误,只应看作是一个孩子的行为,绝不能将儿童的错误成人化。二、批评的方法。1、文字批法。班主任可以通过作业、作文、书信等文字形式,与学生交流思想,少“批”多“评”。如:考试之后,让学生及时总结,给父母或者老师说说心里话,用笔倾诉自己的成败得失,喜怒哀乐。有误会及时沟通,有问题及时暴露解决。然后老师予以书面“点评”。这样做,既不伤害学生自尊,又使批评简捷精到,既避免了“今夜有暴风雪”,又使学生能“站

4、直了,别趴下”。2、行为批评法。教师用自己的言行或活动,使学生发现、认识并改正错误。它充分利用教师的“光环效应”和学生的从众心理,实现教育目的。3、谈话批评法。利用语言的丰富,语言的直婉,语言的深与浅,语言的刚与柔,巧妙运用。在谈话前,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预设谈话的情景、程序和方法,使批评达到预期目的。在谈话中,力求语言新颖,言辞准确,避免喋喋不休,拖沓冗长,以达醍醐灌顶之效。在谈话时,还要对学生察言观色,注意反馈,并随机应变,灵活调整语气语音语调,使效果最优化。三、批评的禁忌。1、忌羞辱性批评。就是挖苦、讽刺的语言批评,使学生感到难为情、窘迫、甚至屈辱。它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

5、使学生难以感受到老师的爱。批评者在损伤学生的同时,在自己心里也埋下了怨恨的种子。学生的形象被贬损时,教师的神圣也荡然无存。心理学认为,人在自尊心低落时,最易与他人发生冲突,课堂上的师生对立也多因此而起。2、忌威胁式批评。有些教师为了使批评能立竿见影,往往用“要不然”“否则”之类的最后通牒式语言,或者干脆“以罚代批”。如,“明天再不叫家长来,你就别进教室。”“今天又迟到了,罚你扫地一周”等。威胁式批评只会产生负面效应:一方面,威胁易产生师生情感上的对立,学生很难听进老师的话;另一方面,威胁式批评往往不易付诸行动,时间一长,老师的话就会失灵,教师的威信也会丧失;同时,威胁式的批评若用词不当,容易造

6、成学生对一些诸如“劳动”“义务劳动”的观念的错误理解,给思想品德教育增加难度。3、忌“绝望式”批评。指用教训、指责的语言,指出学生是令人失望,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的人,让学生感到自己一无是处。用一些“你将来”“你总是,”“你从来”“我早说过”之类“论断”性词语,对学生进行全盘否定,甚至终身否定,使学生产生绝望心理,从而“破罐子破摔”,使学生的错误逐渐升级。4、忌急功式批评。有些学生由于自身的因素和环境的影响,往往旧错刚过,又犯新错,或一再重复一些错误。他们的错误具有多发性、反复性的特点。对于他们,教师不能急功近利,追求“速效”,应该以足够的耐心,多发现学生的进步,允许他们在曲折中前进。总之,班主任应积极研习批评的艺术,避免对学生造成伤害,同时,使我们的教育效果最优化,使师生的心灵之桥更加牢固,使我们的工作处于主动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