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节 辛亥革命-五年(2016—2020)全国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人民版必修1)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70264009 上传时间:2024-02-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8.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9节 辛亥革命-五年(2016—2020)全国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人民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9节 辛亥革命-五年(2016—2020)全国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人民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9节 辛亥革命-五年(2016—2020)全国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人民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9节 辛亥革命-五年(2016—2020)全国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人民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9节 辛亥革命-五年(2016—2020)全国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人民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9节 辛亥革命-五年(2016—2020)全国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人民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节 辛亥革命-五年(2016—2020)全国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人民版必修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9节 辛亥革命1(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III,29,4分)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袁世凯认为临时共和政府应该由清帝指派其全权组建,孙中山认为临时共和政府应该由人民选举产生,因此二者分歧体现的本质是政府组建的主导权,B正确;材料中的袁世凯和孙中山都主张实行共和体制,A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临时共和政府的组建问题,并未涉及社会革命

2、的内容,C排除;临时大总统的人选不存在争议,因为孙中山同意只要袁世凯赞同共和,中华民国政府的总统就让位给袁世凯,D排除。故选B。1(2019天津卷,7,4分)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的革命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故选B。湖北革命军公告的针对的对象是士兵,再结合所学可

3、知,辛亥革命主要依靠军队的力量,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国际上其他国家对此的态度,排除C;由材料“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可知,辛亥革命不能体现反帝性质,排除D。1(2018年江苏卷,8,3分)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答案】B【解析】“光绪二十八年”是1902年,“要办路因为哪一件? 怕的是外国占路权”指的是保路运

4、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川的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条件,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故D项错误。2(2018年11月浙江选考,12,2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A君主立宪制B总统制C责任内阁制D君主制【答案】C【解析】根据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可以弹劾临时大总统,“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并结合所学可知,临时约法规定中

5、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C项正确;中华民国没有君主;并不实行总统制;故排除A、B、D三项。1(2017年海南卷,10,2分)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师、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判断出这是清末预备立宪,材料“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师、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这体现出预备立宪的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故C正确;预备立

6、宪是一场骗局,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故A错误;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说明预备立宪在一定程度上引进了民主,故B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次在中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预备立宪没有涉及,故D错误。【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晚清预备立宪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晚清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清政府逐渐意识到“变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901年,清政府终于宣布实行“新政”。之后又推出“预备立宪”。试图通过法律的变革和“宪政”的允诺最终实现“皇位永固”。事实证明,这些举措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

7、加速了它的覆灭。但是,清末修律客观上奠定了中国近代法制的基础,基本完成了从古代法制向近代法制的转变。1(2016年北京卷,17)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图9和图10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图9 图10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A B C D【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错误,因为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也就是11月起义已经结束,排除A项和D项;项不选,通过图片中的广告只能看出时局变动,但不

8、能说明商人投入政治变革中,排除A项和B项;正确,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土崩瓦解,民主共和成为历史的趋势,商人抓住这个变局将广告由“本世纪的贫血症之良药”改为了“专制与共和之过渡”,所以正确,故本题答案选C项。【名师点睛】本题是图片类历史选择题,解读此类题目目时要最大要从图片(包括图片的标题、内容、出处)最大程度获取有效信息,将所得信息融入课本相关知识,并综合题干的要求分析判断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如本题要将广告中的广告词和辛亥革命等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大胆地排除掉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2(2016年新课标3卷,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

9、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答案】D【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本题以西学新名词为切入点,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正体现了新课标高考能力定位的命题思路。本题反映的逻辑现象是“西学新名词-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解题思路是“表象实质”。这启示我们平时复习备考时加强对考生的解题能力的训练,一定要掌握根本目的类试题的解法,一般规律就是维护统治。3(2016年海南卷,16)1898年

10、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答案】C【名师点睛】本题以明定国是诏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说明类”的选择题的解答技巧是把握“现象本质”的逻辑关系,关键是弄清逻辑关系。本题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圣贤义理之学”是根本,“博采西学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实质上说明维新派为了推行变法采用了妥协的手段。“说明”类的选

11、择题在新课标高考中比例比较高,老师一定指导学生多做训练。4(2016年海南卷,17)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这表明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时间信息可知,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新式教育与科举融为一体,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故可以排除;材料反映的现象科举制度影响的结果,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名师点睛】本题以大公报的刊文为切入点,考查

12、考生对晚清教育制度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表明类”的选择题的解答技巧是把握“现象本质”的逻辑关系,关键是弄清逻辑关系。本题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剪辫的新国民和留学生,为参加科举考试仍然要戴上假辫子”,这实质上说明科举制度对社会观念转变的迟滞作用。本题契合社会转型和创新意识,是一道非常不错的好题。5(2016年上海卷,24)“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竞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这段文字写于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答案】C【名师点睛】材

13、料中这段文字是来源于孙中山的民权初步,是孙中山针对当时的张勋复辟而写的一篇呼吁性的文章。在辛亥革命失败之后,孙中山又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一系列民主事业的运动。后期又提出了新三民主义,与共产党合作开展了北伐运动。孙中山先生一生都为革命事业奔走呼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6(2016年上海卷,34)1912年12月某报载“女士大骂参议员”一文,写道:“当民军起义时代女子牺牲生命财产,与男子同功,何以革命成功,竟弃女子于不顾?女子亦组织中华民国之重要分子,二万万女同胞,当然与男子立于平等之地位。即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有参政权,亦必不承认袁为大总统。”这则新闻说明A女性的平等意识日

14、益增强B女性载辛亥革命中做出了贡献C部分女性反对袁世凯上台D女性争取参政权的道路艰难曲折【答案】D项3分,A、B项1分,C项0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很明显是在强调女权的问题,是借着“女士大骂参议员”这一话题来说明女性意识在提高。但是这种女性意识的提高是受到很多传统观念限制的,因此在追求女性平等的道路上十分艰辛,A选项最准确。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中说“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有参政权,亦必不承认袁为大总统。”因此女性的态度是有条件的接受,不是完全反对。【名师点睛】女性解放的尺度是社会解放的天然尺度。世界女权主义的兴起是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分为三个阶段。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女权主义家波夫娃。中国的女权主义是舶来品,是从西方的女权主义和女权运动中汲取经验,逐步发展自己的女权主义。中国的女权主义往往体现在教育和语言上,尤其是教育最能体现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