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进程判断标准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70258965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化进程判断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工业化进程判断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工业化进程判断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工业化进程判断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工业化进程判断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业化进程判断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化进程判断标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业化进程判断标准工业化阶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要阶段,对其判断也同工业化的定义一样,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指标值将工业化进程划分为工业化初期(即工业化起步时期)、工业化中期(即工业化起飞时期)、工业化后期(即基本实现工业化的时期)和后工业化阶段(即全面实现工业化的时期)。国外学者对工业化进程的量化测评研究一般是从工业结构、产业结构、从业结构、人均收入水平、城镇化率等方面进行测度,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夫曼、库兹涅茨、科林克拉克、钱纳里与赛尔奎因、约翰科迪等人。这些典型的量化测度方法受到了国际国内普遍认可和广泛采纳。1工业结构水平判断方法(1)霍夫曼比例德国经济学家在1931年出

2、版的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中,提出了霍夫曼比例(H),即消费资料工业与生产资料工业的比值,并根据这个比例的变化趋势,把工业化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霍夫曼比例介于4-6之间;第二阶段,霍夫曼比例介于1.5-3.5之间;第三阶段,霍夫曼比例介于0.5-1.5之间;第四阶段,霍夫曼比例小于0.5。霍夫曼比例亦称作霍夫曼系数,其基本表达式为: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霍夫曼比例揭示了工业化过程中工业部门内部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霍夫曼比例越低,说明资本品工业规模越发展,相应地消费品工业比重越小,工业结构乃至整个产业结构高度越高。因此,霍夫曼比例的变化反映了工业化的进程。(2)科迪指

3、标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主持的一项研究中约翰科迪等(1990)学者根据工业的主体部分制造业的增加值在总商品生产部门增加值中所占的份额来衡量工业化水平。科迪等人把工业化水平划分为非工业化(20%以下)、正在工业化(20%40%)、半工业化(40%60%)、工业化(60%以上)等四类。其中,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部分(工业还包括采掘业和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行业);总商品生产增加值(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矿产业;制造业;电力及其他公用事业;建筑业),大体上相当于物质生产部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增加值。2产业结构水平划分方法(1)蒙库兹涅茨划分标准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硏究认

4、为,工业化作为产业结构变动最迅速的时期,其演进阶段也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表现出来:从三次产业GDP结构的变动看,在工业化起点,第一产业的比重较高,第二产业的比重较低;由于市场经济国家在工业化开始时市场化已得到较大进展,以商业、服务业为基础的第三产业的比重较高。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只是缓慢提高。当第一产业的比重降低到20%以下、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而在GDP结构中占最大比重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的比重再降低到10%左右、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时,工业化就到了结束阶段(一般来说,此后第二产业的比重便转为相

5、对稳定或有所下降)。(2)赛尔奎因与钱纳里划分标准赛尔奎因与钱纳里等人研究认为,产业结构变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三次产业GDP结构的变动看,在前工业化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较高,第二产业的比重较低;在工业化初期,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大于20%),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但低于第一产业的比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只是缓慢提高;当第一产业的比重降低低到20%以下、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而在GDP结构中占最大比重时,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的比重再降低到10%左右、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时,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3就业结构水平划分标准(1)配第克拉克定理配第克拉克定理是经济发展过

6、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经验性学说。1691年,威廉配第对当时英国的实际硏究中发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中心将逐渐由有形的财物生产转向无形的服务性生产,即工业往往比农业利润多、商业往往比工业的利润多。因此劳动力必然由农转工,而后再由工转商。随着人均收入水平地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该定理通过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表明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2)赛尔奎因和钱纳里就业结构模式赛尔奎因与钱纳里等人研究认为:工业化导致了劳动力就业结构的

7、转变。工业化过程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的过程,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过程,同时也是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的过程。因此,通过分析就业结构演变轨迹,可以判断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根据赛尔奎因和钱纳里就业结构模式,三次就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是随着工业化的起步和推进,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不断提高;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的变化不再显著,大量农业劳动力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并导致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的持续下降与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的持续上升。4人均GDP水平划分方法通过对多国工业化的研究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结构

8、的全面转变,工业化可用人均GDP水平来衡量,人均GDP水平越高,工业化水平也就越高。钱纳里等人按人均GDP水平将所研究国家的工业化分为4个不同的阶段。该划分方法被称为钱纳里的一般标准工业化模型。在使用人均GDP水平测度工业化水平时,学者们大多采用钱纳里一般标准工业化模型。人均GDP水平变动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工业段人均CDP1964年奠元1970鞘|元M2年航MS200-400280-560728-1456第二媲400-800560-1120M56-29I2第三腹800-15001120-21002912-54601500-24002100-33605460-87365城乡结构状况划分方法H钱纳

9、里等经济学家在硏究各国经济结构转变的趋势时,曾概括了工业化发展阶段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即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而城市化所提供的集聚效应又反过来推进工业化进程。一般认为,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城市化率介于10%-30%之间;在工业化的中级阶段,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在工业化的高级阶段,城市化率一般在70%-80%之间;后工业社会时期,城市化率在80%以上。城市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镇全部常住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重。6按照比较劳动生产率衡量工业化进程也是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随着富余劳动力大量向外转移,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劳动生

10、产率将发生明显变化。根据国际经验,当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明显缩小时,标志着工业化已进入中期;当比较劳动生产率逐渐均衡时,标志着工业化已进入后期。7国内学者对工业化进程的划分方法国内学者对工业化阶段的划分除直接援用外国划分法外,也有的学者进行了一定创新。(1)陈佳贵判断工业化所处阶段的标准:朋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实现阶段后工业化工业化朋期工业此中期工业化広期M(5)$.人均GSP您济发展水平)(1評年美元1冊-200-400400-SOO800-1.5001制以上&1996年美元620-12401240-2刪2480-49604960-93009300以匕1995年类元610-12201240-24

11、02480-49604960-93009300以E20叩年夷元660-13201320-2102640-52805280-99199910以上血2年芙元6S0-13601360-27302730-54605460-10200IM00以上2W4年灵兀720-1441(1440-28802880-57605750-1DSWmw以上工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产牝姑柯AlA20,11AiASASAm,is艮制谴业增加值占总蔺品增KLtfRlT业结和却以下20-m45%50、60%60%丄人口城帀化率(空间结期M以F30c5殊50-60%M)J说75%以匕5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就业结刚60%以E4530-45

12、9t105%io%yf其中:A、I、S分别代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2)重庆市经济发展战略及规划研究课题组的测评标准(3)一个普遍采用的简单方法通常情况下,国内主要采用人均生产总值、产业结构(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或一二三产业产值比)、工业结构(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部门增加值的比重)、就业结构(非农就业比重或第一产业就业占比)以及城镇化率几项指标来衡量工业化水平。衡量工业化进程的标志值发展阶段人均生产总值(美元)非农增加值比重(%)非农就业比重(%)城镇化率(%)工业化初期1200652010工业化中期2500805030工业化后期5000907060后工业化阶段1000095908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