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黄土窑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70044700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8.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乡的黄土窑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故乡的黄土窑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故乡的黄土窑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故乡的黄土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乡的黄土窑(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乡的黄土窑故乡的黄土窑 毛锜 一说到黄土窑,人们会很自然联想到延安那满坡遍岭的窑洞。的确,那儿的窑洞太多啦。不过,我此刻要记述的,却是我们家乡五陵原五陵原: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北部,以西汉在这里设立的五个陵邑而得名。上的黄土窑。 我们家乡的黄土窑,因为一般都是从平地上挖坑,先辟成一个四方窑院,然后在周围打成窑洞,再开挖一个四十五度斜坡的“窑漫道”作为出路,所以老百姓习惯地叫它为“地窑”或“窑里”。古诗中的“院落地下藏”和“平地起炊烟”,就是描写这种黄土窑的。这种地窑,单我们一个三四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就有六处。其中有两处是我小时候经常走动的。一处就是我对门的吴叔叔家;一处就是邻近的窑里二婶家。要说

2、这两家的地窑,也都有年头了,这是从那被烟火熏得黑糊糊的窑顶、长满酸枣树的窑面可以看得出来的。起初,我总以为住地窑的一定是穷困人家,后来细想并不完全是这样。就拿我对门的吴叔叔来说,他当时是教书先生,县城里也有高房大院,可他却喜欢住这偏僻乡村的地窑。记得有一次我迷惑不解地问过吴叔叔,他用手拍了一下我的脑袋说:“小傻瓜,住地窑冬暖夏凉,真是过神仙般的生活哩。” 从此,窑洞在我童稚的心目中变得更神秘了。为了亲身体验一下那洞天福地的神仙生活,那时我倒是喜欢经常和父亲到吴叔叔和窑里二婶家去串门。三伏天太阳像火烤,可一到了地窑里便暑气全消;三九天,西北风打呼哨,一旦进了地窑里就连纹丝的风也感觉不到了。地窑还

3、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安静,它几乎终日是静悄悄的,只是偶尔能听到一半声鸡鸣犬吠和人畜穿过窑背轻轻的脚步声。 我们家乡的窑洞,既不用石头砌,也不用砖瓦箍,应该说是地地道道的黄土窑洞。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还有一段有关黄土窑洞的轶事呢!以前他演武家坡里的王宝钏,凭主观猜想总是把台词念为“破瓦寒窑”,甚至还添了“碎砖烂瓦”一类的话,后来当他来西安演出,参观了王宝钏寒窑的遗址后,才发现自己是把“坡挖寒窑”误为“破瓦寒窑”了。 遗憾的是那么妙趣横生的黄土窑,近年来在我们家乡五陵原上日益减少了。原因是不消说的,由于农民生活的逐步富裕,人们在不断改善着自己的居处条件。最普遍的是大兴土木盖一排排的瓦房,少数人

4、还有盖两层小楼房的。向高处发展的风气起来了,向地下发展的传统便慢慢淡忘了。可惜世界上的事物的发展,却总是错综复杂的。近一两年从欧洲传送过来的新闻照片,却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在法国和瑞士边境葱翠的卢瓦尔峡谷及其附近一带,洞穴生活方式却再次不可思议地复活了。许多不耐市声喧嚣的城市居民,乔迁到这个“世外桃源”里来了。当他们住进窑洞之后,除体会到“冬暖夏凉”的固有优点之外,还发现了住窑洞弹琴“音乐效果极佳”和“烘烤面包别有风味”等等妙不可言的好处。也怪道了日、美、瑞士等国的学者,接踵而来对黄土窑洞不断进行研究和考察,其中日本东京大学的“中国窑洞”考察团已来过四次,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戈兰尼教授已来过三次。最近还听说,有一个以黄土窑洞为主要议题的国际生土建筑学术讨论会,就要在北京召开了。 人类的生活,真是一曲令人眼花缭乱的五彩缤纷的交响乐。有人在幽静中追求喧闹,也有人在喧闹中追求幽静。当然黄土窑洞生活的再现,会使人们重新估价人类祖先愚昧中的某些聪明之处,但在有了现代化照明和音响设备的今天,时兴的黄土窑洞,无论如何,不会是当年王宝钏“坡挖寒窑”的翻版。因为人类在前进,我们的黄土窑洞必然也会跟上前进。家乡的黄土窑洞啊,祝愿你的明天更加美好和舒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