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太阳教案7篇

上传人:G*** 文档编号:469897171 上传时间:2024-04-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课太阳教案7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科学课太阳教案7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科学课太阳教案7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科学课太阳教案7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科学课太阳教案7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课太阳教案7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课太阳教案7篇(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学课太阳教案7篇 科学课太阳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并能按一定比例制作简易太阳系模型。 2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在教室里和操场分小组教学。 2材料: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橡皮泥、小皮球等。 第一课时 一、设计太阳系模型。 1谈话:根据上节课得到的有关太阳系家族成员的信息,说一说太阳系各成员之间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2学生汇报后组织大家在教材第43页的空白处画出太阳系主要成员的位置顺序关系图。 3提问:如果我们根据已经掌握的太阳系资料做个太阳系模型,应

2、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4学生分小组举行深入讨论交流。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后,教师从八颗行星模型的布局、模拟材料选择以及行星模拟的大小和位置关系等三方面进行总结。 6指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考 (1)如果要对九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如何处理?(指导学生认识到需要按照比例来缩小。) (2)如果要综合利用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九大行星的赤道数据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如何处理呢?(指导学生认识到比例要一致。) (3)处理数据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如果兼顾体积和距离两个数据是不可能在桌子上完成这个模型的建立工作,其中的原因在教材说明部分已经有过描述,这里不再

3、复述。) (4)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可以怎么做?(指导学生认识可以分别处理两类数据,做不同类型的模型。) 7指导学生按照大小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体积大小。如果以水星模拟大小为0.5厘米直径的圆球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模拟的大小分别为1厘米、1厘米、0.7厘米、14厘米、12厘米、5厘米和5厘米。 8指导学生按照距离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远近数据。如果以水星到太阳模拟距离为0.6厘米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到太阳模拟距离分别为1厘米、1.5厘米、2.3厘米、7.8厘米、14.3厘米、28.7厘米和45厘米。 二、制作太阳系模

4、型。 1讲述在室内建立太阳系模型的步骤: (1)参照一定比例将各色橡皮泥或准备的其他材料分别加工成“八颗行星”。 (2)由于八颗行星都是以椭圆轨道围绕太阳公转,且行星轨道基本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可以用泡沫板或其他平板做八颗行星的轨道平面。然后参照八颗行星分布的图片,调整各行星轨道之间的距离。 (3)参照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把行星安置在各自的运行轨道上。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开始制作太阳系模型,教师深入各小组举行指导。 3制作好模型后教师组织同学分别交流自制的太阳系模型,并对同学勤于动脑、善于动手的良好品质给予充分肯定。 一、指导学生开展模拟太阳系的游戏。 1谈话:为了进一步巩固大家对太阳系行星运

5、转轨道的认识,我们进行一项做模拟太阳系的游戏。2讲解游戏方法:操场中心由一位同学举起一只篮球代表太阳。8位同学举着象征不同行星的小球进场。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转。谁走的路线离“太阳”远近的次序错了则出局,全部走对后开始第二局。(教师在组织这项活动时不要在地上画出轨道圆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所扮演的角色确定自己离太阳的远近和“运行轨道”,同时让那些走错的同学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 3学生游戏,并在活动中熟悉行星运行轨道的认识。 二、指导学生到操场上建造模型。 1提问: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2学生思

6、考汇报,教师小结,指出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再按比例缩小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计算好之后会发现“土星”已经距离“太阳”有143米了,一般学校的操场已无法完成这样的建模活动,如果算上最远的“海王星”更是距离“太阳”有451米之遥! 3将一颗直径1.4厘米的玻璃珠或橡皮泥球代表太阳,在草场上分别量出距“太阳”0.58米、1.8米、1.5米、2.3米、7.8米、14.3米、28.8米和45.1米的8个点,在这些位置上安排分别代表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同学。带领其他同学进行一次“太空之旅”,当走到某一行星前时,不仅强调该行星距离太阳的位置关系,还可以邀请同学说一

7、说他们自己对该行星其他特点的认识。 4小结:说一说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太阳系天体及天体运动特点。 2会查阅资料,并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资料。 教学准备 各种有关太阳系天体介绍的书籍和多媒体资料。 一根1.5米长的细绳、一截6厘米长的塑料管、一个有孔的橡皮塞、一只秒表、一个砝码或几个垫圈。 第一课时 1提出问题。 (1)播放录像:太阳系各天体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2)教师提问:关于刚才播放的这段录像,你们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要点。 2推断与猜想。 (1)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推断产生这些问题

8、的原因。例如:太阳有很强的引力、宇宙大爆炸中产生的能量使得天体在惯性的作用下还在不停的运动、天体之间有磁场在不断的吸引和排斥的过程中使得它们不停地运动。 (2)学生思考上述问题,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教师板书要点。 3制定方案。 (1)学生分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大多数同学都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如何分工,如何记录等。 (2)小组汇报研究方案。学生可以吸取别人方案的长处,修改完善自己的方案,也可以指出别的小组方案中明显的问题或漏洞,帮助他人完善研究方案。 4考察与研究。 (1)各学习小组按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搜集相关资料 (2)教师在各小组巡回参观,但不发表评价意见。当学生按研

9、究方案进行实施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提供帮助;当研究方案出现问题,到了不修改无法进行下一步研究时,教师可提供指导。 5交流与小结。 (1)各小组汇报研究的过程以及得出的结论。相同的研究项目,研究结论不同的小组,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其他小组帮助分析原因,最终确定合理的结论。 (2)选评“研究计划最周密、结论最令人信服的学习小组”。 6办专题小报。 (1)学生小组讨论完善专题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2)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专题小报。 (3)根据学生专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第二课时 1谈话: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行星绕太阳转

10、动都有各自的轨迹,而且转动的周期也各不相同,你知道行星公转周期与什么有关吗? 2学生讨论后回答。 3谈话:猜想一下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怎样影响行星公转周期的,把你的假设写在实验记录上。 4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 5在学生设计实验汇报并给予评价的基础上,讲解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有什么关系实验的有效方法:首先,把细绳穿过塑料管,一头拴上橡皮塞,一头拴上砝码;其次,捏住塑料管,举过头顶,让橡皮塞做匀速圆周运动,橡皮塞旋转形成的圆代表行星的轨道。注意:使塑料管下的绳长保持不变;第三,分别使转动的绳长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计算橡皮塞的不同运转周期。 教师在组织同学开展此项活动

11、时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事项: (1)先组织学生进行假设,例如: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其公转周期越短。然后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2)在此实验中,保持橡皮塞的匀速运动是操作难点。为此。课文设计了套管装置,使实验者能利用重物砝码来显示橡皮塞是否匀速运动。在实验中,教师一定要强调:在橡皮塞转动过程中,塑料管下端的绳长保持不变时,说明运转基本达到匀速,这时开始计时和记录橡皮塞转动的圈数。 (3)可在拴橡皮塞一端的绳子上用彩笔或贴纸、橡皮筋分别标出离橡皮塞20厘米、40厘米、60厘米的位置,以便学生控制转动橡皮塞的力量,使转动的半径保持恒定。 (4)要求学生每次转10圈,然后用转动所用时间除以10,要至少重

12、复3次实验,取平均值,为其公转周期。 (5)注意小组内学生的分工合作。可通过小组讨论或指派的方法,确定转橡皮塞、计时、记录、监督的人选,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本活动适合在操场上散开进行。 6学生分组实验,并把实验记录和实验结论写下来,从而验证假设。 7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小结。 8谈话:在这个实验中,你还发现哪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科学课太阳教案篇2 活动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会流动,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非常熟悉,但是对空气的概念还是比较模糊。于是开展了此次科学活动。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人手,通过观察实验来探究空气的性质。激发幼儿对

13、周围事物的探索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特性,知道空气无处不在。 2、感知空气压力的存在。 3、培养动手、动脑的习惯。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1、白纸若干张;泡泡液每组一盆,圆形纸筒每人一个,擦手用的毛巾人手一个;欢快的音乐。 2、有吹泡泡游戏经验。 活动过程: 一、魔术表演 魔术过程中,采用几种用手掌拿纸的方式。 谁愿意和我一起来表演魔术? 每人一张白纸进行魔术表演。 二、为什么不掉 1、集体讨论。 手掌上的纸为什么不掉? 2、小结。 当我们带着我们手掌上的纸运动起来的时候周围的空气宝宝也跟着运动了起来,它们使劲

14、的把纸按在了我们的手掌上,所以纸就会牢牢的贴附在手掌上了! 三、好玩的泡泡 1、接泡泡。 一起用白纸接泡泡。 2、说一说。 泡泡里面有什么? 空气是怎么进到泡泡里的? 能用嘴巴把空气吹进去吗?为什么不能用嘴直接接触泡泡液? 教师小结:泡泡液是不能用嘴直接接触的,因为不卫生、有毒。 3、分组操作。 试一试把纸筒里的空气吹到泡泡里。 提示:第一次操作。 让纸筒里的空气自己跑到泡泡里。 提示:第二次操作。 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将纸筒里的空气吹到泡泡里的? 空气为什么会自己跑到泡泡里? 5、小结。 纸筒的一端沾上了肥皂水,然后再把另一端放到水里。这时将纸卷桶向下压,水宝宝们就进入到了纸卷桶里了,使纸卷桶里的空气宝宝受到挤压慢慢上升,然后吹动乐肥皂膜,就吹出了大大的泡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