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论导读教案(2)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69758031 上传时间:2022-09-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画论导读教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画论导读教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画论导读教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画论导读教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画论导读教案(2)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画论导读教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画论导读教案(2)(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画论导读课程教案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中国画论:第二章:魏晋南北朝画论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时间教学目的或要求:1、了解魏晋南北朝绘画理论的特点。2、掌握顾恺之的绘画理论贡献,谢赫的“六法”论,宗炳和王微开创的山水画论。教学重点、难点:顾恺之、谢赫、宗炳、王微的画论教学进程(包括基本内容、环节、步骤):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基本内容: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画论曹植和陆机的绘画功能论陆机论绘画的特点“存形莫善于画”书、画、文的首次结合及王廙的理论顾恺之的绘画理论贡献谢赫的“六法”及姚最的“心师造化”论宗炳和王微开创山水画论戴颙的雕塑论教学环节与步骤: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画论我国古代美术理论的发展,从

2、春秋至汉代是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如第一章说过的是诸子论画。孔丘、庄周、韩非、刘安、王充等人的著作中,有些篇章谈到绘画,论述比较简略,且作者本意往往不在于论画,而是借论画以喻道,阐发他们的哲学观点或学术思想。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美术理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它完成了继往开来的使命,成就可观,影响深远。东晋的顾恺之和南齐的谢赫以及南陈的姚最,都是有突出贡献的人。此外,我国的山水画也兴起于这一时期,刘宋的宗炳和王微开辟了表现自然美的山水画理论的新领域。象“心师造化”;“迁想妙得”;形似与神似;“以形写神”;以及以“气韵生动”为首的“六法”等理论,不仅影响于古代创作,也影响于

3、今天的中国画创作,而且有些理论的作用超越了美术范围,成为姊妹艺术的共同精神财富。理论是创作实践的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理论的大发展,是建立在美术创作繁荣的基础上的。当时的美术创作开了一代新风貌。谢赫评魏晋著名画家卫协,曾说:“古画皆略,至协始精。”卫协的作品早已无存,难以验证。从现在看到的顾恺之的画及其理论来考察,绘画脱离古拙简略的阶段,上升到精深描绘的阶段,实际上不是一两个画家达到的水平,而是魏晋南北朝绘画普遍发展了一大步的表现。所谓后来的画比以前的精,主要体现在人物内心世界的刻划上。比如武梁祠汉画像石荆轲刺秦王,生动的人物形象是依靠姿态动势的勾画,颜面神情的表现是简略的。辽阳汉墓壁画出行

4、图,马的形象飞奔如生,得力之处也在于动势的维妙维肖。而洛阳出土的汉墓人物画像砖和马王堆汉墓帛画,则人物主要借助于眼目眉宇传神。可见,汉代有些绘画已经由略向精过渡了。到了魏晋南北朝,绘画创作步入精深微妙的发展阶段。这一状况相应地促使理论也由简论转为深论。此外,魏晋南北朝美术理论的大发展还和评论者的变化有关系。春秋至汉代是诸子论画的阶段;到了魏晋南北朝则文学家也参与论画,特别是画家论画,对于推动美术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比起诸子是美术的内行,是实践者,所以见解能深入、具体而有系统。曹植和陆机的绘画功能论绘画起什么作用,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如何,这是每个历史时期研究艺术的人们所关心所回答的首

5、要问题。从春秋时代孔子提出艺术为礼教服务的主张之后,服膺儒家思想的人一致赞同,绘画上的存鉴戒的功能论成为不刊的信条。汉末的文学家王延寿写了一篇鲁灵光殿赋,他从殿内壁画中人物画的内容得出的结论是:“恶以诫世,善以示后。”这一思想源于孔子。此后曹植和陆机的绘画功能论,也不出儒家的认识范围。我们先看曹植对绘画作用的见解:“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死难,莫不抗首;见放臣逐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中国画论类编)通篇是儒家思想的说教,没有什么新见解,“存乎鉴戒者图画也”

6、的结论,明显的渊源于孔子的绘画功能说。曹植的文艺观与他的政治抱负有关,他本来是想“建永世之业,流金之功”的人,要求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他虽然致力于文学,但拿政治与文学相比,认为文学是“小道”。他与杨修的书信中说:“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未来也。”文学是不能同政治等量齐观的。相比之下,他倒是认为绘画比文学功能还高些。“小道”,是西汉的文学家杨雄讲的,说赋是小道。这是儒家观点。儒家认为礼乐政教之外,其他都是小道。(后来朱熹把农圃、医卜等都视为小道)曹丕的看法与曹植就不同了,他认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他所说的文章,包括辞赋文艺作品在内。曹丕在政治上得意,他认为文章可以

7、辅佐政治,成为不朽的事业。把绘画看得和文学一样高的,是陆机。他说:“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中国画论类编)孔子推崇诗,认为学诗可以事君、事父、办外交。在诗三百篇中孔子又推崇雅、颂两体。陆机把绘画创作同诗经的雅颂并论,认为绘画可以赞美伟大的事业,使其流芳久远。对于文艺作用评价这样高,在陆机之前,只有曹丕,而曹丕只是就文学而言。陆机这样大胆评价绘画的作用,在中国古代还是第一人。后世人对绘画评价虽没有这么高的,但都是没有离开艺术从属于政治这个大前提。陆机论绘画的特点“存形莫善于画”各种文艺形式(体裁)都有特殊性,正确认识其特殊性,才能发挥其所长。在古代,文艺分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

8、理论上说出不同的艺术形式的特点,是经过了一个由含糊到明确,由片面到全面的认识过程。我们在第一章中介绍过东汉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曾对绘画发表过一些正确的意见,但是他对绘画的特殊性及其作用的看法是错误的。王充所以贬低绘画的作用,是由于混淆了绘画与文学(或文章)的特殊性而导致的。到了西晋,陆机一语道破了文与画的区别:“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中国画论类编)宣明事物的道理,最有功效的是文字语言,保存形象,最好的办法是绘画。凡文艺创作都要塑造形象,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由语言刻划的,读者通过想象呈现于脑际。绘画的特点在于它的可视形象,读者直接能从画面上看到所描画的一切。陆机明确的认识到绘画

9、存形的长处是文字所代替不了的,所以他同等看待文与画的作用,没有高下之分。陆机的艺术分类学的创见,得力于他的文学理论研究工作。他的文赋是继曹丕的典论论文之后又一篇影响很大的文论。就文体的分析来说,比起曹丕更为精细,指出诗、赋等等文体的特征。对于绘画的特征,他虽然不象对文体那样详为论述,但他将文与画对比,从根本上辨明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书、画、文的首次结合及王廙的理论正确区分文学与绘画的不同特征,不仅有助于发挥它们各自的长处,也为它们之间的结合创造了条件。中国绘画与书法艺术的结合,中国绘画与文学的结合,是形成中国画民族风貌的因素之一。汉末的蔡邕(yong),工书画,博学多能。据后魏孙畅之述画记,说

10、“灵帝诏邕画赤泉侯(汉高祖时,封杨喜为赤泉侯)五代将相于省,兼命为赞及书。邕书画与赞,皆擅名于代,时称三美”。赞,是一种文体,说优点也说缺点。蔡邕以他的绘画特长画了将相图,又以他的文学特长作了赞。他书写的画赞表现出书法艺术的成就,样样俱佳。作画赞在蔡邕以前就有过,蔡邕首次把书、画、文结合在一起,获得相得益彰的效果。时至东晋,书法艺术的成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代表人物是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王羲之也是画家,可惜作品没有流传下来。他在青年时期曾跟叔父王廙学过书画。王廙的书画造诣颇深,曾画孔子十弟子图,并书写了画赞以鼓励王羲之:“余兄子羲之,幼而岐嶷,必将隆余堂构。今始年十六,学艺之外,书画过目便能

11、,就余请书画法,余画孔子十弟子图以励之。嗟尔羲之,可不勗哉!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吾余事虽不足法,而书画固可法,欲汝学书则知积学可以致远,学画可以知师弟子行己之道。又各为汝赞之。”(历代名画记)王廙(y)是蔡邕之后又一个搞书、画、文结合的人,而且有理论,提出书和画都要自己创作,走自己的路子(“行己之道”)。王廙树立的自画自书的理论,有积极的影响,它推动了书画艺术的齐头发展和促进二者之间的结合。从宋元起,文人画讲究题跋,要求既有一手好画,又有一手好字,而且将书法(题跋)纳入画面,成为有意识的布局,这同王廙的影响是有关系的。其消极作用是,使一些出身于民间的画家生畏,他们的作品只书姓名,由此也遭到

12、士大夫文人的轻视。顾恺之的绘画理论贡献顾恺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画家和理论家。他的绘画在东晋极负声名,谢安推崇备至,说“自生人以来未有也”。流传他在建康(今南京)瓦官寺画维摩诘像,完工之后,“光照一寺”,观众拥塞不通。他的文学和音乐修养也很深。比如有人问会稽(今绍兴)山川之状,他答道:“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这几句话夸张地概括了江南自然风光的特点,兴味一直脍炙人口。顾恺之多方面的文艺修养对于他的画论建树起着有益的影响。另外,在顾恺之以前,评画者和绘画者不是兼于一身,晋以后绘画理论比汉以前诸子论画深入具体,这同论者本人有亲身实践体会分不开,顾恺之就是画家论画的卓越代表。顾恺

13、之的画论著作有三篇: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三篇文字都由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的记载而流传下来。但由于多处错落字,内容不好懂。过去傅抱石和俞剑华等学者曾作过探讨、勘正,有些疑难解决了,有些至今还是问题。这说明,在古代,画论没有文论那样受重视。魏晋胜流画赞,是顾恺之对魏晋名流画家如卫协、戴逵等人的作品的评论,说优点,也说缺点。论画,是专谈临摹画知识,也涉及画论。画云台山记,是一幅画的创作文字设计稿。此外,晋书顾恺之传和世说新语等书也记载了顾恺之的一些论画语录。顾恺之的画论主要是针对人物画和肖像画而发,他比前人在这方面有哪些创见和增益呢?第一、明确地提出传神的重要性西汉的淮南鸿烈训(即淮南子)

14、中提出画人物和演奏乐曲,必须抓住“君形”。所谓“君形”,无疑是指思想情感,但是概念不够明确,且缺乏深入论证,“君形”说的影响不太大。顾恺之明确提出传神的概念,并结合他人和自己的创作,反复阐发传神的得失与绘画优劣成败的关系,这样就使其理论清晰而有说服力。顾恺之把传神作为评画的头一个标准。有人说“迁想妙得”是顾恺之评画优劣的标准,乃是将传神和如何传神的途径(“迁想妙得”)混为一谈了。顾恺之根据描绘对象客观所具有的或应该具有的思想情感,论传神的得当与否。他在评人们为匹配西王母而虚拟的东王公画时,下了这样的判语:“居然为神灵之器,不似世中人也。”神灵之器是神话人物所具有的异于现实人物的精神特征,抓住这

15、一点,东王公的神似就达到了。他在评伏羲、神农这两个传说对人类文明和生产有贡献的帝王的画时,说:“神属冥芒,居然有一得之想。”注目远望,神情深远,有治世之道的思想。这些正是伏羲和神农应具备的精神特征,也是他们不同于当代人物的主要之点。顾恺之在他的画云台山记的文字稿中强调画张道陵要“瘦形而神气远”。不食人间烟火,修炼得道的天师,是不同于肥头大耳的官僚,但瘦只是外形的特点,“凡人”们也有不少是瘦的,光画瘦不行,还需要画出“神气远”的仙人之气,这才合乎形神兼备的要求。顾恺之注重抓取不同人物的典型神情的理论是很有见解的。第二、提出反映生活的“以形写神”论既然传神重要,那么,凭借什么传神呢?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论。他认为神存在于客观本体的形象之中,神是通过形表现出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