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速度控制系统校正装置设计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69557667 上传时间:2023-1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3.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应速度控制系统校正装置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反应速度控制系统校正装置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反应速度控制系统校正装置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反应速度控制系统校正装置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反应速度控制系统校正装置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反应速度控制系统校正装置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应速度控制系统校正装置设计(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 反应速度控制系统校正装置设计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姓名 朱君蔚班级 0906072 学号 090607243指导教师 孙标 职称 副教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2011年 12 月、设计题目已知某系统不可变部分的传递函G (s)=,若要求该0s(0.001s + l)(O.ls +1)系统具有以下性能指标:(1) 响应斜坡信号r(t) = R t的稳态误差不大于0.001R ( R为常数)1 1 1(2) 剪切频率w 二 165rad/sc(3) 相角裕度y =+45o(4) 幅值裕度20 lgK 15dB,用频率响应法确定超前校正参数。g二、设计目的通过课

2、程设计,在掌握自动控制理论基本原理、一般电学系统自动控 制方法的基础上,用MATLAB实现系统的仿真与调试。就本题而言, 通过频率响应法对系统传递函数进行校正,改变频率特性的形状,使 校正后的系统频率特性符合我们的要求,具有合适的低频,中频和高 频特性及足够的稳定裕量,从而满足系统性能所要求的指标。就本题 来说,通过计算以及软件工具的仿真和调试(MATLAB软件)使传 递函数满足题上给的四个条件,从而提高我们的实际应用水平,掌握 一些基本的设计方法和技巧。三、设计要求收集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独立完成所承担的设计课题的全部内容,初步掌握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设计步骤和设计规范的应用;对工程设计方案

3、进行选择和分析;绘制设计图;撰写说明书。具体要求如下:1、根据所学控制理论知识(频率法、跟轨迹法等)进行人工设 计校正装置,初步设计出校正装置传递函数形式及参数;2、在 MATLAB 下,用 simulink 进行动态仿真,在计算机上对人工设计系统进行仿真调试,使其满足技术要求;3、确定校正装置的电路形式及电路参数(选作);4、完成设计报告。在设计、分析控制系统时,最常用的方法是频率法。应用频率法设计对系统 进行校正,其目的是改变频率特性的形状,使校正后的系统频率特性具有合适的 低调、中频和高频特性及足够的稳定裕量,从而满足系统所要求的性能指标。频率法设计校正装置主要通过对数频率特性(Bode

4、图)来进行。开环对数 频率特性的低频段决定系统的稳态误差,根据稳态性能指标确定低频段的斜率和 高度。为保证系统具有足够的稳定裕量,开环对数频率特性在剪切频率 附近 c的斜率为-20dB/dec,而且具有足够的中频宽度。为抑制高频干扰的影响,高频段 应尽可能迅速衰减。频域法在进行校正设计时,常采用分析法和综合法。五、设计步骤主要的设计步骤如下:(1)根据所要求稳态性能指标,确定系统满足稳态性能要求的开环增益 K。(2)绘制满足步骤(1)确定的K值下的系统Bode图,并求出系统的相角裕量y 。0(3)确定为使相角裕量达到要求值,所需增加的超前相角P,即c申=y -y +c0式中,y为要求的相角裕量

5、45。; y为未校正时的相角裕量;8是因为0考虑到校正装置影响剪切频率的位置而附加的相角裕量,当未校正系统中频段斜率为-40dB /dec,则8取5。15。,当未校正系统中频段斜率 为-60dB /dec,则 8取 5o2Oo(4)令超前校正网络的最大超前相角p,则由下式求出校正装置的参数amc1- s i pnCX =m1 + s i pm(5) 在Bode图上确定未校正系统幅值为20l.a时的频率w该频率m作为校正后系统的开环剪切频率w,即二cc m(6) 由w确定校正装置的转折频率为:m1=3Tm1133 = :m2 xt -a1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TS + 1G (s) = X c

6、XTs + 1(7) 将系统放大倍数增大丄倍,以补偿超前校正装置所引起的幅值X衰减,即K =丄cX(8) 作出校正后系统的 Bode 图, 则校正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G(s) = G (s)G (s)K0 c c(9) 检验系统的静态速度的性能指标,若不满足要求,可增大s值,从第(3)步起重新计算。六、依据上述步骤逐步计算1、由题目所给的条件可得:系统为i型系统,所以:K二K,又响应斜坡信号r(t) = R t,且稳态误差不大于0.001R ( R为常v 1 1 1数),则有R 1000K12、未校正前系统的 Bode 图如下所示:3、由劳斯判据可以算出,系统稳定时K10010,所以系统在K=

7、1000时,临界稳定,输入指令,此时的根轨迹图为图(1)所示: num=1000; den=0.0001 0.1001 1 0; rlocus(num,den)Real Axis图(1)4、未校正前,即临界稳定时的Bode图为图(2)所示: num=1000; f1=1,0;f2=0.001,1; f3=0.1,1; den=conv(f1,conv(f2,f3);margin( num, den)Bd(edutingaM00591-)ged(esahPBode DiagramGm = 0.0864 dB (at 100 rad/sec) , FPn = 0.0584 deg (at 99.5

8、 rad/sec) 10050050-01001021031041013552210-1105Frequency (rad/sec)图(2)5、未校正前,即临界稳定时的 Nyquist 图为图(3)所示: num=1000; den=0.0001,0.1001,1,0;Nyquist Diagram150010005000-500-10000-100-90-80-70-60-50-40-30-20-10Real Axis-1500图(3)七、计算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1、由Bode图可知:未校正前丫 =0.05840,剪切频率w二99.5rad/s。0c2、所需超前相角P =丫-丫 +8。未校正系

9、统中频段的斜率为c040dB / dec,取 8=10.0584。,则申=55 o ;c3、令超前校正网络的最大超前相角p =p,则由下式求出校正装置的参数amca = 1 si Pm =0.09891+ s ipnm4、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w = 165rad/s,即w = w。校正网络的两个转 cm c折频率:= g = 52rad / secTm1 =m = 525rad / sec2 aT num=1000*0.019 1; + den=conv(conv(conv(1 0,0.001 1),0.1 1),0.0019 1);caTs +10.0019 s +15、将系统放大倍数增大丄

10、倍,以补偿超前校正装置所引起的幅值衰a减,即K二丄=10。c a6、经验证幅值裕度20 lg K 15dB能够满足。g1000(0.019s +1)7、校正后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 S) G0( S)Gc( S)Kc s (0.001s + 1)(0.1s +1)(0.0019 s +1)八、校正后用MATLAB进行作图Real Axis2、校正后的 Bode 图为: num=1000*0.019 1; f1=1,0;f2=0.001,1;f3=0.1,1;f4=0.0019,1; den=conv(conv(conv(f1,f2),f3),f4);Bode Diagram000005 5 0

11、 5)Bd(edutingaM3、校正前后的单位阶跃响应比较如下图: numg=1000;deng=0.0001,0.1001,1,0;num,den=cloop(numg,deng);numc=1000*0.019 1;denc=conv(conv(conv(1 0,0.001 1),0.1 1),0.0019 1);num1,den1=cloop(numc,denc);t=0:1:10;c1,x1,t=step(num,den,t);c2,x2,t=step(num1,den1,t);plot(t,c1,-,t,c2,-);grid4、校正后的仿真图和原理图如下:7 Scpe回冈_5 Ii

12、iiiiiiiiI012345670910Time offset: 0九、课程设计总结这学期我们用 MATLAB 对自动控制原理进行了仿真,由于第一 次接触用 MATLAB ,所以难免会有点生疏。虽然刚开始有点头痛 但 经过相关资料的查询终于弄出了一个正确的程序,也为以 后的学习 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通过这次 MATLAB 课程设计,我学到了许多 MATLAB 的知识。为了完美的完成这次课程设计,我费很多精力学 习MATLAB,也查阅了很多关于MATLAB的书籍,同时我也掌握 了很多新知识,特别是了解了许多 MATLAB 函数。在设计过程中, 我也碰到了许多问题,走了很多弯路,主要是因为对 MATLAB 还较 不熟练,犯了一些常规错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了很多 MATLAB 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受益匪 浅。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我认识到了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程的重要 性以及广泛的应用范围,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人类越来越多的依赖于 自动化,因此学好这门课程对我们大家来说非常的重要。参考书籍:自动控制原理(第2 版) 谢克明主编 电子工业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