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的“活力教育”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69545084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的“活力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的“活力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的“活力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的“活力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的“活力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的“活力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的“活力教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的“活力教育”平阳路中心校小马小学王欣晔【摘 要】兴趣是学习的动机之一,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主动的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也是我们每位教师的教育目标,然而数学却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站在课堂中央,达到“活力课堂”,积极把学生推向主动的位置,主要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词】课堂 教育 理解 转变一、从“好课堂”“好教育”的理解与转变。(来自特级教师李镇西:“好课堂”有两个非常朴素的标准。根据多年的课堂实践,为“好课堂”的标准提供一个朴素的理解:所谓“好课堂”,就是“有趣”加“有效”。) 1、“好课堂”就是“有趣”

2、加“有效”。有趣,就是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心情愉悦,如沐春风,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下课后盼着第二天再听这位老师的课。有效,就是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学生们学有成果无论知识的,能力的,情感的,思想的,总之有收获。所以有趣是手段;有效是目的。如果只是有趣而没有效,课堂就成了只是搞笑而已。但如果课堂没趣,只追求所谓的有效,一味地灌输,这样的课堂学生根本不爱听,也很难达到真正的有效。* 如何才能达到“有趣”?方式其实可以有很多:语言的诙谐风趣,让课堂妙趣横生;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觉得知识其实就是生活;引导课堂讨论甚至争鸣,让学生的思想碰撞;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自主学

3、习这些都能让学生感到课堂有趣,因而全身心地投入。* 如何才能达到“有效”?方法和途径也有很多,但实践证明最重要的一点,是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所谓“学生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彼此互相讲解知识的过程。因为最好的学习,就是给别人讲,这是个认知性常识。多年来我们把这个常识给忘记了,不停地给学生讲,却不让学生讲。于是,知识在我们教师头脑里记得越来越深刻,学生却什么都没记住。近年来不少学校的老师遵循了这个常识,并利用了这个常识,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停地给别人讲,成绩当然就提升了。“有效”当然不只是指成绩提升,但这是一个最重要也最直观的指标。2、“好教育”就是“有意义”加“有意思”。顺着“好

4、课堂”的标准,所谓“好教育”,就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教育活动。* “有意义”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说的:我们的责任、使命、目标、任务、教育目的,我们所要传递给学生的真善美品质,还有要培养的公民意识与创造精神,以及要点燃的思想火花,要拓宽的海洋般开阔的胸襟与视野* “有意思”是站在孩子们的角度说的:兴趣,浪漫,好玩,妙趣横生,其乐融融,心花怒放,欢呼雀跃,心灵激荡,泪流满面、或是教室里老师讲的一个跌宕起伏而又感人肺腑的故事,或是师生之间在田野上的追逐但今天我们的课堂并非想“既要又要”地全面重视“意义”和“意思”。然而我们的教育主要是“意义”过度而“意思”不足。从总体上说,我们的教育还是说教比较

5、多,而符合儿童心理的趣味不够。所以,我今天要呼吁:请给教育多一些“有意思”!让教育“有意思”,其实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让教育的痕迹尽可能淡化:“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使这种影响产生高强度效果的条件之一。换句话说,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相互关系中。”无数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教育的意图隐蔽得越好,教育效果就越好。不动声色,不知不觉,了无痕迹,天衣无缝,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这些都是教育的艺术,也是教育的境界。二、如何由关注“教”转向关注“学”1、定点观察:将观课视角引向学生主体。思考:听课方式是否可以转变:听课教师都分

6、散在不同的学生旁边,这样会不会打扰学生?这与常规的听课方式(一人讲课大家教室后面排排坐)不同,因为听课只看教师教是不够的,主要还是看学生怎么学,其实影响一节课好坏的因素有太多,我们对听课方式做一定的改良。主要采取定点观察的方式来听课:课堂上听课者相对固定地观察一名学生或者一组学生,详细记录下学生的学习行为,待集体研究时提供详实的素材。过去听课都是以观察教师的“教”为主,“定点观察”将视角转向了学生。因此听课的方式也有了变化,过去坐在教室后面看教师教,现在是坐在教室前面或学生旁边,关注学生的行为。一个不经意的变化,转变了教师的观课视角。2、思考:评课方式是否可以转变:惯常的评课也是先捡着优点“由

7、衷”地赞美,辅之于改进建议的点缀。评课时老师们往往是根据自己对课的整体印象和感受来谈,更多的是些“正确的废话”,诸如“学生参与度、投入度还可以”、“小组合作的效果不是很好”、“情景创设没有达到目的”等。当追问“为什么”、“何以见得”时,难于拿出实证。这种主观的感受,对深入研究课堂有欠缺,其特点主要表现在:(1)缺少交流:听课者对讲课者的尝试并不了解,往往以自己的好恶来评价,缺乏针对性;(2)主题过散:环节设计、课堂效果、教师语言总想面面俱到,可最终往往是一面也不到,无法深入;(3)过于宏观:解决的办法往往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语言”,“要面向全体”、“要关注差异”、“探究要有实效”;(4

8、)目的性差:总体研究缺少一个宏观的主题与策划,往往是想到什么做什么 3、听课表的改变也可以引领教师精细研究。讲课者与观课者应该是互助的关系,是研究与发展的共同体。我们从改革“听课记录”入手,重建讲课者与听课者的关系,促使两者深度合作。听课之前,讲课者与听课者共同设计一张听课记录表,围绕某一主题,有针对性地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如讲课教师要研究合作教学,于是就会要求听课教师多关注学生合作中的情况。带着问题教学,带着问题听课并记录,目的性就强多了。听课教师自然特别关注学生学习状态,记录下了:学生遇到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学生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遇到不同意见是怎么处理的?一一详实记录,并在听

9、课表后面完成“请留下您的意见,这对我很重要:(1)从您观察到的现象和所做的观察记录,您的观察结论是什么?(2)根据您的观察结论,您对授课教师有哪些教学建议?” 4、课后的评课重点自然也聚焦在小组合作上。在交流与碰撞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个观察表一般由讲课教师课前根据教学需求自己设计,往往会依据自己的研究“关注点”而自主地选择主题,并请听课教师分别深入到各个小组,作详细的记录,收集学生课堂的反馈信息。这种观察和记录方式,可以保留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详细情况,供授课者反思自己的设计和教学;而对于观察者来说,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目的的观察,为今后自身的教学提供参照。通过听课表这个工具,可以促进

10、教师发生两个改变:一是研究的视角在变化,老师们以往关注更多的是课的大教学环节的设计,关注整体的落实情况,很少关注落实的细节问题,而大环节的实施,离不开细节的落实;二是教师们的关注点在变化,教学预设考虑学生的经验和基础更多了,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感受更多了,学生自主的空间更大了。老师们关注课堂的视角逐渐地由关注自己怎么“教”,转向了学生如何“学”。三、做真实的新型教研,促进教师教学相长。1、背景与困惑:多次参加听评课活动,发现在教师们互动评课的时候无人发言,有些教师的评课只表扬老师本人。也许大多评课教师根本不知道如何评课,所以在教师心里,领导、教研员、组长总结的永远是正确的。 2、寻求解决办法:在教

11、研的道路上苦苦寻觅着问题的所在,两条教研公理使我豁然开朗:* 先有钻研,后有教研。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必须是钻研者,钻研者与非钻研者之间并不会自动发生教研。* 教研促进钻研。因为教研始终是一个螺旋上升发展的过程。(面向广大农村教师,必须先构建教研共同体,使教研员和教师成为一体。我们是作为同一支队伍在战斗,我们的目标就是让自己变得优秀。于是来到课堂上,走到基层一线教师队伍当中,共同制订课题,拥有着共同的愿景。)我们始终坚信“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我们要在团队中共同成长。随着理念指引,团队携手,我们开始循序渐进地探索实践了以下三种教研模式。 (1)翻转式教研:教研之前先钻研。 传统意义上的教

12、研是先教后研,听课教师在教研之前毫无准备,缺少思考,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应先让教师钻研起来,寻回教师的思考力,因为“课”是教师最好的作品,参与听评课的每一位教师都应参与到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的全过程。 于是我们开始尝试践行“翻转教研”,即“提前研课上课观课评课研讨”。也就是说,工作安排会提前两周在日常工作中及早公布“评课单”,所有观摩教师围绕评课工具进行备课,深钻细研进行教材解读和教学设计,然后在网上提交教学案。 在“翻转教研”模式运行下,全体教师行动起来,在课前完成对教材的解读和评课点的把握,这样有备而研、有数在心、有的放矢的教研,使其效度得到有力的提升。 (2)项目式教研:从随机走向主

13、题化。 通过全体教师集体进行教研之后,教学领导面临的问题就是为大家提供高质量的教研主题。于是“项目式教研”模式应运而生。 项目式教研的核心是提升教师的素养。我们根据手机、多媒体的特点,利用微信群方便快捷的优势(定期开展“相约十点半”主题教研活动)。活动中我们围绕“读写说”开展朗读课文、书写课题、讲教学故事等相关内容,学期初制订方案,各学科进行预约展示。 课题研究中最大的困难是理论的缺乏,农村教师大多数不爱读书,尤其不喜欢读教育专业书籍。为此,我们连续开展“同读一本书”的活动。我们要在书中一起追寻诗意和远方,不亦乐乎。 (3)数据式教研:用学生当堂学习的事实说话。 传统听评课大都只关注“如何处理

14、教材”“怎样设计教学过程”等,如今,我们要将听评课的视角转为研教和研学并重。 我们主张,听课的时候要选择恰当的观测点。不同的观测点产生不同的效果。听课时,我们不再是悠闲地坐在教室的后面看,而是有些老师深入观察、跟踪监测一个小组的学习情况;有些老师站着全景观察全班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些老师走着凭借手机、相机、统计图表等随时记录、抓取学生学习的事实。大家都在围绕自己的小项目,研究主题全程、全景、全心地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后进行数据分析,然后开展数据教研。多年来,我们开拓新型教研思维,探索新型教研路径,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尝试翻转式教研,实现教研之前先钻研;开展项目式教研,坚持咬定素养不放松;实

15、施数据式教研,用学生的学习事实来说话。总之,我们的教研,用思想统领研究,用行动刷新实践,不仅提升了教研效率,而且促进了师生成长,有效提高了教育质量。四、未来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需要做到以下七大“深度关注”:1、深度关注小学数学的培养目标: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与正确的价值观。2、深度关注学科整合:在“学科整合”中提升学生综合性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3、深度关注课程边界的拓展:建构更丰富的数学“创意课程”,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与需求。4、深度关注“教”与“学”关系的重建:让课堂成为学习真正发生的场域,为“教”与“学”增值。5、深度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且有价值、有意义。6、深度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鼓励教师把日常工作变成研究性实践,收获职业幸福。7、深度关注跨界领域带来的启示:让高科技、脑科学、认知科学领域的成果激发教育领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五、目前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六大板块:1、“实现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当前学习科学提出的重要概念,是指学习者深层次理解、建构和迁移知识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深度学习的意义在于改变学习的过程与性质:不是浅表的,而是深入的;不是灌输的,而是建构的;不是冰冷的,而是带着学生的想象、猜测和创新的。2、“提升学生思维”“思维”这个词既是指所有思考的总称,更是指呈现出思维品质的思考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