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世界的人口教学设计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69447069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1世界的人口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3.1世界的人口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3.1世界的人口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3.1世界的人口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3.1世界的人口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3.1世界的人口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1世界的人口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1 世界的人口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2)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2.学情分析初一年级的学生认识社会的范围较小,对人口现象具有直观的感性认识,但未从地理学知识的 角度去认识和思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识规律和教材内容的特点,我打算采用讨论分析与归 纳、讲与练、讲授与反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从局部的或身边的地理现象分析归纳出地 理规律,通过讲与练相结合让巩固重点,通过讲授与反馈相结合,掌握学生,不断调整教法。3.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位于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一节。在

2、课本 P3944。本节内 容主要包括: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的人口问题三个问题。人口的数量、 增长和分布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世界的居民一章各部分知识的重要基础。而人口 的数量、增长和分布都受自然、经济、社会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人口问题与人口增长互为因果, 所以课文首先按人口增长影响因素,人口分布影响因素的顺序排列,然后提出人口问题, 最后教材指出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同时教材以中国为例指 出:计划生育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有效措施,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前后呼应。【教学目标】1.通过对世界人口增长、世界人口分布等图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叠

3、加识图能力和分析、 概括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对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的计算能力。3.通过对世界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和各种影响因素对人口分布影响的学习和 了解,初步树立学生的科学人口观和人地观。【教学重难点】重点: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与分布特点。难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与计算。【课时安排】 【评价任务】2 课时1.读世界人口增长图,能分析出 1800 年前后人口增长特点,并记住 2011 年底世界人口数字。 2.读世界人口分布图中,准确找出人口分布稠密区、稀疏区,并分析原因。3.运用数据,准确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4.举例说明人口增长过快、过慢对环境、经济的

4、影响。5.能说出知道人口合理增长的标志,掌握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6.能简单说出世界的人口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第一课时1【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常见的图表,能准确读出不同时期世界人口的数量,并说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变化的 特点。2.通过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准确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并简单分析其形成原因。3.运用数据,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教学重难点】重点: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与分布特点。难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与计算。【评价任务】1.读世界人口增长图,能分析出 1800 年前后人口增长特点,并记住 2011 年底世界人口数字。 2.读世界人口分布图中,准

5、确找出人口分布稠密区、稀疏区,并分析原因。3.运用数据,准确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环节一、导入环节 (2 分钟)教学活动(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人口问题是当前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之 一,人口问题是怎样产生的?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得到答案。今天,我们来学习世界的 人口,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各种常见的图表,能准确读出不同时期世界 人口的数量,并说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变化的特点。评价要点看学生候课时间是否 准时进入教室,学习用 品是否拿出并摆放整2.通过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准确说出世界人口分 齐。 布的特点,并简单分析其形成原因。3

6、.运用数据,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过渡语:明确了学习目标,让我们带着目标开始学 习。拿出学案,根据自学指导进行自学。(一)出示自学指导(读课本 4851 页图文资料,在课本上划出并记住以下问题的答案。)1.分析课本 48 页图 3-1:公元 1800 年以前,世界 人口增长得相当缓慢 ,此后世界人口进入迅速增长 的 时 期 。 到 2011 年 10 月 底 , 世 界 人 口 总 数 已 突 破 。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 续 。1.读世界人口增长图, 能分析出 1800 年前后 人口增长特点,并记住 2011 年底世界人口数2. 人 口 的 自 然 增 长 主 要 是

7、由和字。决定的。近几十年来,随着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2二、先学环节 (15 分钟)婴儿死亡率逐渐降低 ,人的寿命不断延长,这样人口 自然增长率一直较高,导致世界人口迅速 。3.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一 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 较_;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速 度较 。4.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 , 最低的大洲是 。5.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 人口自然增长率=-100%总人口数6. 人 口 自 然 增 长 率 反 映 的 是 人 口 增 长 的 。7.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世界上绝大

8、多数人居住在 候 、降水 为集中。中低纬度的 地区。纬度地区,在气 的平原和盆地 地区,人口更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8. 人 口 稠 密 地 区 主 要 分 布 在 : 亚 洲 的 和 、欧洲的 、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9. 人 口 稀 疏 地 区 主 要 分 布 在 : 干 旱 的 荒 漠 、 、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 、原始的 热带雨林。2 能从世界人口分布 图中,准确读出人口分 布稠密、稀疏区,并分 析原因。10.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程度,用 人/千米2来表示。补充(记在课本 51 页):某区域的人口数人口密度=该区域的面积(二)自学检测反馈(三)质疑问难1.组内解决自主学习中的疑问。2

9、.提出本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其他小组帮助解 答。3.点拨(1)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33.运用数据,准确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 口密度。三、后教环节 (15 分钟)四、训练环节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速 度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 较快。非洲经济发展水平最低,成为世界上人口自然增 长率最高的大洲;欧洲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成为世界上 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2)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反映的是人口增长的 速度,不是人口数量的多少。(3)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 2表示。人/千米某区域的人口数人口密度= 该区域的面积过渡

10、语:通过刚才的检测,同学们基础知识掌握的 都很好,下面看同学们会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一)学习任务和指导(先自主学习,后小组内讨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 问题,等待其他小组或老师解决。)1.完成课本 48 页活动题第 4 题。2.完成课本 51 页活动题第 2 题。(二)预设生成和点拨(1)人口增长过多过快。(2)人口稠密地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 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原因:位于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降水较多, 临海,地形平坦。人口稀疏地区:干旱的沙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 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原因: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宜大量人口居住。 1.人口分布疏密的程度,用

11、下列哪一项表示( )A.人口数量 B.人口增长数量C.人口密度 D.人口自然增长率2.某地区人口出生率为 1%,而死亡率为 1.2%,则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0.2%B.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2.2%C.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0.241.重点评价学生是否 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地理问题。 2.组内同学是否能够 积极讨论,大胆发言。1.学生是否独立完成。 2. 完成后能否对桌交 换,互相批阅。 3. 批阅完后能否及时 纠正错题、进行巩固。(13 分钟)D.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03.到目前为止无常住人口的大洲是( ) A.大洋洲 B.南极洲 C.非洲 D.欧洲4.既是人口稠密地区,又

12、是人口增长缓慢地区的是 ( )A东亚 B.北美洲 C.西欧 D.大洋洲 5.关于世界人口的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稠密地区都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 B.世界上的大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区C. 人 口 自 然 增 长 率 最 高 的 大 洲 是 大 洋 洲 D.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人口比较稀疏世 界 的人 口 分 布 很不均匀,人口增 长 的 地 区差异很大。读右 边 世 界 人口分布图,回答 67 题。6.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四个地区是:亚洲的和 、欧洲的 、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等。这些地区大部分位于纬度地区。7.图中 A、B、C、D 四地,人口稀少的原因分别是: A ; B ;C ;D 。 课堂总结:一节课就要接近尾声了,请同学们梳理一下本节课的知识.附:板书设计3.2 世界的人口一、人口的数量与增长二、人口的分布【教学反思】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