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味文化教学设计7步走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69433034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7步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7步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7步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7步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7步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7步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味文化教学设计7步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体味文化 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 体味文化 主要内容:文化是什么?其内涵是什么?文化与精神活动、社会、物质活动及文明有什么关系?如何区别?文化有什么作用? 2 、【学生分析】 学生对身边的“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也有所了解,但是并不知道“文化”的真正内涵,无法给“文化”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也往往忽视了文化重要意义。 3 、【设计思想】 首先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借助多媒体这个现代“万花筒” ,向同学们展示五花八门的文化,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述说各自家乡的特色文化,使文化融入生活。接着进入“领悟”阶段,扣住“文化” 这个主题,引导学生

2、进行自主研究、合作学习,使他们在主动思维的过程中,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接下来的“发现” 阶段,让学生自行辩论,激活学生思维,谈谈独到的见解和感受,教师因势利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也就水到渠成。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分析文化的力量;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幻灯片及基本教具展示情景材料,让学生回归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适时加以引导,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

3、;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5、【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含义;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6、【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 (1)“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钱钟书 (2 )我们常说中学生要做四有新人, 其中之一就是“有文化” 那么我们是不是有文化的人? 究竟什么是“文化”? (1) 分析钱钟书的话,说明文化有什么特点? (2) 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那么,你是怎么看? (通过设问、对比,激发兴趣,导入正

4、题).一 文化万花筒 (一)、“看”文化。1 、以问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你们最爱看哪些电视节目?看电视是人的一种什么生活?2 、多媒体展示五花八门的文化现象:各种版本的千手观音(正版、打劫版、到此一游版、蜘蛛侠版、广告版等等)、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别有风味的傣族泼水节、时尚的美丽之冠、南海海上观音开光大典二、“说”文化。 1 、播放“福娃”动画片 提问:五“福娃”各代表什么?“福娃”的设计反映了什么样的理念? (老师总结) : “五福娃”的设计以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福文化作为整组吉祥物的阐释背景、以可爱的儿童作为标准化造型的基型、以外来的奥运圣火作为吉祥物的“老大”、以五个形象组

5、合成一组吉祥物,这都体现出高贵典雅的东方文化与活力四射的现代奥运的完美融合。其设计既体现了奥运文化的精神,又浓聚了中华文化的风格。 可见:文化现象丰富多彩,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1) 学生讨论“看电视”是不是文化活动? (2) (欣赏千手观音图) (3) 学生介绍:我的家乡有哪些特色的文化活动? (三月三、赛龙舟)(4) 让学生谈亲身参与的文化生活:(校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蓝球比赛、上课、自习、作业、上网、交友、聊天)(5) (学生讨论,得出结果)鱼(贝贝 )、熊猫(晶晶) 、奥运圣火(欢欢) 、藏羚羊(迎迎) 、京燕(妮妮) 以拟人化的形象出现,被昵称为“五福娃”。它们以“北京欢迎您”的谐

6、音命名,将北京的祝福带给世界。五环是奥运会的象征,“五福娃”的色彩与奥林匹克五环一一对应,在全世界也具有极强的可视性和亲和力,充分体现了奥运文化。 1 、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3 、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通过“看”和“说”, 让让学生回归生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到生活中去体味丰富多彩的文化,用心去感受文化“万花筒” 二 文化是什么 三、“问” 文化。看到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品尝不同文化生活的韵味,我们更想探究文化生活的意义,更加关注“文化到底是什么?” 。情境导入 1 、教师提供研究性学习的参照对象:(相对于自然界而言; 相对于动物的本能而言;相对

7、于人的先天遗传而言;相对于人的其它活动而言;相对于社会经济、政治而言 ;相对于人们自身而言;相对于人的知识而言;相对于人类文明而言。) (学生可从中选取,亦可自已拟定)2 、教师指导如何给概念下定义:关键是抓住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3.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来讨论,共同归纳: 相对于自然界而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有了人类才有文化(人=动物+文化)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类通过实践创造文化,个人通过实践培养文化素养)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文化指的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和产品;相对于人们自身而言,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文化,它随着一个人迎面走来 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

8、整体素质) 文化:与自然相对,重点强调“化”的过程;文明:与野蛮相对,主要指“明” 的结果。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 1 、让学生写出从各种途径得到的文化的定义。 2 、布置学生组成每四人一个学习小组,自主选择参照对象探究文化的概念。3 、学生汇报各自探究的结果。(略) 4、思考讨论 (1) 人与动物有什么区别? (2) 人是否天生就有文化? 文化是怎么来的? (3)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 某人有文化,某人无文化”,“某人文化程度高,某人文化程度低”。 你能说说这里的“文化”与文化生活中的“ 文化”的关系吗? (4) 文化与文明有何不同? 形成意念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

9、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 通过“问”文化和分组讨论的方式, 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从多角度区分文化,认识文化. 突出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四、“析”文化。1 、文化的含义 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1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不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 (2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是自然现象) 合作探究 展示图片:提问古树古堡是文化吗?将古树古堡开辟成旅游区

10、或拍摄成艺术作品能称得上文化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月亮 一个小孩子看到月亮,可能会形象化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东西,如盘子和镜子等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而一个远离家乡的人看到月亮时,会更有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或者是“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 月亮对于农民来说,中秋圆月代表团圆、丰收和圆满; 天文学家眼中的月亮,只是一个普通的天体而已。 1. 学生看书, 分析“文化”有几层含义? 2 、简要比较文化现象与政治现象、经济现象的不同点。 3 、分

11、组讨论为什么将古树古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后能成为文化,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 古树古堡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化。将古树古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则属于文化。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纯粹自然的东西,而后者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经过人的劳动,渗透了人的精神活动,成为人的精神活动的产品,因而成为文化。 4. 素养是怎样得来的? 以“析”的方式来比较文化, 突出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 是一种社会现象. 五、 “辩”文化。 1 、质疑:文化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和产品,是不是一种“纯”精神活动和“纯”精神产品?2 、多媒体播放北京故宫建筑等图片辅助教学: 3 、教师适时点拨:“文化”并不是纯精神活动,

12、也不是纯精神产品,“文化”传承离不开物质载体。4、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 这是教材对本部分内容经过逐层分析后的得出的最后结论。 “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把握“文化”的含义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多媒体展示: (1)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以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 )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2)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3 )我们这里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

13、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提问:北京奥运会火炬体现了什么中国特色文化?) 1 、学生各抒己见(略)。 2、形成意念 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是人们的文化素养老师:阅读课文7页图片,两个镜头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问题:谁更有文化?这里的“文化”指什么?学生:学生更有文化。“文化”指人的文化素养。老师:

14、我们会说这个男青年真没“文化”,就是说这个人没素质、没修养、没道德、没品味。那这个男青年是不是就没救了?不是。他一抽烟,售票员说了一句话,他马上就不抽了。售票员说,抽烟的那位帅哥,请把烟熄掉好不好啊?我们车上有老人,有小孩,还有位孕妇呢。他立马就把烟熄掉了。也就是说,人的文化素养是可以改变的,特别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经过售票员的一番教育,男青年的素养就提高了。老师: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

15、。这样,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合作探究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形成意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基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