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1)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69317649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0.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1)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1)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1)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1)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1)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1)(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 一个真正的班集体应该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机构,严格的规章制度,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良好的班风,学风。 苏霍姆林斯基说: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是学生展现个性与才能的舞台 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园地,班级是初始化的社会群体。搞好班集体建设,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同时能逐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新世纪人才。那么,如何进行班集体建设,如何有效地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呢?笔者以为“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是有效的手段。 一、“以人为本”

2、的概念及其在班级管理中的特点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和组织,着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全面而和谐的素质、鲜明的个性,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总之,教育要力求将学生培养成大写的人。”可见,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情需要、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的管理活动。具体地讲它有以下特点: 1、人本性。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人本”思想,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必须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与参与精神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种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指导下,班级管理必须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因为这种管理模式往往采用“保姆式”、“警察式”、“裁判式”的管理方式,与现代学生独立意识的觉醒,自主意识的确立和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极不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则体现了人本思想,把学生作为班级管理活动的主体,有利于学生自主、自律及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 2、情感性。运用“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交往中,把交往方式控制在成人状态,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交往者。美国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前苏联的“合作教育”,现代的“和谐教育”等都论述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良

4、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依靠浓厚的师生情感来维系。因此,重视“感情投资”,以情感人,使学生因感到温暖而把班级当作自己的“家”,从而形成一个温情脉脉,人人“爱家”、“报家”的“家庭式”的组织。在这样的班级中,学生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 3、创造性。“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忌千篇一律、程序化和公式化。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学生,个性差异很大,这就要求班主任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沟通办法与教育方法;对变化着的班级软环境、管理措施、手段应作出相应的调整。整个管理活动既要考虑学生思想、心理动态变化发展的需求,又要考虑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文化素质、道德水准的差异。因此,“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追求以新奇

5、制胜,以巧妙攻心,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等细枝末节,创造性地进行管理。 二、“以人为本”在班级管理中的实施策略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为了一切孩子”,“一切为了孩子”,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势利导是“以人为本”班级管理模式的核心。 1、制定“合情”规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集体要想生存、发展,必须有一个规范进行约束管理。常见的规范都以“一视同仁”或“千篇一律”为根本依据。然而,“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中应因人而异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规范。笔者曾与学生一起制定了五班规,班规分“上学”、“做操”、“上课”、“活动”、“文明礼仪”这五个方面。除了大家遵守的共同的内容外,还针对每位学生

6、的实际状况,又与学生分别对以上规范进行了变通,如在“上课”一栏,对性格外向、好动的孩子提出遵守课堂纪律,不影响别人,发言热烈等要求;对性格内向的孩子提出上课发言过一、两次即为优秀等要求。而后,师生约定既然这是我们共同制定的个人规范就应共同遵守,一个星期评定一次,凡得“优秀”则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有了因人而异的规范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因此,“合情”规范的关键是要形成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班级精神。用这种班级精神来沟通学生的思想,融合学生的理想、信念、作风、情操,培养和激发他们的群体意识,使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与整个班级联系起来,自觉地为创造健康

7、向上的班风而努力奋斗。 2、设立“合理”目标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也是前进的动力。在“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中应设立“合理”的目标。这目标包括个人目标与班级目标。目标给人的心理效应是:“这是我自己的目标,我要尽可能地完成。”因此,在设立目标时宜根据个人及班级具体情况设立“跳一跳,够得着”的可行性合理目标。这样的目标易于实现,而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都使他们产生自信心,产生成就感,激发他们朝更高的目标奋进。 对学生个体来说,设立个人目标的主要途径是进行“自我教育”。“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善于扶植心灵真善美的思想,勤于清除假恶丑的东西,对外界的东西也有分析和筛选的能力。”班主任应经常引导学生品尝战胜自我的快

8、乐,体验自我放纵的痛苦,从感情上激起自我教育的欲望;同时帮助学生制定具体有效的自我教育计划,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向成功的彼岸。如开学初,教师与学生一起布置教室,可以在黑板报上方装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格言警句,可以在教室前门旁布置“我的格言”栏,让每个学生写一句自己的格言,再在格言旁署上名字,贴上照片。还可与学生一起挑名人画像、名人名言贴在教室的四周所有这些都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促成学生自我教育。“人具有了自我教育能力,就有了自我调节的能力,使思想荧光屏的图像趋于清晰、真切。” 3、实现“群体”决策 教育决策是“现代教育组织及其领导者和管理者的首要任务”。班级作为一个小组

9、织,班主任在管理中也要运用教育决策,对班级实施有效的管理。 “群体”决策是“人人参与”的决策,它超越了班主任的个人智慧,借助班级这一组织及班级组织内外的人共同参与,把决策权分散给全体学生。班主任可鼓励学生做班级的主人,积极主动地为争创文明班队、先进集体出谋划策,多做实事、好事。如:开学初,可组织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每人为搞好班风学风建设出一个好点子;每人设计一套课外集体活动的好方案;每人给任课老师提一条好建议等。另外诸如班级的出勤、纪律、卫生、文体等各方面的管理,以及班规的制定等等权利都可以下放给学生,从而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班风建设的积极性。 我国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对班级的管理就是实行“群体

10、”决策。他认为班级学生人人都是副班主任,个个都是助手。“力求使每一位学生对班级的各项制度,每件比较重大的事,在确定之前都要有一个商量的过程,大家分别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集体或举手或投票表决。” 4、运用“柔性”管理 班级中的学生是一个流动的整体,文化状态、道德水准以及素质都处在永恒的变化中,要驾驭学生就要班级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变化,相应地调整管理策略。 表扬是班级管理的常用策略。对学生要善于表扬,只要表现良好,不论多么细小的琐碎之事,都要加以表扬,表扬可以带来价值感和荣誉感,可以使人更加奋发地工作。记得有一回,我无意中看到班上一位女同学在下课休息的时候主动地在整理教室一角的小书架。第二天晨会课

11、,我热情地表扬了这位同学。虽然是一个小小的赞扬,但它带来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因为,以后的小书架一直是那么整齐,就连大黑板、小黑板也都一直擦得那么干净,摆得那么整齐。 问题较多、难管的学生,往往性格暴躁,但这些人重义气,假如班主任采用交朋友的方式,接近他,时刻关注他的行为,直到把你认作朋友,他就会倾听你的教诲。如我班上一个学生因为与别人打架而使班级失去了学校的流动红旗,拖了班级的后腿。我没有对他训斥,而是帮助他总结教训,提高认识,并指出了努力方向。最后,我真诚地对他说:“你因打架影响了班级荣誉,我知道你心里也很难过,不过,我从你的眼神里看出你是憋足了劲儿,要为班级争回荣誉。”果然,在以后不久的学校

12、足球联赛中,该生敢拼敢抢,为本班踢进了五个球,使我班荣获年级冠军,他本人也被评为“最佳射手”。 运用“柔性”策略,需要班主任做一名有心人,细心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思想脉搏,然后有的放矢地采取教育手段,并且不断变化教育方式,以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创新教育,因而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引入班级管理中,对形成有特色班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人类历史上,还很少有什么事比管理的出现和发展更为迅猛,对人类具有更为重大和更为强烈的影响。” 成长无法替代,发展必须主动。自主意识是学生的一种“天性”,他们非常希望有表现自己、欣赏自己、发展自己的机会。在我的班级中,我倡导主人、主角、主动的理念,

13、我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是班级主人,班级是每一个学生的班级,让每一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一、主人-个性上的独立 1)建立生活、学习的独立意识。 利用各种教育机会,向学生正面宣传“自己能干的事情自己干”、“我自己也能学会”。 这样做一方面让学生从认识上摆脱对家长、老师的依赖感,建立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使学生获得更多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快进入班级小主人的角色,如在班会中,班主任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比较、取舍,是做“我能行”还是“你帮我”,同时,对孩子进行各种行为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尽快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做好班级的小主人。 2)引导学生正确认

14、识自己、他人与班级的关系。 使学生树立起集体主义观念,克服个人本位主义,使学生的自我管理植根于集体中,具有集体的意蕴。如针对个别学业优良、很有组织能力,在同学中也有威信,但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学生,班主任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他组织一些班队活动,并经常表扬他助人为乐的精神,还可以积极创造机会,让其他同学主动与他接近,让他体会到同学友情的真挚,引导他融入班级大家庭之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在班级里的一份职责,都参与班级的建设与管理,这样,学生才会认为自己是班集体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员,才会更加主动地履行班级小主人的责任和义务。 二、主角活动中的参与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自主管理

15、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有一定的途径。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教育实践活动就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渠道。为提高活动的效率,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通过活动提高自主管理的能力,活动应遵循以下要求: 1)制定严密的活动计划。计划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由老师拟定完成,也可由学生完成,老师加以检查指导。 2)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机积极性。作为教师,只能给予学生以指导,而不能一手包办整个活动,甚至强行将学生的活动变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在这一点上我们不提倡:一对活动进行插手过多,学生失去自主性,只按老师的意图来行动,最终失去对活动的兴趣;二是将活动简单地当成学生自己的事而不闻不问,任其自然,这实际上是一种

16、不负责任的表现。 3)活动应该更多地向学生提供自主管理的机会。强调人人参与活动的组织,不因为学生目前的自主管理能力较差,就不去培养。老师们可以开展一些小尝试,如让不太守纪律的学生担任活动的裁判、主持人等,让他们在体验活动中养成严格要求自己、主动为班集体争荣誉的良好品质。 三、主动管理中的民主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根本之处在于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管理思想上看,现代的教育、教学管理都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这就为民主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提出了切实的要求: 1)班主任的管理应该是民主化的。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充分尊重和采纳学生的意见,热爱学生,不一意孤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的管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积极作用。 2)班主任的民主化管理应该与学生的自主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