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控制和利用”教学设计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69208299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毒的控制和利用”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病毒的控制和利用”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病毒的控制和利用”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病毒的控制和利用”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病毒的控制和利用”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毒的控制和利用”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毒的控制和利用”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病毒的控制和利用”教学设计莆田锦江中学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病毒的控制和利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冀少版)第五单元微生物的控制和利用的第三章。由于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形态的特殊类群,是迄今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生命体,因此将它安排在继细菌和真菌之后来学习,本章教学内容与其他章节有一定的联系:1、病毒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这些都与细菌、真菌相似,因此把它和细菌、真菌一并列为微生物。2、病毒是营寄生生活的个体,它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一旦离开寄主细胞,就不会再有任何生命活动。这跟前面讲到的动物、植物和细菌的寄生是一致的。3、病毒是由

2、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的核心构成,其中核酸是遗传物质,它在寄主细胞中能表现基本的生命活动增殖。通过这节课教学,可以使知识结构系统化,促进学生理解微生物与人类、自然的关系,为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奠定了知识基础。因此,本章教学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描述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 2、举例说出病毒对动、植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在生物防治和基因工 程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尝试制作噬菌体的模型,提高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病毒性传染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及其在预防接种方面的应用,关注人类健康问题。 2、认识病毒对人类利与害的两面性,确立一分

3、为二的辩证观点。 3、通过指导学生学习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 教学重点: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及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确立依据:1、通过学习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特点,能够使学生了解到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这对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十分必要,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2、通过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懂得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个方面,病毒虽然有害能引起各种疾病,但人们可以利用噬菌体进行生物防治,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发展前

4、景极为广阔。同时纠正了许多学生认为病毒全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教学难点: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确立依据:病毒极其微小,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亲自观察,因此,很难建立感性识认,只能借助教科书中配备的三类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照片进行观察。在讲述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时,涉及到较深的生物化学知识,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有限,关于蛋白质、核酸的讲述难度较大,只能做简单介绍。二、教学方法及手段利用课本配有的彩图或挂图的观察及多媒体课件的展示等,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运用讲述,启发、分析、讨论、比较等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及制作噬菌体模型,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

5、学当中去。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三、 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一)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病毒的认识是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识的,但是往往局限于其影响人类健康以及给农业、养殖业所造成的危害方面,缺乏对病毒与人类关系的全面、客观的认识。由于病毒的形态十分微小,所以学生对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缺乏了解,有一定学习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结合学生的生活常识来增强对病毒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客观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了解病毒的生命活动和传播方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法指导 通过观察、阅读、

6、归纳、比较、查找资料、讨论、动手制作模型等方法,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掌握本课的知识点,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四、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搜集病毒知识的相关资料,制作噬菌体模型所需要的工具。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要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 学 导 入 切入主题病毒的控制和利用 利用多媒体展示,从H1N1、SARS、艾滋病等事例出发,展示病毒的威力和危害。引出本课内容。 学生观看多媒体展示的材料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切入本课课题。合 作 探 究一、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类型1、问:同学们知不知道病毒是什么样子?病毒又是怎么生活的? 教师:病毒比细菌

7、要小得多,只能用纳米来表示它的大小,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2、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三幅结构图,这是三种病毒的结构图,从差异中找到不同的分类。3、教师:大屏幕出示的噬菌体对人类有哪些好处? 可吞噬有害细菌,保护人体等。4、引导学生制作噬菌体的模型,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病毒应该和细菌一样很微小。 不是很清楚。啊,原来病毒这么小呀! 学生观察图片,并相互讨论。 回答:三种病毒都只有蛋白质外壳和由核酸组成的核心两个部分,都没有细胞结构。不同的是这三幅图代表了病毒的三种类型: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 学生了解噬菌体对人类的好处。 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噬菌体的模

8、型。 学生互相评价。 学生初步了解病毒的样子。 提高学生观察和理解图的能力,并且提高了他们的知识归纳能力。 进一步了解不同种类病毒的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合作能力,体会生物的美感。合 作 探 究二、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引导学生阅读“知识链”的内容,口述病毒的生活特征。 思考讨论:通过研究发现病毒在不适宜其生存的环境中没有生命现象,但它一旦进入生物体内,就开始复制、繁殖。从以上现象看,病毒是生物吗? 学生阅读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并在课堂上进行叙述讲解,其他同学补充。 学生讨论并回答:病毒是生物。因为病毒寄生在活细胞内,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寄主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进行繁殖,具有

9、生物的特征,因此是生物。 提高学生的自学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探究,提高了学生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三、人类与病毒的关系 请同学们阅读“实际用”的内容,并根据课前查阅到的相关资料,讨论以下问题: 1、病毒全是有害的吗? 2、有无对人类有益的病毒? 3、病毒是怎么传播的? 4、如何让预防流感? 5、若有对人类有益的病毒,人类应怎样利用? 教师引导学生发言。 学生阅读先关资料,分组讨论问题。 得出结论:病毒并不是都是有害的,病毒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 病毒往往通过接触空气、水、伤口、血液和生物媒介等途径进行传播。预防流感要做到勤洗手、讲究卫生、积极锻炼身体等。人类可以利用一

10、些对人类有益的病毒为人类造福。如将一些病毒制成疫苗进行预防接种,利用绿脓杆菌噬菌体治疗烧伤病人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互动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学生阅读活动,深刻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课堂小结一、总结本课知识,与旧知识进行比较。请学生回忆细菌、真菌的知识,互相讨论,并与病毒进行比较,填入下表。学生讨论。学生填表格,相互补充完整。通过比较巩固了新旧知识,使学生学到了列表比较的方法。二、录像演示病毒的发现 播放“病毒的发现”相关影像学生观看。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习题作业课堂检测 要求学生完成导学中指定的题目。 布置作业。学生完成导学中指定的题目。适当的习题评价,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

11、加牢固。六、板书设计第三章 病毒的控制和利用(一)病毒的形态结构1、形态2、结构(二)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1、种类2、营养:专性寄生3、繁殖:复制(三)人类与病毒的关系1、病毒的危害2、病毒的利用七、教学反思从甲流、非典、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引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从发现病毒的影像资料中,学生不仅可以形象地理解病毒的形态大小,而且也与他们已有的“病毒都是致病的”观点相吻合,可以减轻学习压力。接着运用课件展示多种病毒的图片,能够很直观地说明病毒的形态多样,利用对病毒基本结构的图片观察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可以轻松理解“病毒是一类结构简单的特殊生物”这一科学事实。学生对于病毒的认识往往局限于其致病

12、性上,即危害人类生活的方面。因此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角度入手,首先了解病毒对人类健康、农业生产、养殖业的巨大危害。继而在学生充分了解病毒危害的基础上,利用收集的大量资料来论证人类合理利用病毒,也会为人类生活造福。在教学中结合病毒的学习安排了对预防艾滋病的讨论。本着“学以致用,贴近生活”的教学原则,在病毒危害人类健康的学习中,组织学生讨论如何预防病毒类疾病的发生。由于病毒的各方面特点决定了其学习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大量采用图片和文字资料来使课程直观化、形象化、趣味化,降低学习难度。同时,大量采用学生收集资料、学生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学习过程掌握在学生手中,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在讨论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辩析、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其收集分析资料、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资料和信息往往只是停留在收集层面,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不强,今后的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对信息进行一定的科学认识和理性思考能力。同时,资料的收集要进行分工,不然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和造成资料的重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