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69201598 上传时间:2023-10-06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75.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时方歌括 清 陈念祖 目录 小引 凡例 卷上 补可扶弱 四君子汤 补中益气汤 八珍汤 桂附地黄丸 正元丹 磁砂丸 全真一气汤 升麻葛根汤 香薷饮 通关散 通关丸 防风通圣散 六君子汤 当归补血汤 十全大补汤 还少丹 归脾汤 苏子降气汤 二加龙骨汤 小续命汤 五积散 越鞠丸 六一散 凉膈散 香砂六君子汤 保元汤 人参养荣汤 龟鹿二仙胶 大补阴丸 朱砂安神丸 九味羌活汤 地黄饮子 小柴胡去参加青皮汤 逍遥散 备急丸 失笑散 卷下 滑可去着 简介 指迷茯苓丸 济生乌梅丸 封髓丹 神木汤 肾着汤 香连丸 芍药汤 当归六黄汤 斗门秘传方 真人养脏汤 平胃散 一味白术酒 温胆汤 脾约

2、丸 附汤 圣济附子丸 清燥救肺汤 五皮散 泻白散 金铃子散 更衣丸 玉屏风散 四神丸 琼玉膏 二陈汤 甘露饮 丹参饮 礞石滚痰丸 威喜丸 金锁固精丸 生脉散 萆厘清饮 左金丸 白合汤 五味异功散 独参汤 天王补心丹 圣愈汤 虎潜丸 四磨汤 人参败毒散 资寿解语汤 小柴胡加常山汤 导赤散 三一承气汤 独圣散 香砂六君子汤论 四物汤 六味地黄丸 十味地黄丸 全鹿丸 黑锡丹 香苏饮 藿香正气散 稀涎汤 五淋散 温脾汤 1 滋肾丸 犀角地黄汤 三生引 地骨皮散 四生丸 附汤 清暑益气汤 回阳急救汤 近效白术汤 时方歌括 小引 龙胆泻肝汤 益元汤 附子理中汤 当归芦荟丸 济生肾气丸 鸡鸣散 经方尚矣。唐

3、宋以后。始有通行之时方。约其法于十剂。所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是也。昔贤加入寒热。共成十有二剂。虽曰平浅。而亦本之经方。轻可散实。仿于麻黄葛根诸汤。宣可决壅。仿于栀豉瓜蒂二方。通可行滞。仿于五苓十枣之属。泻可去闭。仿于陷胸承气抵当之属。胆导蜜煎。滑可去着之剂也。赤石脂桃花汤。涩可固脱之剂也。附子汤理中丸。补可扶轺赤小豆汤。燥可去湿之剂也。白虎黄连泻心等汤。寒可胜热之剂也。白通四逆诸汤。热可制寒之剂也。余向者汇集经方而韵注之。名为真方歌括。限于赀而未梓。缮本虽多。而刀圭家每秘而弗传。大为恨事。辛酉岁。到直供职。适夏间大雨。捧檄勘灾。以劳构疾。脉脱而厥。诸医无一得病情者。迨夜半阳气稍回。神识稍清。

4、自定方剂而愈。时温虐流行。因余之病。而知误于药者。堪悯焉。盖医者。生人之术也。一有所误。即为杀人。余滥竽人后。诸多有志而未逮经。即仲景。其切当精纯。集罗东逸柯韵伯诸论。及余二十年读书临症独得之妙。一一详于歌后。颜曰时方歌括。为中人以下立法。徐可引以语上之道也。至于张景岳新方八阵。汇药治病。不足言方。缘一时盛行。余友林雨苍俯以从时。韵既成帙。共商注解。业经梓行。亦不遽弃。别其名曰俗方歌括。此三种者。浅深 嘉庆辛酉孟秋修园陈念祖题于保阳差次 时方歌括 凡例 一是书前曾托名叶天士。今特收回。 一是书论证治法。悉遵古训。绝无臆说浮谈。以时法列于前。仲师法列于后。由浅入深之意也。 一坊刻万病回春嵩 尊生

5、古今医统东医宝鉴等书。所列病症。不可谓不详。而临时查对。绝少符合。即有合处。亦不应验。盖以逐末而忘其本也。试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每症只寥寥数语。何所不包。可知立言贵得其要也。此书如怔忡头痛历节诸症。非遗之也。怔忡求之虚痨。头痛有邪求之伤寒。无邪求之眩晕。虚痨历节。寻其属风属湿属虚而治之。所以寓活法也。学医始基。在于入门。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入门错。则始终皆错。此书阐明圣法。为入门之准。不在详备。若得其秘诀。未尝不详备也。有症见于此。而治详于彼者。有论此症。而彼症合而并论者。有论彼症。绝未明言此症。而即为此症之金针者。实无他诀。唯其熟而已。熟则生巧。自有左右逢原之妙。 论中所列诸方第三卷第

6、四卷俱载弗遗。唯伤寒论金匮要略方非熟读原文。不能领会。此书偶有阙而未载者。欲人于原文中寻其妙义。阙之即所以引之也。阅者鉴子之苦心焉。 一方后附论。或采前言。或录一得。视诸书较见简括。阅者自知。 时方歌括 卷上 补可扶弱 四君子汤 治面色痿白。言语轻微。四肢无力。脉来虚弱者。若内热或饮食难化作酸。乃属虚火。须加干姜。 2 六君子汤 治脾胃虚弱。痞满痰多。 香砂六君子汤 治气虚肿满。痰饮结聚脾胃不和。变生诸症者。 五味异功散 健脾进食。为病后调补之良方。 苓术参甘四味同。方名君子取谦冲。增来陈夏痰涎涤。再入香砂痞满通。水谷精微阴以化。阳和布护气斯充。若删半夏六君内。钱氏书中有异功。 陈修园曰。胃气

7、为生人之本。参术苓草。从容和缓。补中宫土气。达于上下四旁。而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故一切虚证。皆以此方为主。若加陈皮。则有行滞进食之效。再加半夏。即有除痰宽胀之功。再加木香砂仁。则行气之药。多于补守。凡肿满痰饮结聚等证。无不速除。此犹人所易知也。而为数方之主。则功在人参。人皆曰人参补气补阳。温药藉之以尽其力量。而余则曰。人参补阴养液。燥药得之则臻于和平。故理中汤中姜术二味。气胜于味。以扶阳。参草二味。味胜于气。以和阴。此汤以干姜易茯苓。去其辛而取其淡。亦阴阳兼调之和剂也。凡医家病家。俱重人参。全未识人参之性。皆不读神农本草经之过也。今录本草经原文而释之。或数百年之误。于兹而一正也乎。 按神农本草

8、经云。人参气味甘。微寒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原文只此三十七字。其提纲云。主补五脏。以五脏属阴也。精神不安。魂魄不定。惊悸不止。目不明。心智不足。皆阴虚为亢阳所扰也。今五脏得甘寒之助。则有安之定之止之明之开之益之之效矣。曰邪气者。非指外邪而言。乃阴虚而壮火食气。火气即邪气也。今五脏得寒甘之助。则邪气除矣。余细按经文。无一字言及温补回阳之性。 仲景于汗吐下阴伤之证用之。以救津液。而一切回阳方中。绝不加此阴柔之品。反缓姜附之功。故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为回阳第一方。皆不用人参。而四逆加人参汤。以其利止亡血而加之也。茯苓四逆汤用之者。以其烦燥在汗下之后

9、也。今人辄云。以人参回阳。此说倡之宋元以后。而大盛于薛立斋张景岳李士材辈。而李时珍本草纲目。浮泛杂沓。愈乱经旨。学人必于此等书焚去。方可与言医道。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中。用人参者。只有一十八方。新加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桂枝人参汤。半夏泻心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生姜泻心汤。黄连汤。旋复代赭石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浓朴生姜半夏人参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炙甘草汤。皆因汗吐下之后。亡其津液。取其甘寒以救阴也。抑或辛刚 香砂六君子汤论 柯韵伯曰。经云。壮气行则愈。怯者着而为病。盖人在气交之中。因气而生。而生气总以胃气为本。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昼夜循环。周于内外。一息不运。便有积聚。或

10、胀满不食。或生痰留饮。因而肌肉消瘦。喘咳呕哕。诸证蜂起。而神机化绝矣。四君子。气分之总方也。人参致冲和之气。白术培中宫。茯苓清治节。甘草调五脏。诸气既治。病从何来。 3 然拨乱反正。又不能无为而治。必举夫行气之品以辅之。则补品不至泥而不行。故加陈皮以利肺金之逆气。半夏以疏脾土之湿气。而痰饮可除也。加木香以行三焦之滞气。砂仁以通脾肾之元气。而 郁可开也。四君得四辅。而补力倍宣。四辅有四君。而元气大振。相须而益彰者乎。 补中益气汤 治阴虚内热。头痛口渴。表热自汗。不任风寒脉洪大。心烦不安。四肢困倦。懒于言语。无补中参草术归陈。 得升柴用更神。劳倦内伤功独擅。阳虚外感亦堪珍。 柯韵伯曰。仲景有建中理

11、中二法。风木内干于中气。用建中汤。寒水内凌于中气。用理中汤。至若劳倦形气衰少。阴虚而生内热。表症颇同外感。惟东垣知其为劳倦伤脾。谷气不盛。阳气下陷于阴而发热。故制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此用药相须之妙也是方也。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补心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也。亦可以补肝木。郁则达之也。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 当归补血汤 血虚身热有奇方。古有当归补血汤。五倍黄 归一分。真阴濡布主之阳。 陈修园曰。凡轻清之药。皆属气分。味甘之药。皆能补中。黄 质轻而味微甘。故略能补益。神农本草经。以为主治大风。可知

12、其性矣。此方主以当归之益血。倍用黄 之轻清走表者为导。俾血虚发热。郁于皮毛而不解者。仍从微汗泄之。故症象白虎。不再剂而热即如失也。元人未读本经。此方因善悟暗合。其效无比。究之天之仁爱斯民特出此方。而假手于元人。非元人识力所可到也。吴鹤皋以阳生阴长为解。亦是庸见。故特详之。 保元汤 治气血虚弱之总方也。小儿惊。痘家虚甚。最宜。补养诸汤首保元。参 桂草四般存。脉微血脱可回生。人参煎取稠粘汁。专任方知气力宏。 陈修园曰。阴虚不能维阳。致阳气欲脱者。用此方。救阴以留其阳。若阳气暴脱。四肢厥冷。宜用四逆汤辈。若用此汤。反速其危。故古人多用于大汗大下之后。及吐血血崩产后血晕诸证。今人以人参大补阳气。皆惑于

13、元人邪说。及李时珍纲目等书。不知人参生于上党山谷辽东幽冀诸州。背阳向阴。其味甘中带苦。其质柔润多液。置于日中。一晒便变色而易蛀。 四物汤 治一切血症热血燥诸症。 八珍汤 气血双补。四物归地芍川芎。血症诸方括此中。若与四君诸品合。双疗气血八珍崇。 陈修园曰。四物汤。皆钝滞之品。不能治血之源头。即八珍汤气血双补。亦板实不灵。必善得加减之法者。方效。 十全大补汤 气血双补。十补不一泻法。 人参养荣汤 治脾肺俱虚。发热恶寒。肢体瘦倦。食少作泻等症。若气血两虚。变见诸症。勿论其病。勿论其脉。但用此汤。诸症悉退。 桂 加入八珍煎。大补功宏号十全。再益志陈五味子。去芎辛窜养荣专。 陈修园曰。十全大补汤。为气

14、血双补之剂。柯韵伯病其补气而不用行气之品。则气虚之甚者。无气以受其补。补血而仍用行血之药于其间。则血虚之甚者。更无血以流行。正非过贬语。而人参养荣汤之妙。从仲景小建中汤黄 建中汤套出。何以知之以其用生芍药为君知之也。芍药苦平破滞。本泻药。非补药也。若与甘草同用。则为滋阴之品。若与生姜大枣肉桂同用。则为和荣卫之品。若与附子干姜同用。则能急收阳气。归根于阴。又为补肾之品。虽非补药。昔贤往往取为补药之主。其旨微矣。此方以芍药为君。建中汤诸品俱在。恶饴糖之过甜动呕。故以熟地当归白术人参诸种甘润之品代饴糖。以补至阴。然饴糖制造。主以麦。麦为心谷。心者化血而奉生身也。故又代以远志之入心。麦造为 。能疏远而畅气也。故又代以陈皮之行气。建中汤中。原有胸满去枣加茯苓之例。故用茯苓。细思其用意无非从建中套来。故气血两虚变见诸症者。皆可服也。其以养荣名汤奈何。心主营而苦缓。必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