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农业机械的不足及发展趋向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68848828 上传时间:2022-08-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漫谈农业机械的不足及发展趋向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漫谈农业机械的不足及发展趋向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漫谈农业机械的不足及发展趋向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漫谈农业机械的不足及发展趋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漫谈农业机械的不足及发展趋向(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漫谈农业机械的缺乏及开展趋向 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开展现状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均有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就是我国水稻机械化的程度明显落后和南方的局部土地存在抛荒的现象,棉花目前还没有机械化的才能,而玉米机械化在少数地区也还是刚刚起步,一些节种节肥节水性能较好的机具普遍都存在着程度低、数量少的问题,所以始终都无法大面积的推广使用。农民之所以愿意购置农业机械产品,就是要在省时省力的同时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而在我国的很多地区的农民的经济条件不允许他们购置农业机械,或是他们用不好这些产品,这也就制约了农机程度的进步。详细表现为:一是买不起;。我国农田机械产品的价格根本都在1-10万元之间,最小型的产品也

2、在5000元左右,即使各地都出台了购置农机产品的补贴政策,但补贴的力度较小,对于普通的农民来说,价格还是无法承受的;二是不会用;。在农民购置了这些产品后,各地的农机管理部门对于农机具的引进、推广以及使用技术的培训等工作都还无法有效、顺畅的开展;三是效益差;。因为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所以在他们使用农机产品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问题,设备也容易出现故障,也没有形成完善的农机作业市场,很多农机具都处于闲置的状态,无法发挥出农机产品应有的经济效益,这也就降低了农民购置和使用农机产品的积极性。二、我国农业机械化开展的策略和趋势首先,我国的农业机械开展应更加重视对高科技的投入和应用,我国的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应与

3、信息技术、仪器与控制技术、现代液压技术以及现代微电子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机的交融,同时应朝着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快速开展;其次,应继续研发和消费与我国农业消费的实际特点相适应的农业技术设备,认真分析和研究我国农业的消费规模、农业资源、经济实力以及农艺制度等现状,结合我国农业消费的自身特点,研发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技术设备;第三,应逐步进步农业装备产品的质量,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消费农业装备产品的企业应建立一套完善的产品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的体系,进步农机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平安性、可操作性和舒适性,进一步的改善使用人员的作业条件,从而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2.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开展趋势智能化以

4、及自动化将是我国社会农业机械化开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我国开展高效节约农业的最重要措施。1应用农业传感器技术要想真正的实现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控制,首先我们必须可以实时的监测农业装备的工作状态,发现问题及时改善,其次就是要可以准确的评价农产品的生物学的活动和性状,所以应用农业专用的传感器技术就显得尤为关键了。现阶段,农业传感器的应用效果还是比拟理想的,比方采用谷物湿度传感器可以对谷物的湿度进展实时的监控;采用温度传感器可以准确的测量粮食烘干和储存过程中的实时温度等等。2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应用在农业机械装备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将进一步的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开展,小型化、微型化的芯片的出

5、现也为农机产品实现完全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供了可能,比方说在农机装备上安装电子监控装置,这样农民就可以实时掌握装备的工作状态,进步作业质量,其可靠性和耐久性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3农用机器人技术作为机电一体化的实例,农用机器人集合了人工智能、自动控制以及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种高新技术,农业的作业对象和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对农用机器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虽然现阶段农用机器人技术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随着计算机智能技术的不断开展,这项技术也将越来越完善。4建立更加准确的农业体系核心思想就是要及时的获取农作物的产品并掌握影响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的有关信息,分析研究其原因,从而制定出经济上有效并且技术上可行的改善措施,根据实际的需要进展调控,主要的支持技术有智能化农业机械技术、决策支持系统、3S技术以及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等。在我国工业上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了,所以,在我国农业机械装备上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也将是农业现代化开展的必然趋势。 郭建华 单位:江西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