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研究报告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68634375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幼儿园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幼儿园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幼儿园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幼儿园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园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研究报告(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师生共构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报告一、“师生共构”研究的缘由:未来的社会要求我们把儿童培养成为“不同的个体”,而这些“不同的个体”应该懂得如何去聆听,去尊重和承认他人的观点,甚至包括与自己相反的观点;能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能通过更为复杂的方式和途径去解释和理解世界。从这样的角度去思考,幼儿园课程和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说,课程不应被看成是遵循的纲要,要实施的计划,而应是师生一起深入未知世界的活动。他们共同体验、探索、操作和思考,在这样的过程中去诠释经验,发现意义,建构主体。1、审视幼儿园教育的现状,存在以下的问题教师习惯以自己为中心去“预设课程”,“教”给孩子

2、一些自己认为最合理、最必须的东西,按照我们认为最科学的方式教孩子长大。因此在教学上往往采取灌输的、划一的教育方式,削足适履的现象十分严重。这就造成我们的幼儿在小班时还能表现出较多的天性的东西,如好奇与创造,什么都要去摸摸,什么都敢去碰碰,什么都敢去尝试一番。而到了大班却什么都不敢了,不敢想,不敢说,也不敢做的现状。现行的课程过分强调知识的习得,注重教师的“教”,而不注重幼儿的“学”,教师选择容,而幼儿只能被动地适应学习容;幼儿成为容纳各种知识的容器。在规的教学活动中,他们总是在心里猜测老师的答案(唯一正确的答案),而不是说出自己的想法,在活动中,仿佛只有一种声音老师希望的声音,仿佛只有一种思想

3、老师的思想。我们的孩子个个一样,呈现出“千人一面”的现象。作为教师虽然知道儿童是学习的主体,然而在实践工作中,却是观念与行为脱节,“幼儿是主体”成为一句口号。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的过程究竟怎样关心儿童?了解儿童?教师缺乏相应的了解儿童、支持儿童的方法与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孩子的地位和作用被忽略。2、先进教育理念与实践给我们的启示:2001年,来自意大利北部小城的瑞吉欧的“教育方案”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瑞吉欧教育系统在其哲学观、教育学理念、方法和管理等方面发展的一整套独具特色而又富有创意的体系,让我们感受到它对幼儿教育的价值,而这些价值正是当今幼儿教育改革所关注的东西。与此同时,市的“幼儿园探索型主

4、题活动”课题成果与市的“幼儿主体性发展与教育研究”都受到瑞吉欧的影响,有意识吸收了“瑞吉欧教育方案”的理念与教育实践,他们研究所呈现的极富生命力的活动形式,给我们提供了开拓性思路,促使我们重新认识幼儿、重新反思幼儿园的课程,重新思考教师所面临的新的挑战。鉴于以上问题和启示,我们认为幼儿园教育活动迫切需要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可操作的方法运用到我们的教改实践中,从转变观念入手,分析提炼和总结自身经验,进行构建新的教育活动方式的尝试,形成具有创新性、导向性、可操作性的教育活动新模式,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教育实践。二、师生共构的追求我们拟进行构建新的教育活动方式的尝试: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为基点,以促进幼儿

5、的和谐发展为目的,创造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造性,便于人际交往与互动的崭新的“教学”新方式,保障幼儿学习的权利, 在共构中创造更多的适合幼儿的高质量的学习机会和条件。三、师生共构的界定师生共构幼儿园教育活动:即教师与幼儿互为主体,共同建构的活动。它区别于预设课程,具有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以当时活动情景中儿童的疑问、热点话题、自发行为等与教师的价值判断作为活动生成和发展的基点,通过教师与幼儿相互交流、合作、互动,使活动呈现出动态发展的过程。师生共构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核心特质:1、教育活动过程的开放性:师生共构的教育活动首要特征是开放性,它是师生共同建构的一种过程模式,是一个不断

6、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向教师、家庭、社区和儿童开放的教育形式。即:活动容应将幼儿的经验、需要、兴趣等有价值事物与时纳入;活动组织方式多样、灵活;活动资源综合利用。2、教育活动过程的应然性:教育活动作为一种有目的活动,就在于从幼儿的自然状态中引发出应然来,应对儿童做应然的导向,教师要随时关注幼儿的活动状况,反思教育的要否转化为儿童的需要,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与方法,以实现活动的教育发展价值。3、儿童的参与性:只有儿童高度的参与,才使我们告别形式主义的说教,使教育的价值得到真正的体现,并使儿童获得真正意义的发展。“儿童有权参与”,这个时代强音告诉我们,我们的全部责任是和儿童一起,搭建参与的途径

7、,让儿童在自己选择的工作活动中主动探索求知。四、师生共构的研究成果:(一)、共构中教师的作用:从上述观点中可以看出: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应该摒弃成人中心论,更多的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那么教师在共构的每一步过程中在都在做着什么,怎样做着?教师的作用是什么?是怎样支持幼儿,推动共构的呢?1、观察与倾听“观察与倾听”在共构活动中非常重要。包括对幼儿行为的观察,言语的倾听,以与这些言语和行为所包含的意义的解读。这个过程,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孩子,理解他们的学习方式,从而更好的为儿童提供各种机会;这个过程,能帮助教师判断什么时候是学习的关键时刻,适时适度地介入和参与儿童的活动。(1) 核心技巧“观察与倾

8、听”的核心技巧是“尊重与欣赏”。“尊重与欣赏”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对儿童的态度。它包含了这样的思想:让孩子说,让孩子做,让孩子错。它向孩子传递着被关注和被重视的信息。使幼儿获得来自心的喜悦,产生成就感,积极的愉快的投入到活动中。案例(熊猫的家园):在一次关于熊猫的共构活动中,一组的孩子们正在结构熊猫的家园,一会他们将水洒在了地上,看课的老师都着急地对当班的老师说:“糟了,赶快去管管。”而当班的老师却没有着急,她走到孩子身边,轻轻的问到:“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呢?”孩子们认真的说:“熊猫生活在潮湿的环境里,教室的地太干了。”老师问:“能不能找其他的东西来代替水呢?”孩子们说:“不能,因为熊猫的生活需

9、要干净的水。”听了孩子的话,老师暗暗地庆幸没有因为自己的经验而进行简单的处理,斥责孩子,伤害孩子的感情,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心态询问孩子这样做的理由,让让我们看到了表面现象下幼儿的真实想法。(2) 观察重点:“观察与倾听”重点是“兴趣与需要”。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与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人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兴趣对人们的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幼儿的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的兴趣需要,它是幼儿探索的原动力,能有效的激起儿童学习的动力。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是活动的基点。由于共构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决定了其在一日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存在着发生的可能。而共构活动多是根据

10、幼儿的兴趣生成课题,如何判断孩子的兴趣需要呢?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幼儿总是自由自在的表现着自我。有时他们会明白的告诉教师自己的愿望:想做什么?有什么问题?发现了什么?但更多的时候是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中,自己都不能说明的情况下表现着自己的兴趣或者需要:有时是问题与见闻的闲聊,有时是经验和问题讨论,有时仅仅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此时的幼儿就像一个开放的素材库,里面列着品种不一、功能不同的大小的素材。这时的教师作用就是通过观察与倾听打开这个资源丰富的素材库,找到真正的“幼儿的兴趣”的素材引发活动。在共构中我们发现兴趣有很多外显的特征如:对有兴趣的事孩子会争论,会长时间的专注,会反复的摆弄琢磨。只要认真观

11、察倾听就会发现孩子的兴趣。同时我们还发现:幼儿的需要往往会通过一些典型的行为表现出来。如:在一个年龄段或一个活动中,儿童会表现出来的一些具有共性的行为,这些共性的行为实质反映了孩子在某一阶段的需要,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教师可以抓住这些行为,共构一些活动,促进儿童的发展。案例(塞洞洞):小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小朋友将一些细小的玩具如弹珠,雪花片,小积木等,悄悄地往床缝、门缝里塞,甚至塞到风琴的气洞中。从细小的缝塞东西是孩子辨认大小,体会物体之间关系的一种学习的方式,这时一般的说理和劝解通常都是无效的。教师抓住这一典型行为设计了多种游戏材料,如开口大小不同的瓶子和盒子,提供大小不同的各

12、种豆类,几何图形的积木和有着不同图形开口的盒子,小朋友拿到积木能从对应的图形里塞进去,既满足了孩子填塞的兴趣,又在玩耍中学会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共构的材料活动使孩子无意识的行为有了延伸发展,促进了其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2、分析与判断“分析与判断”首先是通过分析确定活动开展的要素,能否共构,有没有共构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对以下情景的预估,如果具备以下任何条件之一,我们就认为具备了共构的前提:1、幼儿能否保持较长时间的兴趣2、是否能形成一个较长时间的研究过程3、是否能帮助儿童更好地感受(理解)现实生活4、是否能帮助儿童增进儿童之间的相互了解。5、是否能使儿童理解标志和符号在生活中的价值。6、是否能帮助

13、幼儿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其次是判断活动的形态,确定以最佳的方式共构。如:判断哪些兴趣是可持续发展的,哪些兴趣是短暂的;哪些兴趣是适合集体研究的,哪些兴趣是适合个别研究的;哪些兴趣是适合以主题网络的形式进行研究的,哪些兴趣是适合以个别点的形式研究的。一般来说:可操作性强的;可利用资源丰富的活动适合于集体或以主题网络式呈现。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幼儿产生较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兴趣。可操作性可以从活动容中幼儿可动手的部份,也就是“玩”的部分是不是多来判断。如当幼儿提出“石头”的主题,可以预想到孩子可以画石头,玩打火石,作实验等。幼儿玩的部分越多,说明操作性越强。可利用资源丰富,可说明它距离孩子的生活很近。

14、这样就便于直接感知,也便于将经验运用。可利用资源包括:图片、文字、音像资料,实物、标本、玩具等。如有趣的石头,可利用资源就很多:到处都有实物石头,石制品,而且可以参观地质学院博物馆等等。3、支持与引导“支持与引导”在共构中意味着推动,更能体现出教师的价值所在!在活动中教师究竟要从哪几方面来支持幼儿呢?我们认为:要支持幼儿的思考过程,要支持幼儿的操作过程,要支持幼儿的经验获得,要支持幼儿的情感体验。具体策略如下:(1)、适时:共构活动中的“适时”的指导是把握时机的问题。以退出活动和介入活动为例:我们所谓的退出活动并不是消极等待,这种退出不是不管,是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变化,来判断是让孩子自己解决

15、还是提供帮助。适时的退出,不仅不会干扰孩子的活动,对孩子而言更是一种有效的支持。我们的老师认为以下情况应该退出:a、 当儿童兴趣高昂的时候b、 当儿童专注于活动中时c、 出现了一些困难,但能自己解决的时候但当出现以下情况时教师就应介入了:a、 当孩子遇到危险的时候b、 当孩子遇到技能上的困难的时候c、 当孩子询问老师的时候d、 当孩子遇到困难准备放弃的时候(2)、适宜:共构活动中的“适宜”的指导是指导方法的问题。“适宜的方式”是针对幼儿的学习特点而言的。要做到方法适宜,很多时候需要教师在活动中不断进行换位思考,不断的追问自己:是否看见了孩子的行为?是否体验到孩子的感觉?是否知道孩子在观察什么?

16、成人的惯性思维是否阻碍了我唯其如此才能提炼出真正适宜的方法。案例:(撕纸)这是一堂常规的撕纸活动,刚开始孩子们很认真的按老师的要求去撕面条,可不一会,幼儿就把纸扯的七零八落,老师开始时还有耐性去按自己提的要求纠正,后来乱玩的幼儿越来越多,连教师自己也觉得没兴趣了。教师反思:是孩子对撕纸没兴趣吗?可平时他们不是经常撕纸玩吗?是孩子习惯不好吗?才开始时不是挺好的吗?是材料提供的不好吗?老师尝试拿起了一纸撕起来,一动手才发现纸大了,手捏不到纸中间该撕的位置。于是老师把纸改小了又来撕,一会就觉得挺没意思的。耐着性子撕完了一看:宽的宽、窄的窄,又是用废旧的报纸撕的一点美感都没有。回想刚才的切身体会,教师向自己提问1、怎么样让孩子的小手能自如的握住纸?2、怎么让幼儿有不断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