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是智慧的根源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68306849 上传时间:2022-09-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4.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作是智慧的根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动作是智慧的根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动作是智慧的根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动作是智慧的根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动作是智慧的根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作是智慧的根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作是智慧的根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动作是智慧的根源动作是智慧的根源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心理学依据一、引言近半个世纪以来 ,皮亚杰心理学影响着世界各国的中小学教学 ,尤其是中小学数学教学。皮亚杰指出:“ 动作是智慧的根源 ,任何静态的数学概念都隐含着认知主体的内在动作 ,数学运算是一种广义的动作。 这些观念为数学课堂教学所采纳 ,目前小学数学普遍采取动手操作或以直观方式演示有关操作的方法。然而 ,对于这些在教学实践领域中早已被采用的观念与方法 ,却缺乏深入的研究 ,许多问题都停留在知其 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我们知道数学运算是一种广义的动作;但它除了是一种动作之外 ,还存在哪些区别 于一般动作的规定性?同样我们也知道“动作操作会

2、增进儿童的数学知识与智慧;但能否认为任意的动手操 作都有益于儿童智慧的开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儿童动手操作?本文试图就以上问题作些探讨 ,以期引起更深入的研究 ,并期望对进一步改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所裨益 。二、数学运算的内在规定性1.反身性 数学运算“甚至在其较高的表现中 ,也是正在采取行动与协调行动 ,不过是以一种内在的与反 省的形式进行的罢了这里“反省与反身、反思是同义的。皮亚杰将个体认知活动划归为两类。一类是对客体的认识;另一类是对主体自身动作所进行的反思。前者 带来关于客体的知识;后者带来数理逻辑知识。实例一个儿童摆弄10个石子 ,他可以掂一掂以了解其重量;可以摸一摸以了解其外

3、表的光滑度。“重 量与“光滑度是关于对象石子本身的知识。此外 ,儿童还有另一类动作 ,他将10个石子排列成不同的 形状 ,沿着不同的方向点数它们 ,其总数“10总是不变的。这里 ,儿童将手指一一地不重复也不遗漏点 向10个石子 ,是具体动作;从这种具体动作中认识到总数“10总是不变 ,那么是一种反思 ,是反过来对自身的 具体动作进行思考。具体动作可以有很多种可以从不同的石子开始 ,可以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 ,但总数的 “10却是恒定的。只有通过反思 ,体会到这种“恒定 ,儿童才真正学会了计数。这里我们看到儿童进行数学操作与运算离不开具体动作 ,但具体动作之后的反思比具体动作本身更为重要 。儿童能

4、一一地点数石子 ,我们也能训练一只小鸡地啄石子 ,但小鸡不会了解“10这个数 ,因为它没有 反思。数学运算因其反身性 ,还呈现出一种层次性与相对性。高一级的运算是对低一级的运算所进行的反思、协 调与转换。乘法是对加法的“运算;乘方又是对乘法的“运算。2.可逆性 “运算是一种可以逆行的行动 ,即它能向一个方向进行 ,也能向相反的方向进行。我们可 以把1和2相加得到3;反过来 , 也可以用3减2而复原为1。任何一种运算 ,总有一个与之对应的逆运算。学生用减法验算加法或反过来用加法验算减法 ,用除法验算乘法或反过来用乘法验算除法 ,就是 因为这些运算是可以“逆行的。对于“合加或乘的结果 ,我们可以用

5、“分的动作减或除使其还 原到初始状态。可逆性可以区分为两类 ,一类是反演可逆123 ,反过来3 21;一类是互反可逆6比2多4 ,反 过来2比6少4。 前者表现为相反的操作;后者表现为次序的逆向转换。3.结合性 运算“是可以绕道迂回的 ,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可以获得相同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结合性 。具体到小学数学教学中 ,结合性表达在两个方面。其一 ,表达在运算定律方面:3443加法的交换律;3 453435乘法的分配律 。这里 ,每个等式两边是不同途径的运算 ,但其运算结果却是恒等的;其二 ,表达在问题解决的一题多解方 面。问题:男生和女生共植树450棵 ,每个同学植树5棵 ,有男生46人。问:

6、女生多少人?对于这一问题可以先求出女生植树多少棵 ,再除以5 , 得出女生人数:450546544人;也 可以先求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再减去男生46人 ,得出女生的人数:45054644人。两种解法 ,具体途 径不同 ,但结果一样。至此 ,我们将可逆性与结合性综合起来考察 ,那么会发现数学运算总是隐含着某些“不变的因素。反演可 逆是以相反的运算如:以减法来验算加法使其复原为初始不变的状态。互反可逆是一种相互转换 ,6比2多 4 ,2比6少4 ,这里差集“4是不变的。在运算规那么里 , 运算途径改变了 ,但运算结果不变。在问题解决中 , 具体解法可以各异 ,但答案是唯一不变的。我们说 ,数学运算

7、是一种转换。在这种转换过程中 ,并非所有的东西都发生了改变 ,总是隐含着某种不变 的因素。正是“不变因素的存在 ,才使转换成为可能。4.结构性 结构性运算 ,就其现实的存在方式而言 ,“包括复杂的运算体系 ,而不是被看作先于这些体系 成分的那些孤立的运算。数学运算总是以结构化的整体的方式而存在。首先 ,每一种数学运算本身就是一 个结构化的动作。加法包括“合的动作 ,也包括计其总数据的动作这在学龄前儿童的实物操作中 ,可观察 到;小学一年级儿童 ,因熟练而逐渐简约化;其次 ,各种运算联合起来 ,又构成一个大的结构 ,加是“合 的动作 ,减是“分的动作;乘是加或合的简便运算 ,除是减或分的简便运算

8、;加减互为逆运算 ,乘 除互为逆运算。这许多关系 ,使四那么运算联合成一个大的整体。三、课堂教学中 ,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应注意的问题在明确了数学运算的内在规定性之后 ,我们将依照这些规定性 ,提出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儿童动手操作应注 意的问题。1.引起反省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了解到 ,数学运算是一种反思 ,具体动作之后的反思比具体动作更为重要 。具体到课堂教学中 ,我们在指导学生动作操作时 ,不应停留在为操作而操作的层面;而应引导学生对其操作 进行思索。以分数概念的教学为例 ,通常的教法是将分数的具体“操作和盘托出、呈现给学生。如:将一个 饼平均分成两块 ,每块是它的12。这样的做法只能让学生照葫芦画

9、瓢一样地模仿 ,而不能调动学生内部的思 考过程。一般而言 ,分数是小学生数概念的一次大的扩展。此前 ,儿童能用加减法层面的“差集6比2多4或乘 除法层面的“倍数6是2的3倍来表示二数比拟关系。在倍数中 ,比拟量一般大于或等于标准量;分数 的引进是要解决一个全新的问题:当比拟量缺乏一个标准量时 ,如何表示二数关系。关于分数概念 ,这里设计了一种与通常的教法不同的方案 ,其宗旨在于引起学生思考。关于“分数概念的课堂设计:准备:在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好三条长度不同的线段 ,准备一根60厘米长的木棒无刻度 ,线段 长度分别是木棒的3倍、1倍、 13。木棒白线: 白线长度是木棒长度的3倍红线: 红线

10、长度是木棒长度的1倍绿线: 绿线长度是木棒长度的?教师演示:用木棒分别量白线与红线 ,并板述;然后量绿线 ,提问。教师:绿线长度是木棒长度的多少?学生:没有一棒长。教师:没有“一棒长 ,怎么表示?学生:有的提出拿刻度尺把木棒和绿线都量一量。教师:量得绿线长20厘米 ,木棒长60厘米那么 ,绿线长度是木棒长度的多少?60厘米学生:木棒是绿线的3倍。教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倍数;现在 ,我们反过来说:以木棒为标准 ,绿线是木棒的多少?演示比着绿线将木棒3等分用粉笔在木棒上画刻度继续提问现在想一想 ,怎样表示“绿线是木棒的多少?导出:将木棒3等份 ,绿线是3份中的1份。进而导出:绿线是木棒的13。

11、并将“倍数与“分数统一起来:都可表示两个数的比拟。这种方案较之于“和般托出直接告诉学生的教法 ,更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思考过程。也只有进行这样的思 考 ,儿童才能真正明确分析所蕴含的内部操作。将有关“操作和盘托出 ,不注重激起学生“反思的教法 ,与两种不恰当的观念有关。其一是把数学运 算等同于具体动作;其二是认为内在运算是对外在动作的简单模仿。其实 ,数学运算应该包括三个呈递进关系 的成分:1具体操作;2对具体操作的反省与反思; 3在反思过程中进行某种转换或重组。转换是对具体动作的转换 ,重组是对原有的、已习得的操作的重组。儿童在接触到分数之前 ,已学会了“ 比拟一个数是另一个数据的几倍与“等分除

12、法。现在面临新的问题:比拟量缺乏一个标准量。在 上述方案中 ,问题解决的过程 ,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 ,也是重组原有“比拟与“等分等内部操作而构成 分类操作的过程分数的内部操作包括:比拟二数;等分标准量等。2.体会“必然 在上一小节中 ,我们强调在让学生动作操作的同时 ,应引导他们对具体动作进行反思 , 并在反思过程中进行转换与重组。但数学运算还具备可逆性与结合性的特征也就是说在转换过程中 ,并非所有 的因素都发生改变 ,而总隐含着某种不变的因素。由于某些不变因素的存在 ,数学运算显示出一种必然性。1 2一定等于3;35 一定等于15;3.1415是圆周与直径的比率 ,不是人为规定的;在两个班

13、共同植树的实 例中 ,解法不同而得数是不变的。对数学运算的必然性的认识 ,往往是一种不自觉的“必然之感。这种必然之感的获得 ,是儿童形成数学 运算的标志。指导学生认识数学运算的必然性 ,可利用日常的实例。数学运算往往都有其现实原型 ,而且有些原型能明 晰地表征相应运算的涵义。如:教乘法口诀时 ,可让学生数一数一面窗子的格数。如果竖着有4行 , 每行5格 , 那么就是5420格。 四五二十的口诀就存在于我们对这扇窗子的计数活动之中。它不是人为的任意编出的口 诀 ,而是“必然的。3.融会贯穿 数学运算是以结构的方式而存在的。结构化不是将不同的运算或操作简单地拼凑成一个 整体 ,而是要消除各种运算或

14、操作之间的“矛盾、以到达相互协调。“关于分数概念的课堂设计将分数概念放在数概念的扩展从倍数到分数的扩展之中 ,具体设计 了一个问题情境:比拟量缺乏一个标准量此前 ,在“倍数中 ,比拟量总是大于或等于一个标准量 ,如何 表示二数关系。学生面对这一“矛盾、积极思考。消解矛盾的过程 ,同时也是各种操作倍数与分数协调 、统一而融会贯穿的过程。四、结语综上 ,可以明确:一对小学生而言 ,数学运算既包括具体的动手操作 ,也包括对动手操作的思索。后 者比前者更为重要。二数学运算总是隐含着“不变的因素 ,具体表达在逆向运算、 逆向转换6比2多4 ,那么2比6少4、运算规那么以及问题解决的一题多解等方面。三数学

15、运算总是以结构化的方式而存在。在于数学运算的内在规定性 ,本文提出一课堂教学中 ,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或演示有关操作时 , 应引起“反省。小学儿童离不开具体动作的支持 ,但对具体动作的思索更为重要。二在指导学生动手操 作的过程中 ,让学生体会到“必然之感 ,必然之感的获得 ,是数学运算形成的标志。三在动作操作过程 中 ,指导学生通过思考 ,将各种运算联成整体 ,融会贯穿。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那么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那么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