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长乐是郑和下西洋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67608776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长乐是郑和下西洋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福建长乐是郑和下西洋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福建长乐是郑和下西洋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福建长乐是郑和下西洋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福建长乐是郑和下西洋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长乐是郑和下西洋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长乐是郑和下西洋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长乐是郑和下西洋的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曾国新郑和七下西洋,船队无论起于南京宝船厂,还是始自太仓刘家港,都要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短则二月,长则一年。在这里集结船队,整编训练,修造船舶,补充给养,购置货物,祭祀海神,等候东北季风到来时扬帆开洋。如果说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策划地,太仓是郑和下西洋的始发地、起锚地,那么,长乐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舟师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一、长乐是郑和下西洋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的史料依据130年在长乐南山出土的天妃灵应之记碑,为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在长乐驻泊期间所立。碑刻全文117字,历述下西洋目的、意义,前六下西洋经过、成果和第七次下西洋任务,以及在长乐修建寺、宫、

2、殿和刻碑、铸钟的情况。这是考证郑和下西洋最权威的史料碑刻.碑文明确记载,“余由舟师,累驻于斯,伺风开洋。”郑和下西洋舟师历次驻泊福建长乐还可以从其他史料得到印证.第一次:明史郑和载:“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第二次:明郎瑛七修类稿卷十二三保太监载:“永乐丁亥,命太监郑和、王景弘、候显三人,往东南诸国,赏赐宣谕。”明末史学家查继佐罪惟录列传二十九载:“永乐四年,乃遣太监郑和为使,贰以候显,择舌人马欢辈从行,帅舟师二万七千人,发福建五虎洋,行赏西洋古里、

3、满剌加诸番。”虽然后文“永乐四年”为前文“永乐丁亥(即永乐五年)”之误,但说明此次郑和下西洋,一样发自福建长乐.第三次:跟随郑和下西洋的费信在其所著星槎胜览载:“永乐七年己丑,上命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等统领官兵,驾使海舶四十八号,往诸番国开读赏赐。是岁秋九月自太仓刘家港开船,十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泊,十二月于福建五虎门开洋,张十二帆,顺风十昼夜至占城国.” 清乾隆长乐县志卷三载:“太平港在县西半里许,旧名马江,明永乐七年。内侍郑和使西洋,海舟皆泊于此,因改今名。”第四次:明史郑和载:“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天妃灵应之记碑载:“永乐十一年,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等国。” 郑和舟师下西洋每次出发

4、的日子必须是盛行东北季风的冬季,所以从“复命”到“统领舟师”出发,当相距一年。其间“若长乐南山之行宫乃于永乐十年奏建,以为官军祈报之所.”2清乾隆长乐县志卷四亦载:“南山三峰塔寺明永乐十一年,太监郑和同寺僧重修。工竣,题其额曰三峰塔寺。”第五次:明史郑和载:“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咸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天妃灵应之记碑载:“永乐十五年,统系舟师往西域。”从“复命到“统系舟师往西域相距仍约一年。泉州郑和行香碑载:“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厮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镇抚蒲和日记立。” 说明郑和驻泊长乐期间曾去泉州行香.第六次:明史郑和载:“十九年

5、春复往”。明监察御使古朴为马欢“三入海洋,遍历番国”所作的瀛涯胜览校注后序载:“昔太宗皇帝敕令太监郑和,统率宝船往西洋诸番开读赏劳,而二君善通译番语,遂膺斯选,三随车并 轺,跨涉万里,自闽之五虎发迹,首入占城。马欢三次随郑和下西洋,分别为永乐十一年(11)、永乐十九年(142)和宣德六年(131),“三随车并轺自闽之五虎发迹,当然也包括永乐十九年这一次了。第七次:明祝允明前闻记(1525年刻本)记载得最为详细:“宣德五年(130)闰十二月六日龙湾开舡,十日到徐山,二十日出附子门,二十一日到刘家门,六年(1431)二月二十六日到长乐港,十一月十二日到福斗山,十二月九日出五虎门,二十四日到占城二、

6、长乐成为郑和下西洋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的有利因素郑和为什么要以福建长乐作为舟师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虽然没有文献记载,但是稍加分析考证,不难发现郑和的这一选择的正确性。首先,长乐的地理区位优越。长乐地处福建最大河流闽江入海口的南岸,西北濒江,与省城福州隔江相望;东临台湾海峡,是长江口和珠江口之间海岸线的中点。与太仓相比,由于长乐距离“西洋”更近,可以在宝贵有限的东北季风期间,“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更快抵达西洋,到访更多“番国”;长乐靠近妈祖的故乡莆田湄洲岛,便于郑和前往拜谒妈祖祖庙.与泉州相比,由于长乐毗邻省城,有“镇守太监”、“提监市舶太监”等宦官的协助,有闽江口五虎门、梅花千户所的护卫,安全上

7、更有保障。长乐与盛产瓷器的德化之间有闽江支流大樟溪沟通,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水运比陆运更便利。其次,长乐太平港是理想的泊舟良港。郑和庞大舟师驻泊基地港的条件应该是水深、港阔、避风、出入方便、淡水充足等,这些条件长乐太平港都具备。长乐城隍庙保留的一幅清代的县域壁图,画出县治西面的“马江。江面宽阔,与闽江交接之处还画有几艘帆船。(见附图)沧海桑田,昔日的宽阔的港湾逐渐淤积成为一片坦荡的平原,只剩下一条舟楫河道。直至1年前,这里仍有客船航班前往福州.一张984年拍摄的照片可以清楚看出太平港原址当时还是“一片汪洋”。这一大片水洼地四周多是以“洲”、“洋”、“屿”命名的村落,如霞洲、祥洲、泮野、洋屿等.

8、可见当年太平港水面十分宽阔。198年3月福建省地质勘测总公司对长乐原太平港遗址的西区、北区进行地质勘探,报告指出:“西区港床深度20米以下仍能钻探到瓷器碎片层.”兴建城关百货大楼时,还从地下挖出船索、船碇等遗物,更证明了这一带在历史上曾经是泊船的港湾。由于太平港四周有首石、六平,鹤岭、董奉,浮峰等山环绕,形成可有效抵御夏秋季台风袭击的内港.太平港西北的上洞江和东北的下洞江均与闽江相接,形成太平港之水“两头涨”的奇特现象。太平港的船只可同时从上洞江和下洞江顺潮进出,无疑大大提高了船队通行的效率。太平港虽是潮水港,但因港内水源来自闽江,距闽江入海口尚有3公里之遥,涨潮时,海水顶推闽江水回流太平港,

9、使得潮水港始终是淡水港,保证了船队淡水供应。再次,长乐气候适宜。长乐素以“鱼米之乡”著称,得益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条件,暖热湿润,夏无酷暑,冬少霜雪。来自各地的官兵和船员,在这里进行驻泊集训,吃、住、穿等方面条件要比冬季寒冷的太仓优越.最重要的是,长乐的主导风向为东北,每年从10月至次年3月间,多刮东北大风,闽江口风力更是强劲,通常五、六级,甚至七、八级以上。在以风为动力的帆船时代,这种气象条件正是郑和船队扬帆开洋所必须具备的。最后,长乐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源。从天妃经卷首插图可以看出,郑和船队以福船为主。长乐及周边连江、福清等地的沿海港口,拥有众多的造船、航海技术人才,这当然也是郑和选择长乐

10、作为驻泊基地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跟随郑和下西洋有档可查的长乐人中,最为著名的是李(黄)参,其家乡黄李村就在当年的太平港西南面.该村黄李合谱载:“参公,字求我,号应宿,生于明洪武二十年丁卯八月二十三日午时。永乐七年正月,总管太监郑和驻长乐造巨舰下西洋,公从征有功,授忠武校尉,累迁游击定远将军,总管府中军.”从长乐姚坑村姚氏族谱中发现,姚广孝与郑和关系十分亲密.如“永乐九年合同中贵驾巨舰,自福建之长乐五虎门航大海,西南抵林邑,又自林邑正南行八昼夜抵满刺加,由是而达西洋古里大国.“还诣祖祠,修整谱谍,同中贵新龙峰书院”等.尽管尚未找到官方的史料佐证,但根据这一民间谱志的记载不难想象,很可能就是姚广

11、孝向明成祖极力推荐郑和舟师驻泊他的家乡长乐。与郑和同为正使的王景弘是福建人,选址福建长乐当然也有利于开展下西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长乐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港口。相传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三国时期吴主孙皓均在此造船,因而别名“吴航”,简称“航”.“吴航头”即太平港的一部分。清雍正七年(12),在太平港与闽江的东北交汇处筑地围城建立了“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清咸丰十一年(861),在太平港与闽江的西北交汇处营前伯牙潭设立闽海关新关办事处,监督进出口货物的起卸。现在的长乐,是拥有国际机场和深水海港的“两港城市。就在当年太平港通往闽江的东北交接处也建有多个万吨泊位.这些史实说明,郑和与他的前后人一样看中长乐,

12、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多方选择,科学比较的必然结果.三、长乐是郑和下西洋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的多方印证长乐众多珍贵的郑和遗迹,街头巷尾的郑和传说,民间的谱志资料和郑和祟拜现象,甚至长乐成为我国著名的侨乡,都从另一个层面印证了这里确实是郑和下西洋的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除了举世闻名的天妃灵应之记碑外,长乐著名的郑和遗迹还有“郑和铜钟”、天妃宫大井(即俗称郑和井)9、文石天妃庙10、云门寺1等.母梦楼(又称太监楼)是长乐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有一天郑和乘轿上山查看船队。轿子晃晃荡荡,郑和昏昏欲睡。恍惚中好像回到云南家中,老母亲告之:“今天是儿生日,我儿吃了娘煮的饭菜后再走.”郑和一看,桌上摆的一盘菜是缢

13、蛏炒韭菜,觉得很奇怪,缢蛏是长乐海边特产,母亲怎么会煮这道长乐菜呢?正在纳闷之中,突然被一阵哭声惊醒,方知是梦。此时轿子已经行到南山脚下,郑和寻声看去,一老妪正在路边一间破屋子前悲恸,门前供桌上摆着一盘菜,居然就是他梦中的缢蛏炒韭菜。郑和十分蹊跷,急忙下轿询问。老妪告诉他,三十几年前的今天她儿子死去,这是为她儿子“祭忌”.郑和一听惊呆了,老妪亡子的“忌日正是自己的“生日”,莫非自己是老妪亡子转世而来?如此说来,老妪不就是我的前世母亲吗?郑和顿发孝敬之心,出资把老妪破屋改建成两层楼房,命名为“母梦楼。李永选藏楼笔记1载:“和因心仪此妪为前生之母,乃捐金饬役为之营建,并置产业以赡养之,嘱邑令时予存

14、问毋致冻馁,乡人呼为太监楼。”据长乐建设志载,这座四柱三间木构双层楼房,厅堂中放置有木雕郑和坐像.可惜1966年为了兴建“工人新村,位于高隍巷0号附近的“母梦楼”连同郑和雕像被拆除了。3从官方档案可以看出,长乐人为郑和下西洋做出了贡献,郑和下西洋也极大促进了长乐经济、文化发展。明弘治长乐县志载:“长乐旧有首石山鸣出大魁,十洋成市状元来之谶,至永乐壬辰,其山大鸣,适三宝太监驻军十洋街,人物辏集如市焉,其年邑人马铎状元及第,戊戌首石又鸣,邑人李骐亦状元及第。首石山在今市政府之背,十洋街则正对市政府大门,现为长乐市区最繁华的街道。19年6月22日,长乐东北部闽江口以南的一处海滨,一位村民因挖沙偶然发

15、现了湮埋地下的庙宇,后经文物部门挖掘出土。考古报告指出,该庙现存建筑构件多为明、清两代。据出土的重修碑,知最后一次重修在道光二十一年.大约在00多年前因一次特大自然灾害被风沙湮埋地下。庙内个神台上均供奉彩绘泥塑神像。其中前殿两个神台,东侧神台上供奉的主神是妈祖天妃。西侧神台供奉尊神像,居中者坐像高88公分,人们称之为“巡海大臣(神)”4。主神左侧为一“番人”,余尊与居中者一样均着明太监服饰.有人认为此庙即郑和在长乐修建过的第三个妈祖庙,“巡海大臣(神)”可能就是后人根据郑和形象而塑造出来的。消息传出,迅速引起海内外关注。2003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和福建师大历史系等单位的历史、

16、文物专家专程来此考察.专家们从塑像形成时间、雕塑手法、人物特征、服饰特征,以及当地历史、庙内供奉诸神特点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分析、考证,一致认为,这尊塑像大约形成于明万历年间,头戴嵌金三山帽,身着簇新蟒龙袍,腰系玲珑白玉带,脚穿文武皂朝靴,完全是明代宦官特有服饰,确实就是统率舟师七下西洋的三宝太监郑和.15大家认为,作为郑和下西洋驻泊基地的长乐人,与郑和舟师长期相处,亲眼目睹郑和七下西洋的成功壮举,亲身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给当地带来的好处,完全可能在郑和去世之后把他奉为海上保护神来祟拜.长乐人对郑和怀有感激和祟敬之情,自明代以来从未消失过。三宝岩位于闽江口附近,风景秀丽。初名“龙峰岩”,今名“晦翁岩”,俗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