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内容综合评价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67431521 上传时间:2023-08-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概括内容综合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概括内容综合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概括内容综合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概括内容综合评价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概括内容综合评价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概括内容综合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概括内容综合评价(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概括内容综合评价【考点透析】文言文阅读中的“言”是基础,应该在读懂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对整篇文章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归纳概括”要求考生在整体阅读后,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判断、提炼和综合,分清哪些是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哪些信息是论点与论据,哪些是人物的主要性格与品质,哪些是事实,哪些是原因与结果,这个过程主要是分析。而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的加工处理。文章中有的语句本身就是对人物品质的评价、褒贬,有的是对事实意义的揭示,这些词句在综合时可以保留;有的意思不够明确、主旨比较隐晦,综合时就要予以厘清,使其明显;有的是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来讲的,既要做到全

2、面、不遗漏,又要做到不重复,不重叠。“要点”“中心意思”和“观点态度”有时是同一语句,但常常是不同层面的。 “要点”往往不只一个句子,文章中的主要信息都是要点。 “中心意思”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就是作者要达到的意图、写作的目的、文章的归宿,在全文中起统帅灵魂作用,是文中事件的“纲” ,论据的“目” ,感情的“结”。“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作者对文中所写人物、事件的看法和评价, 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思想和感情,有的文章较为明显、直接,甚至就在文末的议论中;有的文章则较为含蓄、间接,但只要从作者的字里行间仔细揣摩还是可以看出来。具体来说,记叙性文章的观点态度就是对文中人物事件的是非评价和褒贬价值

3、判断,有的集中在文章中的议论性语句, 有的融于行文过程中, 而且不止一次地出现。议论性文章的观点态度就是文章的论点或作者对事实的感慨、评说。很多时候,概括、分析和综合是同时进行的。【命题特点】该考点年年涉及,大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题型有三种:一是设计成一道综合性的选择题,出题者对阅读材料从内容概述、要点归纳、文章主旨表述、观点态度提取、写法特色探究等方面进行阐述,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有错误的一项或正确的一项),如 2008 年广东卷。二是上海卷采用的是主观题,有对内容的分析,如2008 年上海卷“第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 ;有对写法的分析,如“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 ,分析其作用”

4、 。三是根据相关段落的事实,推理、概括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如2000 年春季考题:对文中自 “后为左丞” 至末尾一段文字内容的理解 ,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韦仁约的谦逊之辞。他认为自己尚不是合适的人选,但皇上既然选中自己,于是勉力整肃朝政。“美锦”用来比喻国家大事。B 这是韦仁约的赞叹之辞。他知道没有合适的人选,官职宁可空缺; 感谢皇上对自己的信任,于是勉力整肃朝政。“美锦”是指国家的经济财富。C 这是韦仁约的自信之辞。他认为自己正是合适的人选,皇上又知人善任,因而知恩图报 ,整肃朝政。“美锦” 用来比喻国家大事。D 这是韦仁约的自得之辞。他认为由于有了自己这样合适的人选 ,官职就不必空缺,因

5、而为感谢皇上而整肃朝政。“美锦”用来比喻国家的经济财富。这种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对理解能力,选项对原文的陈述、转述或论述,错误处不会很明显,往往是整体正确中有细微的出入, 需要仔细比较、 反复分析。 常见的设置 “误区”的类型有:张冠李戴,有意将文中的人物、时间、地点、官职和事件弄错; 无中生有, 选项中的信息多于材料中的信息;偏离题意,选项的意思与材料中的意思有区别;强加因果,故意将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件事扯在一起,或者原因不准确;牵强附会,选项中对材料中某些词句的理解违背材料的本意;评价失当,选项中对人物或某件事的评价与作者在材料中的不一样,或言过其实, 或褒贬不当; 正误互杂, 真假参半等。【

6、经典例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 2008 上海卷)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 !”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 “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 高城深沟之固。 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

7、。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题 1: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解析:本题考查文中的细节,要注意上下文意。一是要抓住第一段中的关键句 “夺贼之财而食其食, 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 ”这是杨氏说话的目的; 二要弄清杨氏这番话的特点,她主要晓之以理,运用对比法、反问句。【答案】杨氏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考虑,激发出众人保卫家园的志气。题 2: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人物的性格由其言行、他人的关系、人物在矛盾中的表现决定。杨氏的性格主要通过她的语言表现出来,而她与其丈夫构成鲜明对比,从事件来看,发生

8、在被叛军包围时。【答案】深明大义、有勇有谋、热爱国家。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2008 年广东卷,原文略)A 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B 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C 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亲临前线指挥。他既英勇果断,又能随机应变,因而屡战屡胜。D 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轻举妄动。解析: A 是张冠李戴,“厉武”应为“振武” 。“厉武”将军丁乾是周访手下的一员叛将。B 是强加因果和无中生有,“深受皇帝赏识,并得

9、到了奖励提拔”并不是“性格刚强”的结果。 D 是曲解原文的关键词语, “勤于采纳” 是说周访虚心听取意见,不是“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答案】 C【方法点拨】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一是要强调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二是理清文章的层次,学会抓中心句、找关键句。 读一篇文章, 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 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 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 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

10、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一般来说,行文的思路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时空交织顺序和逻辑关系(总分总式、递进式、转折式、因果式等)。三是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的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四是返回原文查对,将选项中现代文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 实效等方面内容, 从原文词句中查出仔细核对;努力培养能根据题目中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迅速地从原文中一一找出对应内容的能力,分析、评价

11、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正确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2 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做到:一是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 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的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对议论文也要通过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弄清作者的观点态度。二是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来。三是要紧扣原文主旨,千万不能主观臆断,曲解文意或随意拔高、任意贬低作者的思想;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古人,不苛求,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古人;还要运用辩证观点,分析作者思想的精华和局限性。责任编校彭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