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资料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67163938 上传时间:2024-03-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资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原始社会时期:传说中的故事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三皇五帝。1、 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 元谋人。2、 我国历史最早可追溯到 距今170万年前 。3、 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4、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5、 我国最早种植粟的是 半坡居民 。6、 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是 河姆渡居民 。7、 半坡居民用 石刀 收割庄稼,主要粮食是 粟。8、 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居住房屋不同的原因是:河姆渡居民地处河湖密布、潮湿炎热的江南地区,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而半坡居民地处北方,较为干旱,房屋类型主要采用半地穴式。9、 炎帝、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黄帝部

2、落联合炎帝部落在逐鹿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10、华夏族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11、炎帝和皇帝之间的战争叫 阪泉之战 。12、大禹治水:禹采用疏通河道和筑堤堵水相结合的方法治理黄河。13、尧、舜、禹时期,用民主推举部落首领的办法叫做 禅让制 。14、全球华人代表公祭陕西黄帝陵,请问皇帝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影响力?答:传说中黄帝发明了衣裳、舟车、宫室、挖井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皇帝和炎帝部落联合后,形成了以后汉族的前身华夏族。他和炎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15、炎帝的贡献: 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和陶器、开辟集市 。 炎帝 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

3、始人,号称 神农氏 。16、黄帝的贡献: 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了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黄帝的妻子 嫘祖 发明 养蚕抽丝 技术。17、陶器烧造产生的最主要的历史条件是 生产力的发展 。18、我国原始陶器制作的鼎盛时期应该是 氏族聚落时代 。19、考古学家在半坡遗址发掘处船型彩陶壶,反映出当时 制陶技术已经十分高超 、 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造船技术 、 船已经作为了交通工具 。20、材料题:材料1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娥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请回答: 文中的“华”、“河”分别指的是什么?答:中华民族、黄河。 “始祖”指的是谁?“伟业”指

4、什么?答:黄帝。伟业是指黄帝领导的部落联盟走向兴盛,逐渐成为华夏族的主干。材料1 “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请回答: 这则材料与谁有关?答:大禹 他所采取的治水方法是什么?答:禹采用疏通河道和筑堤堵水相结合的方法治理黄河。 他最典型的故事是什么?答:三过家门而不入。国家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1、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灭亡)建立者: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奴隶制国家),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启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国家机构:有城堡、宫殿、并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链接:国

5、家的建立和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国家机构的设置是国家建立的标志。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2、 “禹传子,家天下”: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所谓“家天下”,是指帝王把天下当做自己一家的私有财产,进行统治,世代相传。“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就是这个意思。王位世袭制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实行的权利继承制度,直到辛亥革命时才废止。王位世袭制的特点是一个家族代代世袭王位(帝位),或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重大的社会变革

6、,从此,“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就被人剥削人的阶级社会所替代。3、 我国社会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社会的倒退?答:判断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先进,主要看其是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我国社会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进步。因为原始社会虽然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但那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极其低下的基础上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极低,生活质量很差,文化发展也极为缓慢。而在奴隶制国家中,奴隶主役使众多奴隶从事生产,才使农业和手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文化的发展繁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4、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公元前1046

7、年灭亡)建立者:汤,都城:亳(今河南商丘北)。5、 盘庚迁都: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此后商朝的统治稳定下来。因此,后代又称商朝为殷商。盘庚迁都的原因:商汤建国后的一百多年,王位纷争,政治动乱,水患频繁,为摆脱动乱和自然灾害,商朝曾几次迁都,一直到盘庚迁殷才把都城稳定下来。盘庚迁都的意义:盘庚迁都是商朝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加强了商王室的统治,又是商朝历史由动荡走向稳定的转折点,也是商朝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和保障。6、 商朝的发展:政治上:国家机器更加健全和完善;经济上,农业是商代的主要生产部门,畜牧业也有发展,手工业中青铜器铸造是最重要的部门,商朝时期创造了灿

8、烂的青铜文明;文化上,商朝使用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商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商朝文明在古代世界文明中占有重要位置。7、 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击败商纣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公元前1046年建立公元前771年灭亡)8、 西周经济发展:土地所有:全国土地归周王所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各级贵族和平从周王那里分得土地,只有使用权,不能转让和买卖。农业:农作物品种增多,已有人工灌溉。手工业:分工较细,原始瓷器使用普遍;建筑业:开始使用瓦。9、 简述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答:共同原因是最后统治者施行暴政,荒淫无度,最终导致灭亡。启示:

9、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要符合民心,用人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要知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这失天下”。10、 西周的分封制:产生背景:西周疆域扩大,而当时的通讯和交通手段极其落后,这使周王难以对较边远地区实施有效的统治。因此在西周初年,周王大规模分封诸侯,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主要内容: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平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物。诸侯国是周朝设在各地的据点,起着拱卫王室的作用。受封诸侯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各诸侯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各诸侯国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抵御“蛮”、“夷”、“戎”、“狄”等。

10、作用:巩固了国家统治,拱卫了王室。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经济文化的联系;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11、宗法制:西周实行依据血缘关系亲疏来确定权威和财产继承权的一种统治方式。(嫡长子世袭制。嫡长子指正妻生的大儿子)12、贵族、平民、奴隶奴隶制社会的阶级结构:有贵族、平民、奴隶组成。贵族以剥削平民和奴隶为生,是当时的统治阶级;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他们在贵族的驱使下进行生产劳动,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同时遭受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贵族:周王以下的诸侯、卿大夫、士享有各种特权的贵族。大小贵族往往兼任各级官员,构成统治阶级

11、。平民(古书上称为“众”、“民”、“蜀人”、“农夫”):平民阶层隶属于贵族,被驱使进行大规模的集体劳动。它们一般拥有生产工具和家庭副业,是农业和手工业部门的主要劳动者。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和触犯刑法的罪徒,谈们毫无人身自由,经常被王和贵族用于赏赐和买卖。贵族除了强迫奴隶做苦役外,有时还杀死奴隶,用作祭祀祖先的贡品(人祭),或者为死去的贵族殉葬(人殉)。13、军队、刑法和礼仪教化 军队和刑法是为了对外征战和对内镇压反抗。夏商西周国家都建立了军队,制订了严酷的刑法。礼仪教化:产生背景:西周统治者非常注重吸取商朝的教训,一方面通过军队、刑法对人民进行暴力镇压,但另一方面也非常注重教化民心,进行“礼”

12、的教育,让人民心悦诚服地接收统治。作用:配合暴力镇压,是统治人民的另一种手段,起着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统治阶级通过祭祀祖先的活动,教育和感化民众,起到维护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的作用。14、西周的礼仪制度:西周的礼仪制度就是奴隶制的名分制度。“礼”就是每个人只能做和自己身份相符的事,也就是绝对的“顺从”。礼仪教化在当时起到维护等级制度、教化民众、凝聚宗族、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作用,也有利于中华民族尊老观念、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念的形成。15、如何理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答:一国大事,就是祭祀与打仗。因为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主要依据的,因此,他必然提倡尊祖,

13、对祖先的尊敬表现在祭祀典礼上,而主祭始祖的特权则掌握在大宗手中。既然任何人都必须尊祖,尊祖而自己有无权祭祖,便只有敬那个能祭祖的大宗了。这样,大宗的地位因有主祭权而异常重要和稳固了16、东周:(公元前770年起公元前221年止)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该时期因路过的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该时期因各诸侯国相互战争而得名)春秋、战国不是国家名,而是时代名。17、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诸侯争霸的影响:一方面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另一方面,争霸

14、过程大国兼并小国,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18、齐桓公称霸:原因:任用管仲,注重发展经济,改革内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讲究争霸策略,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齐国负山面海,拥有山海渔盐之利,经济富裕,为争霸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同时齐桓公还提倡节俭、发展生产、改革军制。标志: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举行了诸侯盟会,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在中原霸主的地位。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19、晋文公称霸背景:齐桓公称霸之后,晋楚两国竞相效仿,实行改革,图谋霸业。春秀时期楚国势力逐渐发展起来。楚国向中原扩张,却遇到北方大国晋国的强有力的抵抗。过程:公元前6

15、32年,晋、楚两国军队在城濮相遇,晋军以报答楚王的恩惠为名“退避三舍”,诱敌深入,以少胜多,打败楚军。结果:晋文公称霸中原。20、楚庄王称霸背景:城濮之战以后,楚国不甘失败,楚庄王即位后,采取措施稳定政局,发展生产,为北上奠定基础。问鼎中原:楚庄王率兵北上,长驱直入周天子所在的的伊水、洛水流域,并乘机向周王室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大有取代周天子的架势。邲之战:楚军再次北上,在邲打败晋国,楚庄王跃升为霸主。21、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成就霸业的过程和方式不同:齐桓公:革新强国,首成霸主革新晋文公:勤业治国、跃居霸业勤业楚庄王:选择贤能、问鼎中原重才这些史实告诉我们:国强要革新、国立要勤业、国兴靠人才,人才是醒过的关键。所以作为一名中学生要发奋读书,学习本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2、合众连横: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氏、赵氏、魏氏三家瓜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既在春秋时期称霸,又在战国时期称雄的诸侯国有:齐国、楚国、秦国。“合众”“连横”原因:战国时期,除了使用武力外各国还不断展开政治、外交上的攻势。“合众”“连横”应运而生。P35.含义:从地理位置上看,秦国在西部,其它六国分布在东部,东西为横,南北为众,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称为“合众”;秦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称为“连横”。纵横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