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四课审美变化中的自我参考教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6713400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四课审美变化中的自我参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四课审美变化中的自我参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四课审美变化中的自我参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四课审美变化中的自我参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四课审美变化中的自我参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四课审美变化中的自我参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四课审美变化中的自我参考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术鉴赏 第三单元 第四课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参考教案发布者:牛牛 创作者:牛牛 来源:原创 点击:204 时间:2007-09-27 16:14:45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知识的讲解和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西方美术史上审美风气的变化,以及美术作品的不同审美取向;美术家自己的审美观念和社会审美观念之间不断塑造、调整、选择、更新的关系;培养开放、多元的审美心态,学会尊重不同的审美风格和艺术成就。教学重点审美风尚的历史变化;美术的多元性。教学策略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相结合,根据教材内容有所侧重。注意从图片本身出发,便于学生得出较为直观的结论,而不倾向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主要运用对比的

2、办法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必要时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说明问题。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教材图片的多媒体资料。教学程序一、导入出示图片:中山装、军装、西服、牛仔服、休闲装。1提问,举手回答:你喜欢哪一种服装?如果你穿,会选哪一种?(46个学生回答。)2根据情况进一步提问:a为什么喜欢?b为什么没有人喜欢中山装?c你觉得现在的人(或你的父辈、祖父辈)会选哪一种?为什么?(说明讲解:中山装曾经是流行的服装;由于时代的变化,人们对服装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变化。)二、新授1出示图片果熟来禽图。什么是“没骨法”?画面哪些地方运用了“没骨法”?这一技法是怎样出现的?(说明社会审美风气对画家的影响。)

3、2出示图片枯木竹石图。提问:此图跟果熟来禽图有什么不同?(说明、讲解:画得不细致,很随意,这是文人们非常喜欢的风格,在历史上流行了很长的时间。)3进一步比较枯木竹石图(吴镇)、黄甲图(徐渭)、玉壶春色图(金农)、三千年结实(吴昌硕)。提问:它们跟果熟来禽图相比有什么区别?后两幅作品的“市俗气”表现在什么地方?谁能对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金农所在的扬州和吴昌硕所在的上海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收藏者也大多是商人。)三、分组讨论1分组:第一组:“拉奥孔”;第二组:“静物”;第三组:“自画像”。2比较内容:a创作年代;b风格和造型特征;3将小组讨论意见向全班汇报,全班进行讨论,教师进行相关的讲

4、解和补充。(可以适当补充拉奥孔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4延伸讨论:在这三组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幅?最不喜欢哪一幅?为什么?5延伸讨论:完成“思考与交流”,有没有曾经不喜欢后来喜欢某一件作品的情况?谈谈个人的看法。四、即兴讨论1出示图片:两幅“阳台”。提问:两件作品分别是什么时候的?有何差异?2出示图片:两幅“餐桌”。提问:它们分别是什么时候的?风格有何不同?3四件作品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看,有什么总的倾向?五、总结美术作品具有各种不同的风格面貌和审美特色,它们之间没有高下对错之分,但都受到特定时期审美风尚的影响。活动建议课下完成“活动建议”一或二,可以整理成文在学生中交流。教学资料 拉奥孔(古

5、希腊)哈桑格罗德斯等古希腊后期的希腊化时期的第三个美术中心是在罗得岛上。大理石群像拉奥孔便是在罗得岛上发现的,群像高184厘米。据西方考古学家考证,其制作年代约在公元前1世纪中叶,作者是罗得岛的雕塑家哈桑格罗德斯与他的儿子坡里多罗斯、阿典诺多罗斯。如果真是这样,它应属于罗马时代的雕刻。但由于罗得岛的雕塑风格与柏加马的风格十分相近,它们都偏重于表现战争与激烈的斗争,人物的肌肉都表现得十分紧张,而且在内容上也有共同性,如在柏加马的宙斯祭坛浮雕上一样,一般以神话或现实中的战争为主。雕刻史家们就把这尊群像放在希腊雕刻史中来研究。拉奥孔,是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祭司。由雅典娜诸神庇护的希腊军与特洛伊人进行了

6、长达10年的特洛伊战争,但希腊人仍然攻不下特洛伊城。最后想出了一个木马计:用木头做了一匹巨大的马,放在特洛伊城外,全体希腊将士都假装撤退,乘船隐避到附近的海湾里,奥德赛率领众英雄事先藏入马肚里。特洛伊人以为希腊人撤回希腊本土了,就打开了城门。他们看见城门外留下一只巨大的木马,以为这是用来献给女神雅典娜的,想把它拖进城来。阿波罗神庙的老祭司拉奥孔便警告特洛伊人,不要把这匹木马拉进城内,以免中计。这触怒了雅典娜和众神要毁灭特洛伊城的意志。雅典娜便派遣两条巨蛇,把拉奥孔父子三人缠死(见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这是一个神与人冲突的悲剧。作为祭司,预告灾难的来临是他的责任,但他违背了“天意”,因而遭到惩罚。

7、在拉奥孔雕像上所表现出来的是极度的肉体痛苦。不过,这种肉体痛楚多于内心的激动,也即说,三个被蛇缠身的形象所构成的戏剧性表演,超过了对他们心灵活动的揭示,他们缺少一种由于灵魂的挣扎而迸发出来的激情,作品不够深沉,欠含蓄,只具有表面的力度和造型上的结构美。我们从这组群像的写实技巧上看,作者是深谙人体解剖知识的,他们对人在表现痛苦时的动作,对巨蛇缠身的情景做了精心的设计和美的构想。教学建议 本课的图片材料较多,需要加强总结和提炼,紧紧扣住主题。如前所述,“自我”在本课中大致可以理解为个人风格。因此,就本课内容而言,需要学生了解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美术家对形式和风格的主动追求,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对风格的制

8、约。再把社会审美标准的变化这个要点考虑进来,就大体掌握了本课的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这根线索。本课内容跟学生的日常生活很有关系,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教材内容。为此,教材专门安排了一组服装方面的对比图片,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同一题材的不同表现方式,在前面的课文中也经常出现。本课在处理这个问题时,需要强调的是时代的因素,也就是说,差异的出现固然有美术家个人的因素,但也和整个社会审美风尚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课文没有在时代背景上做太多的交代,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比较法是本课安排教材内容的主要形式,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画面进行仔细的观察,然后得出一些大致的

9、结论,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以适当的概括。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随时代和社会条件而变化的历史现象,学会以历史的眼光正确看待审美风尚的变迁;理解艺术表现的多种形式、风格和手段;树立多元化的艺术观念,培养开放和包容的审美心态和意识;鼓励学生形成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学习活动分析本课的学习活动包括一个“思考与交流”和两个“活动建议”,都涉及到审美趣味的变化,既有历时的变化,也有共时的变化。“思考与交流”涉及的是审美感觉的历时变化。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审美眼光和趣味以及对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都会发生变化。明白了这一点,社会的审美趣味产生变化,也就不难理解了。两个“活动建议”涉及到审美观念的

10、共时变化,也就是说,即使在同一时间内,关于艺术作品的“美”也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这种标准会随着年龄、职业、生活环境、家庭和教育背景等因素而产生差异。显然,这种差异是正常的。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懂得,美术没有统一的规范,从而也可以使他们摆脱单一、刻板的思维模式,培养创新精神。活动的操作相对简单,但有必要提醒学生采取严肃认真的态度。教学基本思路主要通过图像对比的办法来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同时也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来理解课文内容,必要时辅以适当的讲解。讲解时围绕主题将课文内容分成若干要点来进行,并加以总结和概括,以免过于关注个别的美术作品,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侧重于培养学生宽容的审美习惯,但也要让他

11、们掌握一些必要的艺术史知识,对严肃的美术作品有正确的认识。教学材料分析本课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审美变化与文人画;西方审美变化与自我。中国画方面主要是对比绘画表现方式的历史变化,从这样一个特殊的角度来理解审美趣味和“自我”的不同表现方式。要结合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表现形式。例如,果熟来禽图所使用的“没骨法”虽然也是审美标准变化的产物,但跟以后的作品相比,显得很工致,几乎没有体现艺术家的个性和情感;苏轼、吴镇、徐渭的作品体现出更多的个人情感和性格;金农和吴昌硕的作品也具有强烈的个人特征,而且出现了世俗的气息(在民间观念里,桃子是长寿的象征)。两件关于“拉奥孔”的作品是要说明

12、不同时期、不同美术家对同一题材的不同处理方式。教师可以找出古希腊神话中拉奥孔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以增强趣味性。但是更重要的是画面的分析和对比。雕塑拉奥孔是典型的古典风格,比例和解剖结构都非常严格、清晰。而格列柯的拉奥孔却是变形的,人物被拉长,并且处于一个不现实的,甚至可以说是诡异的空间。背后的风景加强了悲剧的气氛,似乎整个世界都是悲惨的。很明显,主观情绪的因素增多了。古罗马的有桃子的静物画是一幅壁画(当时还没有油画),其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创造一种空间幻觉。虽然当时创造空间幻觉的方法还不很成熟,但我们还是能够体会到画家的这样一种努力。塞尚的有苹果和桃子的静物不是创造空间幻觉,而是要体现自己的独特风

13、格。他更关心的是平面问题,也即画面的“结构”。画面没有多少立体感,但可以看到直线、曲线、大小椭圆形、矩形、三角形的组合。莫兰迪的静物有一种神秘和孤独的意味。教材所说的这些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不同“自我”,可以粗略地理解为对绘画和世界的不同看法,甚至就是画面的独特风格。塞尚是法国画家,莫兰迪是意大利画家;这两位20世纪的画家体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前面的课文中已经涉及到自画像这个类型。但本课中的自画像是要说明表现风格的不同。丢勒的自画像比较客观地描绘了自己的样子。凡高的自画像已经有很大的主观成分,笔触奔放,色彩强烈夸张。毕加索就更自由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体现了审美意识的变化。课文已经对几幅关于“阳台”和“餐桌”的绘画作品进行了分析。事实上把它们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就会发现这是一个逐渐走向平面化的过程,马蒂斯的餐后的果物是一个总结,其中基本上没有空间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