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知识点练习苏教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67056238 上传时间:2024-02-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知识点练习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知识点练习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知识点练习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知识点练习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知识点练习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知识点练习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知识点练习苏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知识点练习苏教版班级:_ 姓名:_1.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折杨柳杨巨源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注释)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曲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1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_2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_2.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墨竹图题诗清郑燮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注释衙斋:衙门里供职官居住之处。萧萧:形容竹叶摇动声。些小:这里指官职低微。吾曹:我辈。1关于这首诗的解说有

2、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题于画作之上的题画诗。B.郑板桥所作之画、所题之诗,均与风花雪月有关,是封建士大夫茶余酒后的消遣之资。C.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关切和同情。2诗人在衙斋听到萧萧的竹声时想到了什么?_3. 先补全诗句,再作答。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_。_,两山排闼送青来。1填空。2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_3“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4诗中写景从_写到_,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5这首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描写自然景物?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_4. 对比阅读古诗

3、,完成练习。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劝学诗(宋)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劝学(唐)孟郊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古人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因此要在学习上不遗余力。B.池塘春草和阶前梧桐,通过意象的变化突出时不我待,进而来劝学。C.击打石头才有火花,是用来类比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的。D.三首诗语言通俗易懂,但是劝人学习的思想却充满着现实的功利性。2三首劝学

4、诗在劝学方面有哪些观点?请简要概括。_5. 诗词阅读。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1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里。“劝君更尽一杯酒”中“尽”的意思是( )A.饮完B.全,都C.尽头2“西出阳关无故人”中“故人”指( )A.死去的人B.老朋友C.故事中的人3诗的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令是:_,地点是:_,景物是_和_,这样为送别创造了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4诗中作者用一个“_”字委婉地表达依依离情。5王维的这首诗由于写出了人们深情惜别的普遍感受,后来被编入乐府,成为离筵上反复吟唱的歌曲阳关三叠。有评者认为,这首诗中的“朝雨”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为什

5、么这样说?_6. 课外阅读。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注释)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临:逼近,到,临近。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玉龙:宝剑的代称。1解释加点字。(1)黑云压城城欲摧。(_)(2)甲光向日金鳞开。(_)(3)霜重鼓寒声不起。(_)2用原句填空。(1)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_。(2)表现誓死也要忠心报国的诗句是_。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6、。”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_的易水歌:_。4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中的“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中的“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光。B.第四句中的“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C.第六句中的“鼓寒”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7.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乙)元二使

7、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1(甲)诗与(乙)诗中都提到了“故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诗是_诗中的“故人”写的。2(甲)诗与(乙)诗表现送别的季节都是春季。(甲)诗中能反映这一时令特点的诗句是“_”;(乙)诗中能体现这一时令特点的诗句是“_”。3(甲)诗开篇就点明了诗人与友人惜别的地点是_,“西辞”说明朋友要向_(方向)去往广陵;(乙)诗开篇就点明了诗人与友人惜别的地点是_,从全诗的最后一句看,友人要去的方向是_。4(甲)诗的第一、二句除了勾画出惜别的画面外,还描写了南方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环境,从中可体会到诗人内心的_之情;(乙)

8、诗的第一、二句写了“雨”“柳”这些景物,用春寒料峭、凄清冷落的氛围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_心情。5(甲)诗中表现诗人长久翘首凝望的诗句是“_,_”,(乙)诗中表达诗人对友人分别后的牵挂与关怀的诗句是“_,_”。6(甲)诗与(乙)诗都有言外之意。(甲)诗的第一句的言外之意是_;(乙)诗的第二句的言外之意是_。8. 读一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练习。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_。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_。1请把诗句补充完整。2诗中“_”写的是山村的自然风光;诗中“_”两句将视角从窗外转入屋内,写出了农家生活的情趣。3诗中自然的风光,普通的农院、平凡的生活场景、醇厚

9、的友谊都深深地吸引了作者,所以最后作者表示“_”,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9. 阅读下面两首诗。江 南 春 山行杜牧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1对两首诗歌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_)A.“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B.“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C.在山行中,诗人以“枫叶”自比,表达了珍惜生命,老而弥坚的人生态度。D.杜牧笔下,无论春秋,大自然都充满了无限生机。所以即便是凌霜的枫叶也比早春二月的

10、鲜花更加美丽,更加鲜艳。2对两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_)A.有诗人认为江南春中“千里”的“千”字实为 “十”字之误用,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是很有见地的。B.山行用一“生”字,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初现,萦绕山梁的情景,化静为动,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C.江南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D.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怀之作,所写之景虽然不同,却都显得格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10. 读古诗,完成练习。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_。_,总把新桃换旧符。1把诗句补充完整。2古诗第一句写出了_的节日氛围。3“新桃”在诗中指_,“旧符”指_。4第三句写旭日

11、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象征了()的前景。A.光明美好B.灰暗迷茫5第四句既写了当时的民间风俗,又寓含( )的意思。A.喜新厌旧B.除旧布新11. 补全词句,完成练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呜蝉。_,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_。1补全词句2画波浪线的词句中,作者描写的景物有_、_、_、_。透过这些景物,我仿佛看到了_,听到了_。3阅读这首词和宿律德江,补全下面的对话。甲:宿建德江和本词都描写了月夜的景色,但我不知道它们的区别,你能给我讲讲吗?乙:没问题,宿建德江中,作者通过“_,_”两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_之情;而本词中,作者通过“_,_”两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_之情。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B.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